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健康心理學導論一、健康心理學導論二、健康心理學的展望二、健康心理學的展望三、健康心理學與其它相關心理學之關係三、健康心理學與其它相關心理學之關係四、系統、行為與健康四、系統、行為與健康五、心與身之間交互作用五、心與身之間交互作用六、適應理論六、適應理論七、適應的評量七、適應的評量 導論導論 意義與範籌意義與範籌 起源與演進起源與演進 誕生誕生 美國健康心理學會的成立美國健康心理學會的成立 與其他心理學會的關係與其他心理學會的關係 健康與行為領域的結合與發展健康與行為領域的結合與發展 早在公元1950年心理學者就開始關心個人與國民的健康問題,因而在美國心理學會發行的學術刋物,發表了130餘篇
2、有關健康方面的論著。但健康心理學分會在美國心理學會成為正式的一個分會(第三十八分會)卻在公元1978年夏季,迄今該分會僅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心理學與醫學的關連始於心理學者在精神醫學治療過程中,擔任心理治療的功能。最近在各種醫療領域,心理學者參與治療工作之情形,愈來愈多因而使心理學者在醫療界逐漸地受重視。心理學領域為了培養這類人才約在五、六十年前就有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elog)的創立。一般所謂心理學是指理論心理學,它是研究個體行為的科學,亦即探討個體行為的普遍性原理或原則;而應用心理學是將理論心理學所發現的原理或原則,應到實際生活方面的行為科學。所謂健康心理學,它是將心理的原
3、理、原則、知識與技能運用來維護與增進個人身體或心理健康的一門學問。健康心理學的主要目的不僅在於個人健康的維護與增進、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並涵蓋全國國民健康管理組織、健康政策的制訂為其範疇。目前在美國從事健康心理工作人員,自1980年代的數百人,增加到現在的數千人。在十九世紀末期,當時德國的馮德(W.Wundt)與美國的姆士(W.James)兩人各自創立心理實驗室,從事心理歷程的各項實驗,爾後將其實驗所得事實,各自以心理學、心理學原理為名出版教科書。在美國心理學界有一位領導人嚇爾(S.Hall.1940)曾經致力於人生的重要價值-健康的研究。早在1901年嚇氏於基督教青年會(YMCA)集會的演講時
4、,曾提到所謂健康就是神聖(holiness)或完整(wholeness)之意;由此可知,嚇氏早已注意到健康與心理的關係。1911年12月美國心理學會在年度會議時,召開有關健康組織的研討會,此即表示該學會已經開始注意到健康問題。該學會為了解大學醫學院對心理學教育的看法與實施情形,成立委員會進行調查工作,結果醫學系學生均認為有此需要修讀心理學課程。1950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曾經舉行八次心理學與醫學之關係的巡品迴演講時,心理學者參與的人數增加,而且賦予心理學者的責任亦擴大。將心理學的實用性引入醫療領域,心理專家參與健康管理以提高心理學的應用價值,乃為美國心理學會所關心的兩件大事。是身心一體的兩面,兩者
5、相互影響,而不能清楚地劃分。但在實際診療上,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學家均將其診療工作侷限於精神(心理)病理學問題,或嚴重的偏差行為,而忽略身體健康的問題。自19501960年間的心理學論文摘錄全集中,發現諸如影響身體健康的人格特質或心理狀態的研究論文,共有130餘篇。其中尤以生活壓力對疼痛之影響,決定健康生育的心理與行為因素的研究論文,所佔比例較多。直到1970年代起健康心理學才正式確定其研究方向與學術地位。美國心理學者史丘菲魯德(W.Schofield)於1969年發行的美國心理家雜誌上發表相關文章,更促使健康心理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美國心理學會於1973年決定設置健康研究特別委員會,任命史丘
6、菲魯德為該會會長,進行搜集有關研究健康行為之資料,並編輯成專書,使此類資料更為普及運用。1975年8月在芝加哥召開美國心理學學會時,宣布第五號公報,鼓吹舉行全美有組織性的健康會議。有部份關心健康領域的心理學者,曾向史丘菲魯德建議成立分科學會,稱為健康研究學會,但頗有爭議。參加健康研究學會成員為感激公共服務心理學者分會,同意在該分會中另成立健康研究分科學會。1978年夏季,健康研究分科學會成員與醫療體系工作人員,共同連署約400名向美國心理學會申請成立分會,獲該學會同意,而正式成立健康心理學分會,為美國心理學會第三十八分會。1982年1月健康心理學學術刊物第一期正式發行。由於投稿者頗多,該刋物於
