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虫歌教学设计蝉虫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第一首歌,是一首二声部的唱歌课。题 材为举世闻名的“侗族大歌”中的“声音大歌”“蝉虫歌” 。在对比、模仿组成的四小 节第一乐句之后,开始了侗族大歌长音“拉腔”与高声部“高音轮换” ,最后在两个声部的 统一中结束。变换拍子与起伏有致的旋律走向对歌曲“模仿蝉虫”时快时慢、长短不一、高 低起伏的鸣叫声起了很大的作用。旋律的起伏有致既是“蝉虫歌”韵味之处,也是这首歌的 一大难点。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处在由小学低段向高段的过渡期,既有天真活泼的一面,也有独立思 考、形成自己意见的一面;音乐能力方面:如果是基
2、础牢固的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声部的 合作都应有了较强的能力。然而,对于这首歌曲来说,三年级学生要完全学会、合作成功并 对侗族大歌有所了解其实是较难的。但如果下功夫分析歌曲、深入挖掘,从动作、图形等方 面辅助音乐要素的掌握,效果应该会事半功倍,值得一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完成歌曲的二声部演唱;能通过歌曲了解“侗族大歌”的基本特 点;能运用合唱的“循环呼吸”演唱好低声部的“拉腔” ; 2、通过四种性格完全不同的“小蝉虫”与“侗族双胞胎姐妹”的介绍,运用图形、动作、 换词演唱等辅助学生听辨与模仿, 从而学会歌曲起伏曲折的旋律; 并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 形象设计 引导学生
3、对歌曲展开联想,从而能用歌声更好地表现歌曲; 3、了解侗族音乐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的兴趣动力;在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培 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歌曲的学唱; “蝉虫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拉腔”与“循环呼吸”的运用;曲折起伏的高声部旋律学唱;二声部的准确合 作;侗族大歌特点的挖掘。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单声部、分乐句的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课题直入课题直入 直接说出课题,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的同时也将“侗族大歌” 、 “声音大歌” 、 “蝉虫歌” 三者的从属关系简单明了地展示出来。 二、二、 情境创设与四种小蝉虫的认识
4、:情境创设与四种小蝉虫的认识: 通过“几种性格完全不同的小蝉虫”的认识,教师运用听辨、留疑、图形、动作、换词 演唱等办法将学生带入“模仿蝉虫歌唱”的场景,并完成循环呼吸、旋律学唱、角色挑选等 任务。 1、 蝉虫之王 2、 活泼的小蝉虫 3、 顽皮的小蝉虫 4、 蝉虫妈妈 三、三、 初次合作二声部及“蝉虫歌”特点(一)的挖掘初次合作二声部及“蝉虫歌”特点(一)的挖掘 通过“释疑”与此前的“留疑”相连接,在学生聆听之后引出部分歌谱,为此后的“拉 腔”与“高音轮换”做准备。并结合四种蝉虫的形象总结出“蝉虫歌”的一个特点:二声部 合唱,低声部为主,高声部轮换等。 1、 释疑: 2、 合作:初步合作。
5、3、 特点(一) :多声部、低声部为主、 “拉腔”与“高音轮换” 四、四、 “歌头”与“歌尾”“歌头”与“歌尾” 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歌曲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 为下一步学习树立了目标, 且为 “蝉 虫歌”特点的挖掘打下了基础,成功引出“双胞胎”的形象,进行本课另一个难点(即第一 乐句)的学习,并在“歌尾”部分引出“大歌”的另外两个特点。 1、歌曲的结构: “歌身” 、 “歌头” 、 “歌尾” ,引出帮手双胞胎。 2、 “歌头” :通过姐妹二人的性格、动作、歌曲的对比学唱,至少使学生能与教师进行 二声部合作。 3、 “歌尾”与特点(二) 、 (三) :通过对比、演唱,总结出“大歌”高低声部相互模仿 以及常以 5 、 6 二音作为结束音的特点。 五、歌曲的完整表现: 1、完整演唱: 2、 “侗族三宝”的介绍:穿过“风雨桥” ,来到侗族山寨的标志“鼓楼”前,演唱无指 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瑰宝侗族大歌!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