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单元共9套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汇编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其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社会分工的发展C.奴隶制度的形成D.文字的出现2.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该观点强调,文字的产生(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带有历史的偶然性C.是社会进步的标志D.源于社会经济发展3.如图绘制于公元前
2、1500年,绘有水道、壕沟、城墙、房屋、公园等不同区域和活动场所,这反映的是( )A.城市发展以农业为基础B.早期城市设施基本齐全C.两河流域最早出现城市D.城市设置出于军事目的4.图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将水生植物晒干制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 )A.B.C.D.5.释迦牟尼面对印度社会现状,提出以“无我”的精神来抵抗婆罗门崇高的“我”,提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最终创立了佛教。据此可知,释迦牟尼这一思想( )A.受婆罗门教启发而产生B.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C.主要流传于印度民间D.侧重于化解社会矛盾6.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
3、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B.意在强调公民意识C.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D.重在限制个人自由7.苏格拉底要求人们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美德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人只能研究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这一思想( )A.反对认知外部的世界B.特别不重视物质利益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法律体系比较完整8.斯巴达公民内部有贵贱之分,监察官、王族和贵族不仅垄断官职、指挥一切,还拥有远远超出普通公民更多的土地、奴隶和个人财产。这体现了斯巴达( )A.精英政治的虚伪性 B.贵族寡头政治的特征C.僭主政治的反复性 D.直接民主政治的
4、弊端9.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统一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后,一度征服埃及。这说明( )A.战争是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B.农耕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扩张性D.全球性联系开始逐渐形成10.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的大国赫梯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是( )A.叙利亚B.西亚的两河流域C.小亚细亚的一部分D.地中海北部地区11.从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起,琐罗亚斯德教成为波斯的国教,崇拜代表光明与幸福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大流士一世号召人们崇拜最高神,宣称他之所以为万民之王乃是最高神的旨意。大流士一世的举措(
5、)A.体现了德政B.确立了政教合一体制C.神化了君权D.诠释了神权高于君权12.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13.马其顿的君主们为了巩固统治,用各种条件诱惑来自希腊本土的移民。于是,希腊人纷至沓来,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按照本国的传统建造城市。城市很快会成长为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自动吸收周围的村庄依附其上。希腊人的做法( )A.摧毁了被征服地区文明B.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C.促进了东西
6、方经济交流D.维护了希腊文化纯洁性14.有人到罗马旅游,夜间问一老者,“罗马夜间,为什么不能稍稍明亮一点?”那位老者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以下各项中属于“罗马历史的光辉”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B.爱琴文明C.共和国时期奴隶制盛行D.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15.“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A.控制人们思想B.保存古代文化C.提供道德规范D.进行宗教迫害16.下图是字
7、母文字发展演变的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B.西亚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域C.向外扩张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D.文字的发展利于文化传承与交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17.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东征之前,希腊文明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或者说其受东方文化影响不是那么的深刻,而东方文明也未受到希腊文化的较大的影响。东征之后,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方文化,形成了新的一种,影
8、响历史的希腊化文明,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线路示意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三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
9、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1)依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的“东征”指的是什么?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8分)(3)公元前6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若干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中,公元后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
10、,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资治通鉴第48卷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郡名,在今越南中部)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后汉书西域传材料三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
11、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英渡海欲达的目的地。(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并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10分)(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及认识。(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远古人类文明的发展。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人类的社会生
12、产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阶级对立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文字出现,故A项正确;B.社会分工在原始社会早期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C奴隶制度的形成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D.“文字的出现”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可以得出,文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D项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文字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早期城市。根据材料“公元前150。年”“水道、
13、壕沟、城墙、房屋、公园等不同区域和活动场所”可得出早期城市建有各项基本设施,故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城市发展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项;C项中“最早”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材料不能凸显其军事目的,故排除D项。4.答案:A5.答案:B6.答案:B解析:古代雅典城邦将城邦立意和公民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反映出古代雅典强调公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公民意识,未体现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公民意识,未涉及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排除C项;材料“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指重视公民意识,而不是限