7、1984年由原來的季刊改為月刋。健康心理學會會員由原來1985年 400名增加到1978年 2500名,爾後逐年增加。在健康心理學會未成立之前,受其他心理學會的影響頗距。在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設置醫療復健心理學分會後,該分會一直在支援有關健康心理學的醫療復健之研究與實踐。於1978年4月間成立行為醫學會,並發行行為醫學學術刋物。行為醫學會為促進生物醫學與行為科學的科際整合,設置各項獎勵活動與研究指導、吸收約200名的科際研究人員,其中心理學者約佔半數。美國科學學術院於1979年對健康與行為研究之心理學者予以正面的評價;並成立一個委員會。由當時的醫學研究所所長擔任主任委員,召開七次會議討論相關
8、研究主題。該醫學研究所所發表的報告,均與行為導致身體障礙的了解和處理,以及預防工作的評估等相關。建議在公共衛生研究所預算中,增列由行為導致疾病的研究基金。1983年在財團援助之下,成立破壞健康行為與增進健康行為之決定因素及其結果的組織,從事促進身心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展望展望 信念是促進健康心理學的原動力信念是促進健康心理學的原動力 研究與實踐仍為健康心理學的兩大課題研究與實踐仍為健康心理學的兩大課題 提高健康心理學在保健組織體系的地位提高健康心理學在保健組織體系的地位 協助個人作妥善的生涯規劃協助個人作妥善的生涯規劃 支援健康基金會或健康俱樂部的創立支援健康基金會或健康俱樂部的創立 健康心理
9、學是一門學問,也是研究如何維護與增進個人與國民健康的科學,更是要實踐的工作。它除了受理論心理學的新原理與新知識的影響外,一般國民的信念、態度與行為,國民對健康問題的重視與評價,政府保健經費預算多寡亦會造成影響。所以要預估健康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是綜錯複雜,極為不易的事情。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保健體系與制度,無論是我國或者世界上任何國家均有相同信念,即如何消除環境污染(指水質、空氣、污染)與噪音,對個人健康的危害。以上三個信念是促進二十一世紀邁進更健康的課題。健康心理學的新創見,必須運用來增進國民的健康,所以研究與實踐仍為健康心理學的兩大課題。未來的研究方向應如何定位,則必須應世界潮流與自己國家的需
10、求而決定,甚難作預先的評估。而實踐乃將研究結果,訴諸行動的工作,應視國家的財力來進行。在二十一世紀初葉(公元2010年左右)世界先進國家或開發國家,對自己國家的保健組織體系與制度,應該會比現在更受重視與提升。從現在到公元2010年間,從事維護與增進健康工作的人員應該要接受健康心理學新知識的再教育與再訓練課程,以迎合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保健組織體系和制度的變化與重組,才能順應世界潮流,而勝任其工作。健康心理學可提供維護個人健康的新原理與新知識,作為個人生涯規劃的依據,使個人過著健康、快樂、有意義的生活和有價值的人生。世界潮流已對個人健康與國民健康愈來愈重視,因而在先進國家已成立與健康有關的基金會或俱
11、樂部,以促進個人或國民的健康。任何健康基金會或俱樂部在創立時,必須聘請學有專長的健康心理學者來作規劃與執行業務,所以健康心理學者應義不容辭的支援這方面業務與活動。心理學的原理心理學的原理 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起源起源工作內容工作內容必備學術領域必備學術領域學會的誕生學會的誕生證照的發行證照的發行我國臨床心理學的發展我國臨床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衛生學心理衛生學意義與目的意義與目的特徵與重要性特徵與重要性心理衛生工作的展望心理衛生工作的展望 一般所謂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是指研究個體行為原理、原則與方法的科學、故應屬理論心理學。將心理學所發現的原理、原則與方法應用到其他心理學,則屬應用心理學。臨床心理學
12、是將心理學的原理與方法應用於了解及改變個體行為問題,或心理不健康者的學科。1896年由心理學家魏德邁(L.Witmer)在賓州大學創立心理門診,使用智力測驗來評鑑前來受診兒童個案之學業問題開始。此後,在全美各地從事心理學方面相關工作的機構均普遍設置相關門診。工作內容工作內容 臨床心理學者的主要工作內容,不侷限於智力、人格、情緒的評鑑、尚須負責問題行為、心理症狀的診斷與治療。臨床心理學除負責診斷與治療外,尚須參加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必備學術領域必備學術領域 必須略悉生理學、社會學、環境學、人類文化等的理論知識,精通生理學原理與評鑑個人行為與心態的技巧;有一套有效的人格結構、人格形成、人格改變的理
