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实践:基于任务群的四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任务情境:“快乐乡村行”画里话外,乡景乡情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各位老师好,今天让我们走进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画里话外,乡景乡情”。我想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话题: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如何构建学习任务;如何创设学习情境以及如何亲历学习活动。一、提炼“有张力”的单元主题单元导语非常明确告诉我们,单元人文主题是: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淳朴的乡村是一个很泛的词,作为一个单元的主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统摄力、
2、内核力,能够链接这个单元包括语文活动的所有内容和环节,这才是更加有意义的单元主题。因此我们不要简简单单地把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直接作为单元主题,我们可以更加精准一些,更加符合教学活动,尤其要跟教学设计能够高度的统摄、内核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单元,首先是古诗词三首,然后是两篇精读、一篇略读,最后是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是很丰富的。四时田园杂兴展示了初夏的景象;宿新市徐公店展示了末春的景象和儿童的活动;清平乐村居展现了夏日的景象和农家的活动;乡下人家展现了一种朴实的、自然的乡村生活;天窗展现了一个孩童望着天窗展开的美好想象、放飞心灵的一种农村生活体验;三月桃花水展现了一种
3、淳朴、恬静的乡村春景;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展现了一种景象及快乐生活,它不仅扣住“乡村”这个概念,而且从“乡村”逐步地往外走,给这个单元打开了一个向外的敞口,由乡村生活走向热爱生活更大的范畴。但这个单元的教材给我们带来的仅仅就是景象和活动吗?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它。四时田园杂兴展现的不仅是初夏的景象,其实是初夏人们在忙碌的农市景象;宿新市徐公店展现的是孩童天真的快乐,不仅仅是孩童活动;清平乐村居展现的不仅仅是农家活动,是一家人的宁静生活,包含了作者辛弃疾的爱国热忱;乡下人家除了是乡村的自然生活,更多的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珍惜;天窗除了是浮想联翩的美好,还是对孩童时期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也是一种
4、向往光明的表达;三月桃花水本质上是抒发了作者以及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都在给我们展现一种融情于景、感受美好生活的内心感受。因此,这个单元除了景色景象的描写以及生活活动的描写之外,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感受、思想感情。所以单元导语说“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感情所在,不仅仅是浮于眼前的景象、看得到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情。所以我们团队提炼的单元主题是“最美乡村情”,借此主题期待实现对本单元人文主题的照应,对所有教材景色活动深层次的心理感受的照应,同时也是对每个读者自身乡村感情深沉的一种照应。二、构建“有体系”的学习任务在单元主题“最美乡村情”
5、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整个单元的任务情境“快乐乡村行”。单元主题是内在的感情,任务情境是外在的行动,这个行动包括学习行动、学习体会等。整个单元我们设置为三个版块:一是“画说”乡村美景,通过画面来说所以是“画说”;二是“乐享”乡村生活,由乡村美景走向乡村生活,来享受它;三是“畅聊”生活之乐,这个生活不仅仅是乡村生活,开始由乡村生活走出来,走向了包括乡村生活在内的整个人的生活。整个单元我们用了九课时,我们团队展现了七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有它的担当我们再看所谓的“有体系”:首先是乡村的景。古诗二首抓住了乡村景的杏子肥、菜花稀、蜻蜓蛱蝶飞;宿新市徐公店抓住了篱落的一径深、树头的未成阴、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
6、飞。这就是乡村所看到的景,但是这种景在高度概括之后,发现这两首诗描写的景有一个体系:有花有果、有形有色、有动有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补充了村晚过故人庄等诗词,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古代大家笔下的乡村美景。乡下人家我们也展示了乡村画面,比如屋前瓜架、屋后绿竹、门前鲜花、林中鸡群等,还从另一个角度概括了乡村画面,如瓜藤攀棚架、花儿次第开等,前面指向景物所在的位置,后面指向景物的特征、状态。概括乡村景,我们实现了它的体系化其次是乡村的情。清平乐村居这一课徐老师从听赏音乐进来,再听赏音乐走开,在听赏音乐中了解“词”这种文体,把文体和美感非常好地结合起来。在课文的开始,融情于景,融情于教学,让孩子们感
