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1161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优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感受性与感觉阈

2、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3、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

3、,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例子: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例子: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的特性(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

4、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例子: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5、(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3)运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

6、行加工的过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3)知觉的整体性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三)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

7、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

8、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四)记忆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2、记忆的分类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Atkinson 和 Shiffrin)(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

9、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10、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记忆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与遗忘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

11、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时间因素。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5)识记者的态度。遗

12、忘的原因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

13、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五)言语言语的种类:1、对话言语最基本的言语形式2、独白言语3、书面言语4、内部言语(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让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三)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

14、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2)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发散型: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子:

15、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这种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

16、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保存时间长久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六)思维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况的反映。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况性3、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环节。4、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17、(2)判断(3)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5、思维的种类(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如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

18、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如教学中的“一题多解”。(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用音标规律读单词等。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七)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八)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3、幻想、理想和空想三、情绪情感过程(一)情绪分类1、情绪的基本分类(1)快乐(2)愤怒(3)恐惧(4)悲哀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

19、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2、情绪状态分类(选择题)(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二)情感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四、意志过程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1)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五、个性心理(一)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二)动机需要-引起动机的内部条件诱因-引起动机的外

20、部条件(三)兴趣兴趣的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四)能力1、能力的概念 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要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3、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的构造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

21、言语表达能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高级表现。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22、2)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模仿能力/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 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素质)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2)早期环境和教育 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早期环境、教育条件(3)实践活动 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4)其他个性因素 积极的个性心理特

23、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五)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2.、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性格的理智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六)气质1、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2、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

24、质黏液质抑郁质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联系(3)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1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辅导2学习心理辅导3智能辅导4情感和意志辅导5个性心理辅导6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常识性的生活技能辅导。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2、小学儿童其他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1

25、)缺铁性贫血(2)龋齿(3)腹泻(4)近视(5)肥胖症(6)颈椎弯曲异常较严重者:用冰块或冰棒敷其额头、腋下,用凉水反复擦身。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发散型: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力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小学儿童其他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1

26、)缺铁性贫血(2)龋齿(3)腹泻(4)近视(5)肥胖症(6)颈椎弯曲异常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五)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让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

27、态;(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联系(3)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如用音标规律读单词等。(七)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八)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3、幻想、理想和空想(七)人格1、人格的概念人格

28、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2、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2)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里的秉性就是人格的稳定性。(3)整体性(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3、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

29、(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因素权威型:被动、依赖等放纵型:任性、自私等民主型:活泼、自立、富于合作等(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30、(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发论(选择)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和矫正。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内外因在个体

31、活动中相互作用。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孟母三迁、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作用:把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 (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

32、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补充:(3)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33、,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1、骨骼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驼背。2、肌肉呈现“两早”特点: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肌肉长度的增加早于肌肉横断面的增加。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应该避免,小肌肉运动的精确性不高。3、神经系统4、心脏和呼吸系统注意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

34、(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注意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记忆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

35、会自我:小学阶段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七)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八)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3、幻想、理想和空想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2、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

36、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3)肯定性训练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2)惩罚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

37、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四、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1、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适基本目标(2)寻求发展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形成。2、环境孟母三迁、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作用:把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在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要向小学生适当地介绍和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但关键点不在于学科理论的系统讲授,就是说,不能把小学生心理辅导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的知识体系来讲授。(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认知发展的

38、特点注意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记忆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代表人物:弗洛伊德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39、(4)其他个性因素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三、心理评估的方法1、会谈法2、观察法(1)项目检核表(2)评定量表(3)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及其教育启示。表现: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

40、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中概况的“跳一跳,摘个桃”等都是个体发展顺序性的体现。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育启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教育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

41、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功半。(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首次提出)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教育启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要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等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一、

42、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一)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变化;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这种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补充: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桑代克迷笼

43、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2)经典性条

44、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的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

45、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2)惩罚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46、,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的三种形式:(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

47、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基本内容:(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48、。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

49、联系。不能错误地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2、小学儿童其他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1)缺铁性贫血(2)龋齿(3)腹泻(4)近视(5)肥胖症(6)颈椎弯曲异常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高级表现。

50、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时间因素。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2)早期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早期环境、教育条件(3)实践活动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感觉的特性(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四、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