13、論,也精通人格評鑑的方法與技巧。早期臨床心理學者在其他行業同仁心目中的地位甚低,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實施心理測驗人員,俟1917年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組成學會誕生後,該學會工作同仁的士氣與地位才逐漸提高。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治療在軍中致病的心理病患,退役軍人委員會撥行政經費補助全國二十餘所大學,開設臨床心理學訓練課程,對培養臨床心理學人才協助頗距。為了授與心理學者專業證書,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設立專門職業考試委員會(America Board of Examiner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針對學習臨床心理學人員舉行筆試與口試的檢定考試,通過該項考試者,則可
14、取得臨床心理學證書。我國從事臨床心理實際工作者係由台大心理學系第一屆畢業生柯永河於1954年服完兵役後,在台大醫院精神科擔任心理診斷開始。我國心理學會無法像美國心理學會,對受過臨床心理學訓練的人才,予以檢定考試、受與專業證書制度。雖然心理學界人士屢次向考試院考選部反映,希望在考試院每年舉辦的專門職業證照考試內,將心理技師列入,以便學習臨床心理學者取得專門職業證照,自行開業設立診所,但迄今尚未獲得考選部同意,惟在高普考中列有臨床心理師一項。依據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或不正常的存在,進而指每個人在生物層面、心理層面以及社會層面上都能保持其最高、最佳的情況。心理健康的意義是
15、指在社會上保持最高情況與最高效能;而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保持與增進正常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預防,對於已罹致心理疾病者予以心理治療,使其恢復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者要有工作而且樂於工作(2)心理健康者要有朋友而且樂於與他人交往(3)心理健康者要適當的了解自己並悦納自己(4)心理健康者應能客觀地評估他人與認可他人(5)心理健康者應能與現實環境維持良好的接觸(6)心理健康者經常保持滿意的心情(1)心理疾病的預防性(2)心理疾病的普遍性(3)心理疾病對個人潛能發展的影響(4)心理疾病對家庭社會國家的影響 1.制定心理衛生法2.增列心理衛生經費3.建立心理衛生組織體系4.設置心理衛生診療所5.培養心理
16、衛生人才相互關係相互關係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免疫系統人類行為與免疫人類行為與免疫 當人類處於緊急危難的情境時,人體的神經系統會啟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及組織來因應危急事件危急事件。交感神經會加快心跳及呼吸的速率的速率、增加血液中血糖的濃度、刺激腎上腺皮脂素的分泌。前腦中的下視丘會以化學傳導物質與腦下垂體連結,而腦下垂體則會釋出荷爾蒙進入血液來影響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共同因應危急事件。中樞神經系統(一)前腦(二)小腦(三)腦幹 周圍神經系統 (一)身體神經系統 (二)自主神經系統 腦下腺體 腎上腺 甲狀腺 胸腺 胰腺(一)淋巴結(二)淋巴細胞:1.吞噬細胞2.淋巴球(三)免疫反應:
17、1.細胞免疫 2.抗體免疫 人體的免疫功能和人體的體能相似,在初生時較弱,在青壯年時期達到高峰,之後便隨著身體的老化而逐漸減弱。一個人免疫反應的良莠,除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也和個人的行為和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壓抑性格與身心健康壓抑性格與身心健康壓抑的概念壓抑的概念壓抑因應形態的測量壓抑因應形態的測量壓抑性格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壓抑性格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A型性格與心臟血管疾病型性格與心臟血管疾病A型性格的概念與測量型性格的概念與測量A型性格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型性格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壓抑概念:壓抑概念:壓抑指的是個人情緒經驗的一種阻斷作用,換言之,個人有情緒發生,卻在主觀上未能覺察情緒的