14、制个人自由,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雅典城邦道德沦丧,因此苏格拉底主张美德教育即提醒和引导灵魂的自我教化,把灵魂的自身发展引向善,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改善人的灵魂,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健康发展,C项正确;苏格拉底只是强调人们关注对象的转变,并非反对认知外部的世界,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法律体系的完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监察官、王族和贵族不仅垄断官职、指挥一切,还拥有远远超出普通公民更多的土地、奴隶和个人财产”可知,在斯巴达掌握权力的是少数贵族,这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贵族寡头
15、政治而非精英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僭主政治,更谈不上反复性,排除C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统一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后,一度征服埃及”,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人类最初的一些文明区是相对孤立的,但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农耕文明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材料所述现象就是农耕文明影响不断扩大的结果,故B项正确;文明扩展的方式除了战争外,还有海外殖民等方式,材料无法说明战争是文明扩
16、展的主要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扩张性”,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全球性联系开始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B。10.答案:A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宣称他之所以为万民之王乃是最高神的旨意”,体现了一定的君权神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神化君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何种体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神化君权来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C。12.答案:D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
17、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促进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所以,D符合题意;A.亚历山大不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故排除A;B.东征和帝国的建立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故排除B;C.不符合“被很多人传颂”的理由,故排除。故选:D。13.答案:B解析:由材料“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按照本国的传统建造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移民城市的建立,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B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当地文明被摧毁,排
18、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希腊人维护了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排除D项。故选:B。14.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很容易排除A、B、D三项,因为雅典民主政治、爱琴文明和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都属于希腊历史的光辉,只有C项属于罗马历史的光辉。15.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1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基督教宣扬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救赎世人的罪而降临人间,是人们的“救世主”。故选:B。16.答案:D解析:腓尼基字母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
19、,演化出希腊字母和阿拉马字母,这说明文字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故D正确;A项表述绝对,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西亚在文字发展历史中的起源地位而非交汇,故排除B;C项错在“主要”,故排除。故选:D。17.答案:(1)亚历山大东征;影响: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2)方式多样,有武力、商贸、文化交流等;范围广,从欧洲的英国到亚洲的中国;相互性,既有西方传到东方的,也有东方传到西方的。(3)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波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
20、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发展;商人、旅行家为文化交流作出贡献。18.答案:(1)目的地:大秦(罗马帝国)。(2)经济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发展等。(3)原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安息人的遮阂等。特点: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以经济联系为主;通过海路直接联系。(4) 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战争征服)等;认识:武力建立帝国不能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满分:100分 时间:
21、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图示所显示的西欧封建制最终确立的时间应是( )A.AB.BC.CD.D2.在西欧庄园制模式下,农民有意把自己的份地分成许多条田,与其他人的土地交错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同时摧毁整个地区。这种份地经营模式( )A.分散了农民承担的风险B.提高了农业生产力C.提升了抵御天灾的水平D.减轻了庄园主剥削3.下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A.教权演变B.王权演变C.贵族权力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4.中世纪时,西欧的很多城市掀起了自治斗争,主要斗争的对象有(
22、 )教会 世俗封建主 资产阶级 市民阶级A.B.C.D.5.以下关于古代世界大帝国与其首都的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B.阿拉伯帝国伊斯坦布尔C.奥斯曼帝国巴格达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6.法学家乌尔比央主张,如果以前的占有者对他人的夺占不加反对或反对无效,即使用暴力手段实现的夺占也具有法律效力。查士丁尼法典更是明确规定,原占有者可以通过任何人取得占有。这表明罗马法( )A.有效保护了私有财产B.具有一定的偏激性C.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D.蕴含人人平等思想7.9世纪,阿拉伯帝国银行业发达,巴格达总银行在各城市设有分行,使用金银两种货币。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比较兴
23、盛B.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C.经济实力领先世界D.沟通了各洲之间的联系8.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发明了“阿拉伯数字”B.给东方带来了伊斯兰文化C.广泛翻译希腊、波斯的典籍D.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9.下图是某高中班级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探讨内容的提要,根据文字信息判断他们正在讨论的是( )地跨亚非欧三洲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并作为首都苏丹既是国家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帝国成为东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A.古罗马帝国的兴衰B.阿拉伯人的扩张C.奥斯曼帝国的发展
24、D.笈多帝国的崛起10.下图中,箭头所指的黑色线框是中古印度一个王朝的统治区域,该王朝信仰的国教是( )A.婆罗门教B.佛教C.印度教D.伊斯兰教11.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B.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C.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D.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12.依据下面学习笔记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 )646年,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A.奥斯曼帝国B.印度C.日本D.高丽13.15世纪东非的桑给巴尔用黄金、象牙、奴隶
