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2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3 婴儿期的亲子关系4 婴儿期的同伴关系 童年早期的性能量 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36岁喂养可为婴儿带来快乐、舒适和安全感。因此喂养应及时且方法得当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过程。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行为
2、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及时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不予强化即“忽视”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儿童有时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而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现存的反应形式。他称这种过程为“观察学习”。塞尔曼的社会认知理论非常重视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根据他的观点,幼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局限是由观点采择能力较差造成的。儿童在解决社会性问题时要经历六个步骤,即编码问题情境、解释情境中的社会性线索、形成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设想到达最终目标可能的策略、评价每个策略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某个行为。人与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而共同演进,心理学家们应该在家庭
3、、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的发展。同时,强调了对儿童的心理研究应该注重个体在与其所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强调个体对环境的双向积极适应。习性学是在种群进化的情境中研究某种行为模式的生存适应性的功能和价值。基于教师评定的39岁儿童气质结构 方法一:对行为的评估,通常通过采访或向父母提问来估测气质。方法二:根据生理反应估测气质。孩子的气质会随年龄而变化。这说明环境并非总支持某种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用拟合优度模型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1)情绪影响注意力2)
4、情绪影响行为 自我或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自我包括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即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随着内心世界的发展,儿童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客我”不断地扩展,幼儿逐渐建立起自我概念。语言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指的是对自己想做某事冲动的抑制和对自己不想做某事行为的坚持。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为自我控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早期儿童自我控制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在1218个月时,幼儿能听从简单的命令和要求。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
5、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1)渴求与依恋对象接近2)努力维持这一的接近 研究者们认为,依恋行为具有先天性。人类的婴儿和其他动物的幼崽,都有着又大又圆的头和眼睛,称为“丘比特娃娃效应”。这样的形状特征,容易唤起成年人或成年动物想要保护他们的欲望。同样,婴儿的依恋行为有触发母亲的母性行为的效果。拓展资源:陌生情境测验陌生情境测验美国21.2%54.4%15.5%N=349(1983),Campos et al.德国49.0%32.7%12.2%N=49(1981),Grossmann et al.瑞典21.6%74.5%3.9%N=51(1982),Lamb et al.以色列13.5%69.2%17.3%N=52(1985),Sagi et al.日本6.2%79.2%14.6%N=388(1981),繁多等 1)对陌生人的适应更快,更听从母亲的要求;2)更容易成为同伴中的领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欢迎;3)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对大人也较少抵抗情绪。儿童家庭内的行为和家庭外的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群体的文化通过父母同伴群体传递给儿童同伴群体。父母的行为不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由同伴群体激励的行为是儿童家庭外行为系统的一部分,并成为成人后性格永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