18、發生及存在。壓抑因應形態的測量壓抑因應形態的測量:Weinberger,Davis及Schwartz(1993)三位學者想出一適當的測量方法,來測量一個人的壓抑情形。分類如下:1.低焦慮、低社會期許者:為真正低焦慮的人。2.低焦慮、高社會期許者:為壓抑性格者。3.高焦慮、低社會期許者:為真正高焦慮者。4.高焦慮、高社會期許者:為防衛性的高焦慮者。壓抑性格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壓抑性格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壓抑性格者較傾向於逃避疾病診斷及處置的相關訊息,亦較少對醫療人員提出詢問,較少收集與其病情有關的資料;顯示個人的心理特質會對身體的健康狀態有一定的關連。有關心臟血管疾病(CHD)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高
19、血壓、高血脂肪、肥胖及家族病史,然而這些因素只能解釋不到50%的心血管病例。在1950年代,Friedman及Rosenman等兩位心臟學家指出強烈的企圖心、高度競爭性、缺乏耐性、急性、攻擊行為及敵意等行為在內的一組行為特質可能與心臟血管疾病有關,他們並將這一組特質命名為A型冠狀傾向行為型態(簡稱TABP)。(一一)A型性格的概念與測量:型性格的概念與測量:1950年末期Buss及Durkee便曾經發展皮德二氏敵意量表,經因素分析之後發現二個重要的因素:1.敵意感受:高分者常感受到別人的敵 意及伴隨而來的不信任及猜疑。2.憤怒及敵意的表達:高分者較常表現 出生氣、敵意等外顯的攻擊行為。(二二)
20、A型性格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型性格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Seigman、Dembroski及Ringel用皮德 二氏敵意量表來測量479位心臟病患,結 果發現,這些病人在憤怒及敵意的表 達上的分數與其病情的嚴重程度有明顯 的正相關存在。國外學者所提出適應理論的涵義解釋國外學者所提出適應理論的涵義解釋 涵義與特徵總結涵義與特徵總結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續過程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續過程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狀態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狀態適應性與不適應性行為之特徵適應性與不適應性行為之特徵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或技能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或技能 適應的心理歷程適應的心理歷程因應行為因應行為良好適應的特徵良好
21、適應的特徵 最早出現在達爾文於1895年所提出之物種文化(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原則是優勝劣敗及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當代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適應的方式有二種,一為同化,另一為調適;兩種相輔相成,互補有無。瑞瑟及內維德(Rathus&Nevid,1986)就從三個觀點說明適應的理論基礎:第一、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第二、社會學習論的觀點。第三、人本學派的觀點。葛瑞夏及柯玄布(Grasha&Kirshenbaum,1980)指出,與適應有關之能力的特徵如下:1.改變環境以配合我們的某些技能(skill)。2.漸不依賴外在的酬賞與回饋資源。3.集中心
