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与科技与科技-2-时空坐标理清历史脉络-3-主旨概览把握单元线索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4-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
2、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第313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6-7-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2)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
3、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之后成为主流。2.老子(1)主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政治:倡导“无为而治”。(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8-教材补遗“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9-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
4、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10-2.表现-11-3.特点:各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12-4.意义(1)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3)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13-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5、”,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辨析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14-主题一主题二 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探究1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内涵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
6、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5-主题一主题二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内涵。提示:孔子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的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16-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
7、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期。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17-主题一主题二探究2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影响材
8、料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提示: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18-主
9、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2)“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从孔子、孟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10、“仁”主要是要求人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19-主题一主题二-20-主题一主题二 殊途同归诸子百家思想 探究1史料实证“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材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探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道家和法家思想的核心。-21-主题一主题二 提示:材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该治国主张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
11、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法治观和集权观,该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22-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性本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从“人之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
12、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23-主题一主题二(4)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5)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4-主题一主题二探究2唯物史观诸子百家思想的相通
13、性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摘编自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探究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提示: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影响:早期儒、墨、
14、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25-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早期儒、墨、道、法思想观点的相通之处-26-主题一主题二-27-主题一主题二-28-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9-30-二、对“百家争鸣”的评价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
15、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1-三、道、墨、法三种治国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命运1.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在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的战国时期,这种思想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3.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32-A组B组考向古代儒家学者的
16、政治理想(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其目的是营造有利于儒学发展的政治环境,实现其政治目标,这既是儒学家的渴望,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较长时间内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可以逐步改良政治,历史上的很多改革家也是儒家学者,故B项错误;复古只是儒家学者用来宣扬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不是政治目标,
17、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33-A组B组名师点评“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是学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课标全国卷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引导我们要时刻关注历史的学术动态。-34-A组B组1.(2019云南昆明一中第一次摸底测试,24)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战国时期的
18、潮流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讨论的是人性的善恶,不是“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35-A组B组2.(2019福建福州质量检测,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邀周襄王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
19、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孔子反对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伦理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36-A组B组3.(2019安徽安庆五校联盟联考,24)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A.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B.
20、有利于当代建设绿色美好的家园C.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有利于当代建设绿色美好的家园,故B项正确。材料呈现了自春秋至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的描述和认识,两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与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故C项错误;道家的思想主张涉及诸多方面,材料无法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37-A组B组4.(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4)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
21、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韩非子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故A项错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故B项错误;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状况的描述,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38-A组B组5.(2019河南六市第一次联考,24)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
22、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和“有为而无求”,这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为而无求”则说明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不出诸子百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由此可知二者思想截然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儒家讲人道,没有提到早期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