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2、基础疾病和诱因的认识与处理 3、衡量获益与风险 4、治疗与防治兼顾 5、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6、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应用原则(一)概述 窦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生理(如运动、兴奋)因素或病理原因引起。临床所见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肌缺血、贫血、心力衰竭、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情况。少见情况有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改变时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属于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二)处理 寻找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病因治疗是根本措施。在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没有根本纠正之前,单纯或过分强调降低心率,反而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2、可使用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并可减慢窦性心率的药物,如心肌缺血时使用 受体阻滞剂。在无病因可查,窦性心动过速又构成一定相关症状时,也可选用 受体阻滞剂。(一)概述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本节所述室上性心动过速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二)诊治要点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老年或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新出现的窄 QRS 心动过速,在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前应注意和其他心律失常如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鉴别。(三)治疗 1、刺激迷走神经 2、首选维拉帕米或普罗帕酮静脉注射,腺苷、-阻滞剂可
3、选用,存在心衰时可选用胺碘酮或洋地黄类 3、食道调搏 4、电复律 注意: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拈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革)为首选;孕妇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用药物时需考虑孕妇及胎儿的近期和长期安全。当孕妇的风险超过胎儿时应进行治疗。首先宜用刺激迷走神经或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可电转复。上述措施无效或不能应用时,可选腺苷,美托洛尔、维拉帕米也可应用。(二)心房扑动1概述:心房扑动有关的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室率快、慢以及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2诊治要点。1)与其他心律失常鉴别。心房扑动伴 2:1 房室传导,频率一般在 150
4、 次/min 左右,心电图的扑动波有时难以辨认,易误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此时注意在、V导联寻找房扑波的痕迹。食管导联心电图可见呈快速心房波,对心房扑动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心房扑动在 4:1传导时,心室率一般在 70-80 次/min 之间且整齐,单纯听诊易误为窦性心律。2)心房扑动的总体治疗原则和措施与心房颤动相同,包括抗凝。3)心房扑动的心室率较难控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较大。4)心房扑动电复律所需的能量可小于心房颤动,可从双相波 50 J 开始。5)某些药物(如普罗帕酮)在试图转复心房扑动时,可因心房率减慢,房室传导加速而使心室率突然加快,如导致症状加重,应立即电复律。(三)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
5、动与心房扑动1概述: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可造成极快的心室率,出现严重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见经旁路下传的快速宽 QRS 波。2诊治要点。1)预激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需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相对长程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少数经房室结下传的窄 QRS 波,并在宽 QRS 波中寻找 6 波,有助于明确诊断。患者若有显性预激的窦性心律心电图,可明确诊断为预激伴心房颤动。2)由于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血液动力学常不稳定,若短时间内不能自行终止,应首选同步电复律。其方法与前述心房颤动电复律相同。3)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可以使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方法同心房颤
6、动)。药物效果不好时应尽早电复律。4)禁用洋地黄、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拈抗剂。这些药物可导致经旁路前传增加,心室率进一步增快。5)复律后建议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一)概述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可有诱因,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二)诊治建议1治疗基础疾病,纠正内环境紊乱等诱因,尤其是低血钾。2判断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可诱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可按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处理。3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室性期前收缩,如不诱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在处理基础疾病和诱因的前提下可考虑口服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
7、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不建议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4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不建议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更不应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恰当的解释,打消顾虑,减轻其心理压力,有助于症状缓解。对精神紧张和焦虑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或小剂量 受体阻滞剂口服。症状明显者,治疗仅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可口服美西律、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不应使用胺碘酮。宽 QRS 波心动过速以室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也可见于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有束支或室内传导阻滞、房窒旁路前传。(二)诊治要点 1首先判断血液动力学状态。若不稳定,直接同步电复律。2血液动力学稳定者,询问病史,查阅可及的既往病历材料,了解既往发作情况、诊断和治
8、疗措施。陈旧心肌梗死伴有新发生的宽 QRS 波心动过速,极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3通过 12 导联心电图和(或)食管心电图寻找室房分离证据。若有室房分离,则可明确为室性心动过速。若元室房分离或无法判断,不要求急性情况下精确诊断,按照室性心动过速处理(一)概述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 3 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持续时间小于 30 s。(二)诊治建议17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不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先兆,没有预后意义,除注意纠正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外,一般不需特殊急诊处理,症状明显者可口服 受体阻滞剂。2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应注意评价是否存