22、力以取得適度的成果。4.維持反應的彈性。5.努力去達自我實現。他們兩人又指出,適應有四個研究取向:他們兩人又指出,適應有四個研究取向:1.醫學取向2.學習取向3.社區及團體取向4.自我實現取向涵義:涵義:1.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續過程。2.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狀態。3.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時所採取的行為方式或技能。特徵:特徵:1.能體驗幸福,並維持情緒的穩定性及一致性。2.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3.擁有工作,並能體驗工作的意義及價值。4.能與外在的社會或環境做有效及適切的接觸。5.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並時時與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展望相契合。達南特(Tallent,1978)認為人生是一連串適
23、應的過程。並指出人生在適應過程中包括三種適應:生物上的適應、社會環境的適應及自我的適應。1985年的吳薛爾及郭梭斯亦持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包含了幾個層面:1.學習並了解我們自己與我們所處的社會及物理環境。2.建立一套符合現實的目標。3.利用己有的能力去控制環境和命運,俾能達到目標。4.對需求保持敏感,並關心他人,俾對他人的生活做出積極的貢獻。前述的第一個觀點,它的重點在人與環境互動的整個過程,而不太強調互動的品質為何。適應的第二個觀點,則在說明人與環境互動後的成果,此成果大都是正面與積極的。國內學者柯明河依國外各學者之見解和適應性及不適應性的行為特徵列表如下:適應性行為()不適應性行為()Fr
24、eud1.強的自我1.防衛機轉之過分使用2.本我或超我過分強Adler1.社會興趣1.自卑感強2.過分強調自我Frankl1.生活意義2.生活目標3.各種價值之實現1.找不到生活之真正意義Rogers1.感受與行為一致1.感受與行為不一致Berne1.父母、成人、孩子等自我狀態力均勢敵,互相獨立,分別清楚。2.與他人之溝通以互補或平行溝通為主。1.自我狀態間之分界不明,互相混淆,強弱不均,無法依情況之需要出現適當的自我狀態2.溝通以交錯溝通為主,或受弦外溝通之阻撓或干擾Ellis 1.理性觀念1.非理性觀念 1976年柯利曼指出,適應是個體處理壓力所作的努力。1978年南巴特及尼克爾等人也都強
25、調,適應行為是個體自然環境和社會情境的能力,此種能力包括:(一)獨立能力 (二)個人責任感 (三)社會責任感 (四)人際適應 適應是人在與環境互動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擾問題或面對壓力(適應問題)時,為了解決問題或去除、克服壓力,而採取適宜的處事方法(因應方式),俾以達到身心平衡狀態(適應狀況)的歷程。依上述之定義,說明適應的模型如下:適應之模型:適應狀況因應方式適應問題 起源:是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的問題、壓力或需求。當人所遇之問題無法解決或需求無法滿足時,都會引起個人身心的不適狀態。1975吉爾門指出,適應的階段有四:1.個體具有趨向目標的動機。2.遭遇到不可理解的困難或挫折。3.採取嘗試
26、錯誤的行為反應。4.完全或部分滿足動機。吉爾門氏進一步將適應歷程中的行為反應,稱之為因應行為。1985年吳薛爾及郭梭斯認為一個適應良好的人,是能夠成功且有效的處理個人及情境需求的人。他們更進一步提出適應的四個歷程:1.認識並接納自己。2.控制自己的生活。3.訂定個人的目標。4.與他人相互往來。1985年伯格及斯坦伯格發現在適應歷程中,常使用的普遍性策略有三種:1.調適自己。2.遷就現存的環境。3.選擇另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環境。1989年布瑞姆斯及強生也指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了三個層面:1.情意上,個人感覺到有信心或無法去應付 情境。2.認知上,個人有意願去面對問題或企圖去 逃避問題。3.行為上
27、,個人經驗到可以去控制或無法 控制所發生的事情。1981年馬弟將因應分為二類:1.逃避因應:包含悲觀的認知評價及逃避行動。2.轉換因應:包含樂觀的評價及精密的行動,以改變或減少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壓力。綜合畢林斯、摩斯、派特森及馬克昆賓等人的觀點,因應可分為下述三類:1.問題導向的因應:採取直接行動以消除或減少需求,並且增進處理需求的資源。2.評價導向的因應:直接去重新界定需求,俾使這些需求更易於處理。3.情緒導向的因應:直接去處理體驗需求後所帶來的緊張狀態。1983年卡布南就認為,有效的因應策略具有下列幾個共同的特徵或標準:1.認知方面:主動探討問題,並尋求相關的資訊;將大問題分解成多個具體與可
