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讲第十四讲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选择、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 本讲教学要点:本讲教学要点:1.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2.认识在道德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观点。认识在道德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观点。3.掌握道德冲突及其类型。掌握道德冲突及其类型。4.掌握道德评价及主要类型和形式。掌握道德评价及主要类型和形式。第三节道德品质第三节道德品质第四节道德评价第四节道德评价第一节第一节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第二节第二节道德选择道德选择 第一节道德行为第一节道德行为(一)道德行为:就是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自觉选择的、涉及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个
2、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又成为伦理行为。非道德行为:就是行为主体并非出于道德意志支配、非自觉自愿的、不涉及到他人和社会利益,没有道德意义,又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又称非伦理行为。(二)道德行为的特征第一、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行为。第二、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依据自己的意志,自觉作出抉择的行为。第三、道德行为是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相联系的行为。(三)道德行为的分类1、按照行为动机效果的区分来划分,道德行为可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行为就是善行,即出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就是恶行,即出自非善或者邪恶的动机,
3、不利于和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对道德行为作两种分析,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确定该行为是道德行为是道德的行为还是不道德的行为。定量分析确定善行与恶行的价值量,一般分为好、比较好、最好;不好、比较不好、最坏。或者正当、良好、崇高;不当、较恶、极恶。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选择道德选择 一、选择催生了个体道德一、选择催生了个体道德 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二)道德选择的必要性(二)道德选择的必要性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个体人性完善的客观需要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三)道德选择的可能性
4、(三)道德选择的可能性 1.道德要求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外在的可能性。2.行为主体有道德选择的意志自由,这为道德选择提供了主体方面的条件。3.道德选择是一个理性行为,是在合理的原则支配下的思维结果。二、责任成就了个体道德二、责任成就了个体道德 机械必然决定论:机械必然决定论:强调人的行为只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人的行为都是由外界环境所预先决定的,人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由于否定自由而直接否定了责任。机械必然决定论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宿命一是宿命论;论;二是诡辩二是诡辩论论。绝对意志自由论:绝对意志自由论:由于无限夸大人的选择自由,把人的选择说成是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任意选择,从
5、而无限夸大了人的责任。其结果只能有两种:一是因责任而取消自由。责任成了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要逃避自由。二是因责任而取消责任。个人什么责任都负也就等于什么具体责任都不负,人人都有同样的责任又等于人人都没有责任。所以绝对自由论者是因夸大自由而间接否定了责任。(二)二)人应当在一定限度内承担道德责任人应当在一定限度内承担道德责任 人们的道德选择,既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个人主观条件诸如人生观、道德理想、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的制约。生活于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道德选择中的自由是有限的。人们既不能对一切行为都承担道德责任,也不能对一切行为都不承担道德
6、责任。人们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限度主要取决于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选择可能性和行为主体作出选择的主观能力。三、冲突丰富了个体道德三、冲突丰富了个体道德(一)(一)道德道德冲突的表现冲突的表现 从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角度看:一个成年人往往处于多种关系中,而只要他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中,扮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那么在他身上,各个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之间就可能形成冲突。2道德冲突可分为: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或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个人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困境。其二,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利益选择上的困境。其三,基本道德原则之间发生尖锐冲突。其四,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生命价值与自由、尊严以及其他信念之
7、间发生尖锐冲突。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道德冲突分为两种情形:目的正当手段不正当和目的不正当手段正当。道德冲突并不是指道德要求本身的冲突,而是指行为者在具体情境下难以同时践履多种道德要求时出现的困境。但正是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个体的道德能力得到锻炼,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案例:道德冲突案例:道德冲突 有一部外国电影丛林兄弟情,通过讲述主人公如何完成一项艰难的救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道德冲突场景。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狗。这只小狗为一富豪所豢养,一天,当富豪在山野游玩时,小狗不慎与主人失散。在流落中,小狗目睹了一只生育不久的母狮被猎人打死的景象。猎人将母狮的尸体扛走了,但没有发现不远处还有六只嗷
8、嗷待哺的幼狮。小狗萌发了为幼狮觅食的想法。它先试图抓捕兔子,但当它将一只兔子逼到绝路时,兔子绝望的眼神使它于心不忍,于是放弃了捕杀兔子。它只好去偷猎人挂在房外的烤肉。后来,它发现有一只母虎刚生下幼崽,奶水充足,于是它想方设法带领幼狮去母虎那儿。在此过程中,它受到一头狼的追杀,有几次被狼追逼到绝境,几乎丧命。最后它巧妙设计,使狼摔下悬崖。它还要时时提防老鹰的捕食。在与老鹰的搏斗中,出于无奈,它舍弃了一只幼狮的生命。它的主人好几次就在它的近旁急切地呼唤它,但考虑到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狠下心来没有应答。历经艰难险阻,它终于成功地把幼狮交托给了母虎。当主人又一次寻找它时,它怀着欣慰的心情与主人相见。
9、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个道德冲突:(1)为救助幼狮,去偷盗食物。(2)为救助幼狮,企图杀死无辜的兔子。(3)为完成救助,让主人饱受寻找之苦。(4)为摆脱纠缠,毅然杀死了狼。(5)为保全更多的幼狮,只好让其中一只幼狮被老鹰吃掉。在这些道德冲突中,有大善与小善的冲突,也有善的目的与恶的手段的冲突。主人公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作出了各种道德妥协。虽然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但透过故事本身,我们看到的是编导的价值趋向,看到了许多属于人之常情的东西。它以一种新颖别致的形式昭示我们,当面对道德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二)(二)道德道德冲突的解决冲突的解决 行为方式上的道德冲突能否圆满解决,取