25、等,换取从中国、印度等地输入的纺织品、瓷器等各种手工业品。这反映了桑给巴尔( )A.手工技术先进B.文化昌盛C.对外贸易繁荣D.农业发达14.下图是非洲某文明的重要遗址,“1986年,遗址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里也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并因此闻名世界,让人惊叹不已。”该遗址是( )A.大津巴布韦B.摩加迪沙C.阿克苏姆王国D.桑海帝国15.玛雅人将每年分为18个月,每个月都有自己的名称,如“托克”是举火(火烧地),“楚恩”是播种,“摩尔”是收割等。这说明玛雅人的历法( )A.精确性极高B.领先于世界C.充满神秘性D.与农业相关16.某遗址位于安第斯山脉中
26、的山脊上,遗址中有宫殿、神庙、城墙以及排水设施等。该遗址是( )A.阿克苏姆文明遗址B.罗马古城遗址C.大津巴布韦遗址D.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17.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兴起开启了现代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与城市外的居民相比,城市市民在经济活动上有很多的经济优势和优先权。因此,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的内容是纷繁芜杂的。在早期国王和封建领主颁发给城市的特许状中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是最基本的内容。摘编自冯正好
27、: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材料二 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系统而有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不仅具有详细的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亦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且,在中世纪一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上帝关心每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材料三 因为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它成为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大量的人口、资金从四面八方涌
28、入到了城市。中世纪时,万人规模的城市已经很多,比较著名的如14世纪时伦敦和科隆人口约有4万人,被认为是大城市;巴黎的人口约有8万,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等人口超过5万。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城市的经济更为繁荣。而在广大农村,不可能提供大学所需的经济需求。因此,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摘编自魏丽:论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市民享有的自由及意义。(10分)(2)概括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个人“自由”产生的历史渊源。(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0分分)18.阅读材
29、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 新罗统一过程中,国家掌握的土地急剧增加。687年,神武王下令实行禄邑制,即国家把一定数量土地的收租权按不同的等级赐给功臣和贵族,作为俸禄。722年,圣德王(702737年在位)宣布实行丁田制,即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终身占有,不得买卖、转让,永业田可以传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丁田制的实行,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国家的剥削,但对生产的发展还是起了积极作用。新罗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在要地设置五个小京,有军队驻防。新罗提倡儒学,68
30、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和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制。编自高等院校教材世界中古史材料二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兼并土地,广征徭役,民怨沸腾。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深受唐朝儒家思想影响的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的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实行班田收授法,施行租庸调新税法,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标志。摘编自“百度百科”大化改新词条、世界中
31、古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罗改革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8分)(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给新罗、日本两国社会带来的共同影响。(10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中的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公元11世纪初,西欧封建制才最终确立,D项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根据“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同时描毁整个地区”可知这种经营模式有利于分散风险,故选A;这种生产模式是为了分担风险,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抵御天灾的水平,更不能因为这种经营模式而减轻庄园主的剥削,排除BCD。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8世纪至13世纪
32、,西欧社会教权势力强大,而王权势力弱小;13世纪至17、18世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势力有所上升;最后,在17、18世纪后,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陆续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世俗王权再次走向了低谷;综上,故选B。4.答案:A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琅城市民争取自治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
33、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中世纪时,西欧的很多城市掀起了自治斗争,主要斗争的对象是教会世俗封建主。故选A。5.答案:A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以前的占有者对他人的夺占不加反对或反对无效,即使用暴力手段实现的夺占也具有法律效力。原占有者可以通过任何人取得占有”可知,若原占有人对争夺者不反对或反对无效,那么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对原占有者的占有进行抢夺,说明罗马法在规定占有所属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规定,具有一定的偏激性,B项正确;有效保护了私有财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C项;蕴
34、含人人平等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行业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此根据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情况来看,当时的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结果,A正确;B、C无法从材料得出,故排除;当时美洲仍然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故选:A。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因此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阿拉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不符合题意。故选A。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后,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并作为首都;其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国家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到16
35、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所以,C项正确;古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叫奥古斯都,不是苏丹,故排除A;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叫哈里发,不是苏丹,故排除B;笈多帝国在南亚地区,不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故排除D。故选:C。10.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地图中的“德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地图中箭头所指的黑色线框是德里苏丹国,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信仰伊斯兰教,故D项正确;婆罗门教盛行于早期印度,佛教盛行于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印度教在笈多帝国时期成为主要宗教,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11.答案:C解析: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控制的是恒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实行