9、在离子通道疾病(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详见多形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3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很可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应寻找并纠正可能存在的病因及诱因。在此基础上 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可以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一)概述 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作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分为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二)1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单形室性心动过速。1)治疗基础心脏病、纠正诱发因素。2)有血液动力学障碍者立
10、即同步直流电复律。3)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可首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也可电复律。4)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只在胺碘酮不适用或无效时,或合并心肌缺血时作为次选药。近年来由于其疗效及安全性的问题,应用减少。2不间断室性心动过速:这是特殊类型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数为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率 120 160 次/min,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可维持数天或十余天不等,电复律也不能终止,一般药物治疗无效,其间可穿插出现 1-2 个窦性心搏,但窦性心律不能持久。可见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也见于结构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也可由抗心律失常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引起。不间断室
11、性心动过速较难终止。不宜选用多种或过大剂量抗心律失常药,使病情复杂化。应用 IC 类药物或维拉帕米等药物时,一旦出现负性变力性作用,更不易处理。只要血液动力学稳定,胺碘酮和 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较安全,胺碘酮可静脉与口服同时应用,逐日累加剂量,到接近负荷量时多数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在胺碘酮负荷过程中可再试用电复律。也可试用消融治疗。3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亦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较少见。发作时有特征性心电图图形。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 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和电轴正常或右偏,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也称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
12、电轴左偏图形。大多数特发室性心动过速血液动力学稳定,但持续发作时间过长或有血液动力学改变者宜电转复。对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阻滞剂或利多卡因;对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首选维拉帕米,也可使用普罗帕酮。终止后建议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心室率大多为 6080 次/min,很少超过 100 次/min。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也可见于洋地黄过量、心肌炎、高血钾、外科手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少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发作短暂,极少发展成心室颤动,血液动力学稳定,心律失常本身是良性的,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13、如心室率超过 100 次/min,且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时可按照室性心动过速处理,同时治疗基础疾病。(一)概述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不同类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的抢救治疗措施完全不同。(二)诊治总原则 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应按心室颤动处理。2血液动力学稳定者或短阵发作者,应鉴别有否 QT 间期延长,分为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短 QT 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相应治疗(三)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是指伴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
14、性心动过速。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阿斯综合征、心脏性猝死。心电图显示 QT 间期延长,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获得性多见。1获得性 QT 间期延长的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1)概述:常由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心脏本身疾病如心动过缓、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引起,也可为颅内高压、酗酒等所致。心电图除明显 QT 间期延长外,可有间歇依赖现象,即长 RR间歇依赖的巨大 T 波或 U 波。RR 间期越长,其后的 T 波或 u 波改变越明显,直至激发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频率在 160-250 次/min,
15、有反复发作和自行终止的特点,亦可蜕变为心室颤动。2)诊治要点:(1)寻找 QT 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2)对获得性 QT 间期延长的高危患者,积极纠正危险因素,防止 TdP 的发生。(3)已经发生TdP 的患者,首要措施是寻找并停用一切可引起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或纠正相关因素。(4)硫酸镁缓慢静脉注射用于发作频繁且不易自行转复者,静脉输注用于发作不严重者,直至 TdP减少和QT间期缩短至500 ms以内。(5)积极静脉及口服补钾,将血钾维持在4.5-5Ommol/L。(6)临时起搏适用于并发心动过缓或有长间歇者。常需 70-90 次/mm 或更快频率起搏,以缩短 QT 间期,抑
16、制 TclP 的发作。临时起搏可能需要数日,待纠正其他致 QT 间期延长的因素后,可逐渐减慢起搏频率,直至停用。(7)与心动过缓相关的 TdP,未行临时起搏治疗前,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提高心室率,但不宜用于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或冠心病患者。阿托品也可用于提高心室率。(8)部分获得性 QT 间期延长合并 TdP 的患者可能存在潜在遗传基因异常,上述疗措施无效时,临时起搏基础上可考虑 受体阻滞剂和利多卡因治疗。(9)不推荐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2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概述:为少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典型发作呈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即突然运动、恐惧、疼痛、惊吓或情绪激动
17、诱发心律失常。少部分患者可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作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见发作前 QTU 间期进行性延长,T、U 波振幅极易发生周期性变化,但间歇依赖现象少见。2)诊治要点:(1)通过询问家族史和既往发作史,除外获得性 QT 间期延长的因素,应考虑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2)减少或避免诱发因素,如剧烈体力活动、声响刺激、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等。避免应用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3)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所致的 TdP 有自限性,一般可自行终止。不能自行终止者,应给予电复律治疗。(4)受体阻滞剂可作为首选药物,急性期即可开始应用。可使用非选择性的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也可选其他制
