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美國一位母親“也許你認識我的孩子”“Maybe You Know My Kid.”Mary Fowler.“也許您認識我的孩子,他就是那個總是說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孩子。他就是那個總是忘東忘西的孩子,他就是那個像是褲子藏了隻小螞蟻,老是動個不停的孩子。”n過動症ADHD 是兒童心理衛生門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在國小的學齡兒童中,其盛行率約在3%5%之間。n以男性學童較常見,男女的比例約為35:1。n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1992),過動兒的診斷名詞稱為Hyperkinetic disorders。n粗心大意、在學業或工作上常粗心犯錯n注意力無法持續於固定的工作
2、或活動n對他講話時,顯得心不在焉n難以遵從指示將工作從頭到尾做完(不是故意唱反調)n難以將工作及活動組織整理好n常逃避要花心思及腦力的活動n丟三丟四,連每日必備的作業、鉛筆、文具也不例外n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n忘東忘西n很難乖乖坐著,總是手、腳、身體動個不停n不論是課堂上或其他場合,總是坐不住n不計場合,總是跑來跑去、爬上爬下n沒有辦法靜靜地玩n常常蓄勢待發,準備做些什麼n話很多診斷亞型:n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複合型n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主要為不注意型(ADD)n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主要為過動易衝動型相關資料:n學齡兒童約佔35%n男比女為49:1n大多在成年後逐漸緩解,但有些個案仍有殘
3、留症狀n過動兒因為這些特質,很容易從學齡前就被視為特殊人物,往往是怎麼打、怎麼罵都無法完全改善。n嚴加管教與過度打罵的結果,經常只是徒然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引起更大的情緒問題,讓過動的情形更嚴重。n過動兒最需要的是耐心與清楚的行為規範。n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1994)主要是根據診斷(Phenomenology)n必須是在發病。n必須有兩大類症狀各至少以上的診斷標準。n症狀持續達以上。n在不同場所(如學校、家裡、工作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n不是其他發展性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影片一、二 服藥後服藥後MPH專心時專心時休息時休息時(SPEC,ant.
4、cingulate and hippcampus)ReceptorsSynapseNerveImpulseTransporterNoradrenaline Dopaminen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1994),主要是根據現象學的診斷(Phenomenology Basis)n為了避免過度診斷,故設定必須有兩大類症狀各至少六項以上的診斷標準。n在美國依據DSM-IV的標準,學齡中的孩子過動症的盛行率約35%,仍然明顯比歐洲國家高(如英國約為1%弱)。可以確定診斷n診斷過動症除了以上的診斷標準之外,尚需要做智力測驗、活動量表評估、氣質與人格量表評估以及仔細地臨床觀察和會談。n
5、此外,並需要綜合家長、老師分別在家中及學校,對孩子在看電視、用餐、做功課、玩遊戲、學校團體活動等的觀察與評估,才能正確診斷。n學習能力不足:因為學習能力不足,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例如:智能不足、學習障礙n情緒與心理因素:情緒障礙(憂鬱或焦慮症)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其他心理因素(如適應障礙、缺乏學習動機等)n人格特質:注意力缺失與正常活潑好動的區別?n環境因素:上課方式、教材選擇等過動兒因為疾病本身的特質,經常有許多合併症,需多加留意。n學習障礙(低學業成就):有50%80%在智力正常的狀態下,學業成績明顯落後。n行為障礙:反叛、自卑、自暴自棄、違反校規、調皮搗蛋、打架滋事、藥物濫用等(將近50%的個
6、案合併有行為問題)。n情緒障礙: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n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抽動性疾患(Tics)、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智能不足(MR)、適應障礙等n通常以過動症狀最早消失,但一般很少在12歲以前有明顯改善。n復原的個案,通常在1220歲之間症狀消失,並可以維持良好的社會功能及人際關係。n國高中的青春期階段,因為課業壓力、人際互動與其他因素,很容易合併出現情緒與行為障礙:憂鬱症、焦慮症、身心症、偏差行為等n多數的個案症狀隨著年紀漸長而症狀趨緩(約50%),但仍然可能持續有部份的注意力欠缺或過動症狀,直到成年(約1520%)。n持續釋放型 Sustained-Released Ritalin SRn延長釋放型 Extended-Released Concerta 專司達 延長釋放劑型 Extended-Released延長釋放劑型 Extended-ReleasedMPH OvercoatTablet ShellPush CompartmentMPH Compartment#2Laser-Drilled HoleMPH Compartment#1治療聯盟主 要 照 顧 者家 人輔 導 老 師級 任 老 師學 校同 儕、朋 友醫 護心 理 師、社 工醫 療個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