1、曹 操 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自起兵讨伐董卓以来,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破黄巾、收河南、败袁术、擒吕布、击刘备、灭袁绍、攻乌桓、征刘表、平汉中,为魏灭蜀,晋灭吴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正如晋史官陈寿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诸 葛 亮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联孙权、据有荆州、攻占益州、夺取汉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为三国鼎立的战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建号立国,偏安于一方达40多年。第一、破格提拔。第一、破格提拔。第二、广开言路。第二、广开言路。第三、赏罚严明。第三、赏罚严明。在人才的管理上,曹操与诸葛亮
2、的相似之处 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著名的八月令居然提出要起用那些“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连宋代保守主义的政治家司马光也对他的“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用他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而重用的。他对传统的门阀制度十分反感。入川以后,他和曹操一样为抑制豪强地主集团的发展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在人才的选拔上,他能够破除传统的取才标
3、准,不论出身,破格使用。蒋琬、姜维。曹操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积极的政治要求。第二、广开言路。曹操和诸葛亮为达到自己预定的政治目标,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得失,鼓励部下多提意见。在公元206年征乌桓前夕,曹操发布了求言令:“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戒在面从。”“自今以后,诸椽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在此令中,曹操要求各级官吏向他大胆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尽快完成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业。这种广开言路的作风使他在面临一些重大抉择问题上下属给予了他十分必要的帮助。他在兖州打了败仗,想去依附袁绍,被程昱制止了;南征张绣时,荀攸提出反对意见;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荀攸
4、纠正了他决战的软弱态度,后来又纠正了他用兵方向上的错误,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北征乌丸,从柳城凯旋而归,重重地赏赐先前谏劝他不要冒险出击的部下。他说“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曹操的广开言路,可谓脍炙人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宜开张圣听”,不能“塞忠谏之路”;在公元228年,蜀军在祁山、萁谷先后败于魏军,他发布了劝将士勤攻己缺教,要部下多多批评自己的缺点,“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缺,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翘足而待也。”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使蜀军成为一个精诚团结的战斗集体。第三、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5、在出兵征讨张绣的途中,曹操马踏入麦田,他“以发代首”。每一次征伐,他对部下的奖赏常使部下感恩戴德。魏书如此评价曹操的人才管理:“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诸葛亮认为,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之所以能够打胜仗,是由于“用法明也”。他含泪斩马谡、自行贬抑三级、削职李严、流放廖立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史称诸葛亮“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赏罚严明的用人方略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军队中树立起绝对权威,言出必行,令出如山。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明显不同 第一、宽宏大度
6、与清正廉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德行。在创业之初,他虚心纳士,对有用的人才极尽礼遇之能事。荀彧、刘晔劝曹操早日杀掉潜在的对手刘备,曹操说:“方今收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四次谴使放脱有条件投降的关羽。尤为难得的是,他对人才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在官渡之战后他焚烧“许下及军中人”暗通袁绍的书信,重用骂他是“赘阉遗丑”、祖宗三代的陈琳,封杀了他儿子的张绣为扬武将军,并同他结为儿女亲家,后在官渡之战中又重赏了张绣。曹操的宽宏大度,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劳,而且还招降了与他对立,甚至仇深似海的军阀;在性命攸关之际终有华容道之报。这种宽宏大度,说明了他胸怀大志,“能做中原之主”。诸葛
7、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他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而是非常重视人品,“亲贤臣,远小人。”蒋琬胸怀宽大,事事处以公心;担任要职的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于饥寒”;大将军姜维“乐学不倦,清素节约”,生活作风端正专一;宰相费袆“雅性谦素”。魏延武艺出众,诸葛亮却屡次想杀掉他,就是因为魏延曾“弑其主”,反了长沙。他一度重用人品不端的杨仪,只是由于后期人才匮乏的无奈,心里一直为此感到别扭。由于诸葛亮对人品要求极为严格,所以,他不像曹操“任天下之智力”而组建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三国时期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曹操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战胜各种对手,最后完成统