18、剂。通常所需剂量较大,应用至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剂量(静息心率维持 5060 次/min)。(5)利多卡因及口服美西律对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第 3 型可能有效。(6)急性期处理后,应评价是否有埋藏式体内除颤器(ICD)指征。3QT 间期正常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1)概述: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较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缺血、心力衰竭、低氧血症及其他诱发因素的患者出现短阵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常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征兆。2)诊治要点:(1)应积极纠正病因和诱因,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纠正缺血,有利于室性心律失常控制。(2)偶尔出现的短阵多形
19、室性心动过速,没有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可观察或口服 受体阻滞剂治疗,一般不需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3)纠正病因和诱因同时,若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可应用 受体受体阻滞剂、静脉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4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1)伴短联律间期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伴短联律间期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少见,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有反复发作晕厥和猝死家族史,可自行缓解。无论单一或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室性期前收缩均有极短联律间期(280-300 ms)。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可达 250次/min,可蜕变为心室颤动。血液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静脉应用维拉帕米终止发作。维拉帕米无效者,可选用静脉胺碘酮。血液动
20、力学不稳定或蜕变为心室颤动者即刻电复律。口服维拉帕米或普罗帕酮、受体阻滞剂预防复发。建议置入 ICD。2)Brugada 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患者的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和 Vl V3 导联 ST 段马鞍形抬高,QT 间期正常,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呈短联律间期。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无异常。主要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多在夜间睡眠中发生。Brugada 综合征患者发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障碍时,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异丙肾上腺素可选用。植入 ICD 是预防心原性猝死的惟一有效方法。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效果不好。3)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21、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应激情况下发生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典型者呈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可进展为心室颤动。多见于青少年,静息心电图正常。发作伴血液动力学障碍时,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血液动力学稳定者,首选 受体阻滞剂。置入 ICD 是预防心原性猝死的有效方法。(一)概述 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二)治疗建议1尽早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CPR)。高质量的 CPR 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2尽早电复律。一旦取得除颤器,立即予以最大能量(双相波 200 J,单相波 360 J)非同步直流电复律。电复律后立即重新恢复 CPR,直至 5
22、 个周期的按压与通气(30:2)后再判断循环是否恢复,确定是否需再次电复律。3心脏骤停治疗中,CPR 和电复律是首要任务,第 2 位才是用药。在 CPR 和电复律后,可开始建立静脉通道,考虑药物治疗。1)实行至少 1 次电复律和 2 min CPR 后心室颤动无脉室性心动过速仍持续时,可静脉应用肾上腺素,之后再次电复律。2)对 CPR、电复律和肾上腺素无效时,可快速静注胺碘酮,之后再次电复律。3)在无胺碘酮或不适用时,可用利多卡因。4)心脏骤停为 TdP 所致时,可静注硫酸镁。对其他心 律失常不推荐使用。5)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应进行复苏后处理,并处理心脏骤停的病因及诱因。(一)概述
23、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是指 24 h 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 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二)诊治建议1纠正诱因、加强病因治疗。2室性心动过速风暴发作时若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尽快电复律。3抗心律失常药物。1)首选胺碘酮。快速胺碘酮负荷,可终止和预防心律失常发作。但需注意胺碘酮充分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2)抗心律失常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3)胺碘酮无效或不适用时可考虑利多卡因。4)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如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在心律失常控制后,首先减利多卡因,胺碘酮可逐渐过渡到口服治疗。4对持续单形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80 次/mi
24、n 且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置人心室临时起搏电极,在发作时进行快速刺激终止室性心动过速。5应给予镇静,抗焦虑等药物,必要时行冬眠疗法。6必要时予以循环辅助支持,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肺氧合循环辅助支持。7若患者已安装 ICD,应调整 ICD 的参数,以便能更好地识别和终止心律失常发作。必要时评价射频消融的可能性。(一)概述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传导阻滞(主要是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的心动过缓可造成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加重,晕厥前兆或晕厥等血液动力学障碍。有些心动过缓(如三度房室阻滞)可继发 QT 间期延长而发生 T
25、dP,产生心原性脑缺血症状。(二)诊治建议1积极寻找并治疗可逆性诱因,包括肺栓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低血容量、低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酸中毒、药物过量、体温过低和高钾血症等。2轻度的心动过缓(如心率 50-60 次/min)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可观察,不需紧急处理。过度治疗使心率加快反而可能起不利作用。3症状性心动过缓的药物治疗。1)阿托品可用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二度 I 型房室传导阻滞。不宜用于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逸搏心律的患者。老年前列腺肥大者也不宜应用。2)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阿托品无效或不适用的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也可用于起搏治疗前的过渡。多巴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肾上腺素合用。这些药物可导致心肌氧耗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产生新的快速心律失常,因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应慎用。4对症状性心动过缓,应尽早实行起搏治疗。5心室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为无灌注节律,往往是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应实施心肺复苏。无有效心肺复苏的保证,药物和临时起搏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