36、政教合一的是德里苏丹国家,不是笈多帝国,故B项错误;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D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12.答案:C13.答案:C1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石头城建筑群体著称,故A项正确。B项位于东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海岸,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C项位于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D项位于西非地区,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故选:A。15.答案:
37、D解析:从材料中“玛雅人将每年分为18个月,每个月都有自己的名称”“托克”是举火(火烧地),“楚恩”是播种,“摩尔”是收割等可以看出与农业有关,D正确;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故选:D。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安第斯山脉”可知该遗址位于美洲,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即属于南美洲印加帝国的遗址,因此,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属于非洲文明,B项属于欧洲文明,均排除。故选:D。17.答案:(1)自由:身份自由或个人自由、司法自由、处置财产的自由、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等;意义: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和认可,可以更好地从事商业活动。(2)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基督教的上帝选民观
38、。(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冲击了农奴制度;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解析:(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中古西欧城市市民享有的自由主要有身份自由或个人自由、司法自由、处置财产的自由、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等。这种自由的意义使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和认可,可以更好地从事商业活动。(2)中古西欧个人“自由”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获益于两大方面,第一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第二,基督教的上帝选民观。(3)我们从材料中可得知,中古西欧的自治城
39、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冲击了农奴制度,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18.答案:(1)措施:实行封建土地国有制(禄邑制、丁田制);租庸调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2)背景:大豪族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受到唐文化影响,统治阶级内部形成革新派,革新派政变成功。(3)共同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722年,圣德王(702一737年在位)宣布实行丁
40、田制,即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丁,其中囗分田只限终身占有,不得买卖、转让,永业田可以传世”可知,实行封建土地国有制(禄邑制、丁田制);根据材料“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可知,租庸调制;根据材料“新罗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可知,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新罗提倡儒学,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和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可知,科举制。(2)背景:根据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兼并土地,广征徭役,民怨沸腾”可知,大豪族专权
41、,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深受唐朝儒家思想影响的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可知,受到唐文化影响,统治阶级内部形成革新派,革新派政变成功。(3)共同影响:根据材料“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国家的剥削,但对生产的发展还是起了积极作用”“参的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实行班田收授法,施行租庸调新税法”可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新罗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标志”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促进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
42、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标志。”可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冲出欧洲,走向世界。”这句话说明葡萄牙、西班牙支持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是( )A.掠夺黄金B.掠夺原料C.传播基督教D.开辟海外市场2.下列材料节选自一位航海家的书信。根据信中内容推断,该海航家( )沿途发现许多人口众多的岛屿替二位陛下一一占领第三座命名为“费尔南迪纳”(西班牙国王)我抵达古
43、巴时,沿着北海岸向西行驶,发现它的面积如此之大,我认定自己到达中国境内。随时为您效劳的远征军司令。 1493年2月25日A.最先抵达非洲好望角B.实际到达印度半岛C.发现了“美洲新大陆”D.证实了“地圆学说”3.15世纪以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洋洲等新的大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是( )A.德雷克B.哈德逊C.巴伦支D.塔斯曼4.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美洲印第安人口不断增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来到美洲的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大量非洲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A.B.C.D.5.新航路开辟后,美洲
44、的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作物包括( )A.小麦、燕麦B.玉米、花生C.大豆、水稻D.大麦、高粱6.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建立了世界大市场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C.带来了血腥的暴力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7.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据以上材料推测以下“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的路线”中最常用
45、的路线是( )A.里斯本好望角马六甲B.广州、泉州南阳波斯湾C.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D.河西走廊阳关小亚细亚。8.察下图。图中的“M”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人口迁移C.“三角贸易”D.物种交换9.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10.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矛盾,划定了“教皇子午线”。它主要是为了调解(
46、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B.西班牙和英国的矛盾C.英国和法国的矛盾D.葡萄牙和荷兰的矛盾11.英国最初从事海外活动的人,除获得英王授予的一纸特许状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来自王室和其他上层人士的赞助。即使王室和廷臣们多成为冒险事业的合伙人,他们也只是以个人的身份,而非以政府的名义介入其中。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经济发展依赖海外殖民B.殖民扩张未获得政府支持C.海外活动的群众基础广泛D.殖民扩张有较强的私人性12.17世纪,荷兰已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举办了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等政策,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富足的生活”出现的原因是( )A.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B.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C.取得了对英法战争的胜利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13.以下商品在欧洲市场的大量销售,能反映出“商业革命”的是( )A.中国茶叶B.美洲烟草C.英国呢绒D.中国丝绸14.下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12101414182030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