28、掌握的小問題。2.行為方面:主動尋求他人的協助,感覺精神疲累與生活雜亂時,能即時再調整生活步調。3.情意方面:盡情表達正面與負面的情感或情緒,並擁有適度的挫折容忍力。儘管良好適應與心理健康被視為同義字,但1968年阿寇夫認為這兩者在內涵上有下列幾個不同的地方:第一、適應的概念是環境傾向,而心理健康則是 個人傾向的。第二、適應的概念是較動態的,而心理健康則是 較靜態的。第三、心理健康隱含著生理上的健康,而良好適 應則並不含有生理上的健康。第四、心理健康的概念通常包含許多非常令人想要的 特徵,因此非常優越的適應才能稱為心理健 康。有價值的品質涵義幸福感和諧美好存在或滿足的整體感個人與環境需求之間的
29、整體平衡自尊自我洞察自我接納自我表露對自己感到得意,並有適當的評價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影像能有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意願個人的成長個人的成熟個人的統整個人潛能的實現每個特別年齡階段之目標的實現行為一致性和穩定性的實現與環境接觸在環境中有效作為在環境中保持獨立擁有像他人看待外在世界的能力擁有創造性及與他人接觸的能力擁有自主及不受團體類型牽絆的能力 1978年達南特認為良好適應符合下列幾個標準:第一、良好的主觀感受 第二、個人與社會上的成就 第三、有能力去工作 第四、精神病患不復需要留置於醫療機構裡 (上述所探討的良好適應特徵是針對一般正常人)良好適應的特徵約略如下:良好適應的特徵約略如下:1
30、.能體驗幸福,並維持情緒的穩定性及一致性。2.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3.擁有工作,並能體驗工作的意義及價值。4.能與外在的社會或環境做有效及適切的接觸。5.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並時時與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展望相契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評量準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評量準則、品質、模式品質、模式實徵上的評量實徵上的評量 國內學者郭為藩(民61)認為評量適應應著重心理健康的準則,郭氏並將其準則分為四類標準:第一類:是通俗的、主觀的標準 第二類:是社會符合性的標準 第三類:是精神醫學的標準 第四類:是人格心理學的標準 阿寇夫(1968年)認為在評量或判斷人的適應之品質時,可從幾套專有名詞去思考:1.良好適應與不
31、良適應或不適應 2.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 3.正常、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 4.神智健全與神智不健全。拉惹瑞斯(1976年)歸納出三種適應的評量模式:1.醫學生物模式 2.社會基因模式 3.心理基因模式 劉安彥(民67)也提出五種評量適應的模式:1.醫學模式 2.動態模式 3.行為模式 4.人道模式 5.存在模式 上述兩位學者的模式,已融匯了醫學(含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等知識,其優點是擴大了適應內涵的領域,其缺點則是涵蓋面過廣,在評量的實務上將有困難。在適應的實徵評量上,依丁竇(R.H.Tindall)的分析,其主要的方法與技術有下列五種:1.問卷調查法 2.他人評定法 3.社會計量法
32、4.投射法 5.觀察法國外的評量方法國外的評量方法 1.以人格特質為指標的評量 2.以適應問題為指標的評量 3.以行為特徵為指標的評量 4.以心理症狀為指標的評量 在國內用來評量適應的工具以修訂自加洲人格測驗(Cail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的少年人格測驗或小學測驗最為普遍。前者適用於國中學生,後者則適用於小學四、五、六年級兒童。這兩份測驗,旨在評量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兩方面的人格特質。綜觀國內有關適應評量之研究,可發現國內適應之研究對象,大都集中於在學學生上,對於已離開學校並已成家或立業之成人的適應情形就乏善可陳。這也是從事健康心理學研究者,所該努力與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