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学生指导1心理学基础知识2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3小学儿童的学习4小学德育5美育6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目录CONTENTS威廉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桑代克:教育心理成一门独立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 学的研究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越高越聪明。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智商:IQ=MAC.A100140以上 天才120-140 超优100-120 优秀 90-100 常才80-90 次常 70-80 临界正常 60-70 智力落后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
2、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表现)特征能力、性格、气质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过程-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
3、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过程-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
4、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相互补偿性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红花更红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过程-知觉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
5、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运动知觉真动知觉:指观察者处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错觉幻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过程-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
6、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过程-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分类无意注意没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
7、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有关系交替发生,简单不重要的活动需无意注意,复杂重要的活动须要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记忆概念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
8、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分类保持时间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时间极短,一般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记忆的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识记具有选择性分类目的性无意识记和有
9、意识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方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曲线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时间推移,遗忘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遗忘。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原因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
10、伊德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况的反映。特征间接性概况性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环节。基本形式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11、。判断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思维的种类发展水平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如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逻辑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指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答案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如教学中“一题多解”。创
12、造程度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用音标规律读单词等。过程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情情绪绪的的基基本本分分类类愤怒1恐惧3快乐2悲哀4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激情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情情绪绪状状态态分分类类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
13、基础知识道德感1理智感2美感3情情感感分分类类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确定确定行动行动目的目的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选择行选择行动动方法方法制定行制定行动动计划计划意意志志过过程程的的基基本本阶阶段段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需要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需要-引起动机内部条件诱因-引起动机外部条件兴趣兴趣的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能力见下页个个性性心心理理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力概念指直接影
14、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要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分类构造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创造性程度模范能力 创造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
15、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0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02早期的经验早期的经验03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04个人勤奋个人勤奋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 性格性格A性格态度特征性格态度特征B性格意志特征性格意志特征C性格情绪特征性格情绪特征D性格理智特征性格理智特征 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 气质气质A胆汁质胆汁质B多血质多血质C黏黏液质液质D抑郁
16、质抑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人格概念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特征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里的秉性就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
17、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身心发展的概念身心发展的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由身心成熟决定的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
18、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 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和矫正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 证唯 物主义强调内外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1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孟母三迁、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作用:把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个体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
20、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开展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01骨骼骨骼骨化尚未形成 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的培养训练03心脏和呼吸系统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02神经系统04肌肉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肌肉长度的增加早于肌肉横断面的增加。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动作
21、应避免,小肌肉运动的精确性不高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记忆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思维发展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
22、我监控。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小学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社会性认知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启示顺序性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顺序,循序渐进,不“揠苗助长”阶段性 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互补性 教育启示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
23、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自信和努力等品质。不平衡性 教育启示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 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差异性 教育启示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使生得到最大发展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变化;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这种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学生学
24、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习的概念学习的概念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A桑代克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尝试错误说B巴甫洛夫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C斯金纳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D班杜拉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桑代&克巴
25、甫洛夫桑代克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 桑代克迷笼基本观点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因此,观点称为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尝试错误 学习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 (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经学习才会反射。无条件反射:人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将难以建立联系。刺激的泛化:指人和动物
26、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的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班杜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通过条件作用强化的操作,出现后不再强化刺激物尾随,则该操作概率就减弱至消失基本规律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27、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过程强化三种形式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
28、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苛勒&托尔曼&布鲁纳苛勒理论完形-顿悟: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托尔曼 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主要标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
29、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原则 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分类机械学习:学习者并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由学生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
30、,发现学习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小学儿童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
31、、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关键不在教师,而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四要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主要特征全神贯注 自动自发 全面发展 自我评估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良好
32、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特点广泛性、实践性、阶段性、模仿性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智力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与教育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外倾型和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独立型和顺从型认知方式差异含义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种类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
33、:场独立和场依存。场独立型:依赖于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依赖于外在标准或参照,易受周围权威人士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冲动型: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学习成绩差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学习成绩好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
34、愉快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4、改进教学方法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关
35、键不在教师,而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四要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主要特征全神贯注 自动自发 全面发展 自我评估广义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德育学校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四部分。政治是方向 思想是基础 道德品质是核心 法制是保障
36、德育的涵义德育的涵义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 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识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处
37、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公正阶段(10-12岁)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
38、育小学德育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
39、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和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真正道德概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40、,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阶段4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儿童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帮助人维持公正,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
41、学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有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导之以行开始,或动之以情,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42、,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反映。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
43、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不断前进。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小学道德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导向性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
44、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疏导含义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严格要求结合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
45、做到。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小学道德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含义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社会配合,形成以校为中心“三位一体”德育网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
46、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班级是学校的基层
47、单位,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任务。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他的基本任务是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他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小学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榜样示范法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指导实践法让学生参加各
48、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德育小学德育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强,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统一关系。在道德原则的掌
49、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从道德行为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第五节第五节 美育美育小学美育概念审
50、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快乐教育”思想渊源:诗艺孔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 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内容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 艺术教育第六节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加强锻炼,流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