8、一北方的事业,其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的这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招收的人才从规模上无法与曹氏集团相比,所以历经战争之后,人才凋零,在后出师表中他把这作为急不可耐进行北伐的一个重要因素,蜀国衰落,最终被魏所灭,在人才的收罗上主要是与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宽宏大度与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清流风格有关。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曹操雄才大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他在一些重大决策问题上,常常倾向于智囊团的明确分析。在兖州开创根据地时期,形势不利时他想依附袁绍,遭到了智囊团的坚决抵制。196年,在荀彧、程昱等人的支持下,曹操说服了手下的将领,迅速带兵到洛阳,恭迎圣驾,很快把
9、关中、河南的大片地区收为己有。全歼吕布也是在智囊团不同意撤军的情况下根除了东方大敌。其它如官渡之战、平定河北、北征乌丸、南征荆州、关中之役、西征张鲁、樊襄之役等重大军事行动都受到智谋人士深刻的影响。而诸葛亮,除了手下的战将之外,出众的智囊人物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智囊人物往往本身又是战将。庞统、法正、马良死后,在用兵方略上,他师出必随,一枝独秀,没有庞大的参谋群,尽管他提倡广开言路,但在伐魏问题上,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即使让人“勤攻吾之缺”,也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工作缺陷,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更有利于北伐中原。一旦他秋风五丈原,蜀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1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方是集体作战,一方是只手补天,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蜀国的最终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曹操思贤若渴,对有用的人才极尽礼遇。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高览来降,夏侯惇提醒他不要轻信,他说:“吾以德化之,本有多心,亦变为善矣。”厚待关羽,“上马金,下马银”,终有华容道之报;不得已杀陈宫的时候,他“起身泣而送”,后“养其母,嫁其女”;跣足出迎前来投奔的袁绍谋士许攸;厚葬审配、孔融、杨修、关羽,定冀州时亲自祭奠袁绍,千方百计招降西凉名将庞德。他对手下杰出人才的早逝有两次著名的哭:一哭郭嘉,一哭典韦。由于他对人才的恩惠礼遇,部下对他忠心耿耿,矢心不二。诸
11、葛亮本隆中一隐士,“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三顾茅庐,他“由是感激”,遂走出隆中与刘备一起开创大业。后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感激涕零:“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为蜀国的延续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在他忘我工作精神的感召下,赵云年过花甲仍出征效力,姜维更是继承他的遗志,九犯中原,屡败屡战。遭诸葛亮流放的原长水校尉廖立为诸葛亮的死十分悲痛;被削职的李严闻孔明身亡,挂孝出城迎接灵柩,大哭而死。诸葛亮不仅受到他的心腹将领的尊敬,连他处分过的、甚至差点杀头的人也对他钦佩不已,“爵之而不私,诛之而不恕。”这直接得之于他光辉无私的人格。无论是曹操的以德化之,还是
12、诸葛亮的以身示人,都使部下忠心效劳。刘表、刘璋、张鲁手下的文武官员战时投降的很多,而操、亮手下的官员投降敌人的非常少。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曹操人才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发挥了强大的协作效应。曹操知人善任,以荀彧为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夏侯惇、曹子孝统帅大军,许褚率领虎卫军,让起草过讨曹檄文的陈琳负责起草文件,授讲话不多的刘晔以“心腹之任”。著名的逍遥津战役就是在曹操锦囊妙计的遥控下战胜孙权的。他让勇猛的张辽、李典出战,让稳妥的乐进守城。尽管张辽与李典有矛盾,但仍然能并力冲杀,大败孙权。曹操的知人善任,可见一斑。诸葛亮在用人上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他有着几次重大失误。首
13、先表现在镇守荆州的人选上。关羽“绝伦逸群”,常读春秋、左传,曾经过关斩将,千里独行,在镇守荆州时也取得过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他确实有独挡一面之能。但荆州乃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主将不仅要文武双全,还应有战略眼光。虽然当时赵云的地位还不足以担任此任,让关羽守荆州是出于刘备的意图,但诸葛亮进军益州时,也不应把张飞、赵云等重要将领全部带走。让马谡守街亭的失误尽人皆知。对大将魏延的使用一直有失公允。尽管失误的次数并不多,但都很关键,这几次失误使他的隆中对策的实施遭到了极大的挫折,北伐中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利。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曹操为实现雄霸天下的目标,对优秀人才千方百计地搜罗:高官
14、厚禄、名誉地位、征辟礼聘、文学优游,甚至以性命相威胁。故他的人才众多,源源不断。死了郭嘉,仍能统一北方。值得称道的是,他采纳参军傅干的建议:“按甲寝兵,息军养士,然后兴办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义,”使“先王之道不废”,注重人才的梯队建设。所以,魏国一直是人才济济,不像蜀国,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快灭亡了。诸葛亮也收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主要是投靠刘备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招收的人才很少,倒是利用了几次降将。益州、汉中较之中原地区很不发达,名士稀少,文化水平本就落后,再加上连年征战,出现了人才断流。张苞死,孔明病倒;关兴死,孔明哭昏于地。在创业时,关羽、张飞被杀,孔明何以不哭?哭张苞、关兴,是在哭蜀国的人才凋零!在伐魏问题上,他急不可耐,不作长远打算,一心想报先帝之遗德,仅仅找了个军事接班人,以偏安一隅去统一强盛的中原,又谈何容易!所以,他也只能是“死而后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