10、决于是否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片面观点,即目的决定论和手段决定论。目的决定论目的决定论认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正当。目的决定一切,目的可以为任何手段辩护。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手段决定论手段决定论:认为手段就是一切,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脱离目的而独立存在的。他们往往不分目的的是与非、正义与不正义,单纯评判手段的善恶性质,甚至对于手段要达到什么目的都不予考虑。在这种观点看来,对社会邪恶势力,对犯罪分子的种种不法行为,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斗争,而只能采取人道、和平的教育手段来对待,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勿以暴力来抗恶”的观
11、点,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容易造成对恶势力的让步和纵容。在现实生活中,以道德和劝善的方式去对待恶势力,其效果往往是软弱无力的。道德冲突的真正解决,取决于道德主体如何确定自身的道德价值。但有时道德价值也难以取舍,为此,有必要引入“道德妥协”概念。所谓道德妥协道德妥协,是指主体在选择中有意识地放弃某些道德规范和准则,牺牲某些道德价值,以保持其他道德原则和规范,维护更高的道德价值。为了“最大的善的目的”,在较低程度上对“恶”的妥协、对“善”的牺牲是允许的,也将被认为是道德的。所以,妥协性道德手段的选择在道德行为实践过程中是允许的,但这种选择又必须是“迫不得已的”,而且是诸种决定中带来“最小恶果”的,
12、否则,任何对“恶”的妥协都是不道德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一个道德价值的取舍,如果它一个道德价值的取舍,如果它是为了达到更高道德目的所必要的,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是为了达到更高道德目的所必要的,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那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当下的取舍迫不得已地带有不道德的那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当下的取舍迫不得已地带有不道德的性质,那么只要它与最高目的不矛盾,并且不改变目的的道性质,那么只要它与最高目的不矛盾,并且不改变目的的道德性,那么这种取舍也应被认为是合理的。德性,那么这种取舍也应被认为是合理的。第三节道德品质第三节道德品质一、道德品质的概念(P413)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集团道德
13、要求的,已成为个人性格要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或者说,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通过长期道德实践形成的,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心里特质。二、道德品质的构成因素系统1、反映人的社会追求的思想性品质。例如,原则性和信念的坚定性。2、反映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的情感性品质。例如,正是对人的热忱、信任、忠实、关心,才使坚定的无产阶级原则性成为献身人类进步的成熟表现。3、反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意志性品质。例如,自制、忍耐、刚毅、果断、坚强等。三、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P414-P415)一方面其次另一方面四、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P415-P417)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P417
14、-P421)五、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筹(P421-P425)第四节第四节 道德评价道德评价 一、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一、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 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体系,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对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历史评价:历史评价:把行为放到整个历史发展的总链条中去进行考察,看这些行为最终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据此评价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一)一)道德评价的道德评价的作用作用对道德行为的善恶起裁决作用具有教育作用维护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调节人们的道德关系 (二)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评价的标准 人们对道德关系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善恶标
15、准。分为三个层次:“不准不准”是道德标准的第一个层次“应该应该”是道德标准的第二个层次“提倡提倡”是道德标准的第三个层次 (三三)历史评价的尺度)历史评价的尺度历史评价遵循历史必然性标准。历史必然性标准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时,以这一事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依据。英国曾在印度进行苛刻残酷的殖民统治。但是,这种统治也加剧了印度传统社会的解体和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崩溃,推动了印度内部的社会变革。对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曾做过这样的评价:“的确,英国在印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
16、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可见,道德上的恶有时会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推动历史的进步。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道德评价,要兼顾动机和效果两方面来看。(四四)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冲突)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冲突道德的不合理性与历史的合理性同时存在于阶级社会。2、道德上应加以谴责的事,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必然的。3、历史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善恶,历史标准决定道德标准。二、道德评价的依据二、道德评价的依据(一)在总体上既看动机又看效果(二)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有所侧
17、重(三)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 三、道德评价的类型三、道德评价的类型(一)道德的社会评价 (二)道德的自我评价(三)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 四、道德评价的形式四、道德评价的形式 传统习惯:传统习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普遍承认、习以为常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行为方式。传统习惯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最起码标准。传统习惯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补充,是在人们长期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积累的。传统习惯也是道德评价得以巩固和保留的外在形式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指人们关于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社会舆论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现代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是大众传媒。内心信念:内心信念: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原则规范或道德理想的笃信。内心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内在直接标准。内心信念还是人们进行善恶评价的内在驱动力。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道德选择?2.如何正确理解道德选择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3.简述道德评价及其类型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