7、觉到词的格调、韵味、诗人的一种生活意境和内心的感受,隐隐约约走向共同点。最后是乡村生活。乡村生活一定是景和人一起合成了生活的状态,徐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首先初赏乡村生活之美好;然后课堂上进行小组的采访,代入各种角色来谈;然后品味乡村生活的独特;然后到清平乐村居给我们展现的一种一家人其乐融融、各思其职、各享其乐的独特生活;最后回到整个单元的教学,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回到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感受乡村生活之魅力。三、创设“有时空”的学习情境要有时间的先后,也要有空间的转换,能拉长我们的学习情境。本单元“快乐乡村行”的“行”,指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从文中走出来,走向真实的
8、乡村,回想真实的乡村经历,也就是走向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强调一种与教材、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共在感”。教材在生活中,生活也在教材中,这就叫“共在感”,所谓的“共在感”强调学习经历的真实性、过程性整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从一开始走月亮田家四季歌,然后到过程中的每一课时,都存在着“画里话外,乡景乡情”的体验,一直到最后的习作、口语交际,从乡村走向自然,走向城市,走向生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有时空”的学习任务。具体来说,怎么有“共在感”呢?第一,与作者共在。陈老师执教的四时田园杂兴抓住了一种画面想象,抓住关键词句“让我们穿越到800多年前的南宋,跟着诗人信步乡间,说说你看到的
9、美景吧!”把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美景通过一种句式让孩子们很畅快地说出来,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第二,与作品共在。徐老师在清平乐村居中设计的采访环节,先采访翁老,再采访大儿、中儿、小儿,最后采访辛弃疾本人,这样的采访过程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作品进行深度的感知,这就是与作品共在。第三,与生活共在。就是与我们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与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生活共在。朱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给我们展示了写乡下人家房前屋后景物的两段话,写到了“攀”“爬”“探”,体现一种动态感;把颜色和事物结合起来,比如绿的叶、青的竿,写得非常亲切、自然;句式非常有节奏感,短句和长句的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自然、自在、自由的乡村生
10、活场景,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奥秘。四、亲历“有生长”的学习活动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实效,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担当,不能有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认知。每一节课都要有生长,本单元当然要生长它的“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感情”首先是关键语句的体会。我认为关键语句给我们带来的体会就是“传神+传情”,传神就是形象生动,传情就是情感到位。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要么散落在课文中间,要么在结尾,或者采用排比、短句加长句结合的方式,通过感情不断地叠加,让我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把握和释放其实是关键语句的学法。怎么学,怎么抓?课文非常清晰。第一,气泡提示,把握关键语句的位置。乡下人家天窗都有气泡提示,到了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没有
11、气泡提示,前两篇学了本领,到这就要用本领了,关键语句是“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这个就是在课文的中间。第二,学会想象画面,体会关键语句。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没有捉到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是沮丧、扫兴吗?未必。没有捉到也是一种无穷的、好玩的状态。第三,临境体验,走进场境中去认真体验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情感。三月桃花水教学中,走进春水边,聆听它的声音,再走进乡下人家,体验乡下人家的声和色,再走到作者的身边,体验写法,这就是一种临境体验。最后是关键语句的运用。第一,阅读出“文学味”。比如天窗中“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把关键语句搜罗出来,让孩子体会为什么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第二,表达出“创意感”。口语交际转述一课,先尝试讲述乡村见闻,然后提炼讲述的关键之后,再运用转述。习作我的乐园一课,先选好乡村城市相关的材料,然后搭好支架,写样子、活动、感受,再练习学好文,对形色、动感、对称、长短句等进行充分的表达。最后表达我的两个观点:单元承载的任务群学习,不具有独属性;单篇教学的价值无可替代,不容轻视,更不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