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4单元共4套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汇编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B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
2、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材料二:“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
3、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
4、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
5、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三: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
6、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
7、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
8、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
9、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
10、一项是( )(3分)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失眠之夜萧红【注
11、】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
12、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
13、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
14、,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
15、!也都老了。”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
16、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成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1937年8月23日【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17、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满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B.本文有多处景物
18、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8.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9.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
19、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注,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
20、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注】梠:山芋。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
21、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
22、有做官的读书人。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是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坐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
23、在耒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14.这篇文章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见说:听说。升沉:指功名得失。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24、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C.诗人用君平的典故,委婉告诫朋友不要沉迷名利,其中也不乏对自身身世的感慨。D.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16.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诗句是“_,_”。(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
25、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第一次执行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_,宋寅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令宋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任务发生在2016年12月。那是她担任机长以来,救人人数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次。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
26、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_之际,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_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
27、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阅读文中画框的部分,概括出此次救援面临的5点困难,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声音发生了折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_,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这
28、说明白天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有差别,因此_。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也就是说,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 )。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_,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因此寒山寺里的钟发出的声音,才会清楚地传到江面的客船上。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即使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B.然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C.因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D.何况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29、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写作。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塑造的竹子形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联系现实,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古代诗人”扩大范围,“总把联系在一起”不当。2.答案:A解析: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C项
30、“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3.答案:B解析: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分论点一是“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性)”。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B项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4.答案: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解析:材料三一共四段,第一、二两段提出中心论点,在此基
31、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第三段从“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两个角度反驳一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在论证“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的“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
32、子。这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5.答案: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
33、些要求。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家乡景物的描绘”“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错误。从注释“幼年丧母”可以看出,作者的往昔生活并不美好亲切。结合“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分析,柳树、高山、牵牛花等不是作者家乡的景物。故选B项。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C项,“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错误。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运用了叙述
34、、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故选C项。8.答案:对家乡的思虑。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分析,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虑。结合“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分析,可看出作者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结合“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
35、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分析,可看出作者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结合“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分析,可看出作者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9.答案:“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通过“用手比量”这一细节,表现了朋友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充满了自豪感。“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通过“爬”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三郎想从东北富源图上找到自己故乡的急切之情。“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通过这一肖像描写,
36、表现了三郎那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闷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即“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肖像描写(外貌+神态)、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10.答案:C解析:“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结构相同,应一一断开,排除A、D两项。“相狎荡”“无拘检”结构相同,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作“严武”的谓语,故“无拘检”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答案:C解析:“绯衣指紫色衣服”错,“绯衣”为红色衣服。12.答案:B解析:“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
37、错,原文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错,由原文可知,应是“房琯兵败于陈涛斜”。13.答案:(1)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解析:(1)“关畿”,京城地区;“乱离”,动乱流离;“踊贵”,物价上涨;“寓居”,寄住在;“儿女饿殍者”,定语后置句,饿死的儿女。(2)“尝”,曾经;“为暴水所阻”,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洪水阻隔;“旬日”,十多天。14.答案:杜甫有文才,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但性格
38、上又有偏激狭隘的缺陷。【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篇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做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
39、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让杜甫离京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急躁暴戾,却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植树,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
40、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农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放诞。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
41、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错,这香诗的首联语调平缓自然,蜀道难则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二者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16.答案:颈联中“笼”和“绕”用得好。“笼”字写出了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绕”字写出了山下春江环绕蜀城的美景,形象贴切。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
42、表达技巧的能力。“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芬芳的花树茂密葱茏,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流淌,环绕着蜀城,颈联中用得最好的两个字自然是动词“笼”和“绕”。“笼”字生动地写出了栈道旁的芬芳花树长得枝繁叶茂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绕”字写出了河流环绕蜀城的秀丽美景。两字生动传神,写出入蜀之路的瑰丽秀美,让诗句由前两联的哀苦变为开朗明丽。17.答案:(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骐骥、驰骋、兮、扪、参、历井、胁、膺、长、襟。18.答案: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千钧一发;难
43、以预料(突如其来)解析:第一空,文中写“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是要表达不畏艰险、顽强工作的精神。据此可以填入“迎难而上”或者 “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第二空,此处是表达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可以使用“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第三空,此处是形容当时情况无法预料,或者情况突然,出乎预料。可以填入“难以预料”或“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很难预先想到。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19.答案:受困人员多;偏离坐标远;气象条
44、件差;直升机油量有限;烟雾增大。解析:从“船上有10人被困”可知当时受困人员多;从“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可知当时气象条件差;从“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可知,当时偏离坐标远;从“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可知,直升机油量有限;从“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可知,当时的救援场景中烟雾增大。20.答案:比喻。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救生员在大风中越荡越高的危险状态,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解析: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将“大风中的救生员”比喻为“秋千”,本体是“
45、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大风中的救生员”剧烈飘荡,越荡越高,这与“秋千”具有相似性,因此构成了比喻。运用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救生员所处的危险状态,突出了救援时的艰难,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行为。这一比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场景。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空缺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赛冷的空气中快”交代原因,括号处交代结果,上下文语境是因果关系,据此排除假设、转折、递进关系,排除ABD。故选C,22.答案: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因而使声音
46、向下折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空,由“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可知,该句在说温度与声音速度的关系呈正比,因此应填“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一类的句子。第处,由“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可知,该句是说声音会改变方向,空缺处应填入“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一类的句子。第处,根据“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和前文可知,声音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播,因此填写“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23.答案:略。解析:【立意指津】近年来,诗歌类材料
47、作文题在高考中较少出现,之所以设计这么一道高考模拟题,是出于对全国卷高考命题趋势的考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首诗容易理解且易引发丰富的联想。从写作选材范围看,可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可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体验等。另外,重视“诗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高考作文以诗为材料,也是“诗教”的一种有效方式。这首七言绝句以“咬”字开篇,竹子扎根于岩石的缝隙中,经受风霜雨雪的击打,但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把岩竹拟人化了。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经过无数次磨难,岩竹变得愈发坚韧不拔,任凭狂风肆虐也毫不动摇。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的无所畏惧、俊逸潇洒、积极乐观。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气派,独立而坚强!这首诗又借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为什么竹子在千磨万击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坚韧,在东西南北风中依然能够傲立挺直?答案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竹子的品格,正像人的品格。为什么一些人为了理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