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6 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 知识网络 脉络清晰 |框图纵览 , 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认读导引】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 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知识整合 无障通达 |专题归纳 ,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产模
2、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 , 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 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 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 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 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 “ 重农抑商 ” 政策 , 在明清时期还采取 “ 闭关锁国 ”政策 , 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二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 制度因素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
3、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 政策因素 (1)“ 重农抑商 ” 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 , 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 , 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 , 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 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 海禁 ” 与 “ 闭关锁国 ” 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 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 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
4、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 ,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 , 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 , 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 思想观念 因素 自战国以来 , 古代中国以 “ 农本 ” 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 , 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 , 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 , 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 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的背景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情况下出现的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 分布地区 中国仅出现在
5、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生产部门 , 没有深入农村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 , 并深入到农村 商业资本所 起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 , 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 , 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 不同点 发展环境 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 和重商主义的推行 ,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很快 结果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 瓦解了封建社会 ,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都以手工工
6、场的出现为标志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 14 16 世纪 , 中国比西欧稍晚一些 (对应学生用书第 118 页 ) 一、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 史观应用 理论阐释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 , 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 展模式的观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 , 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 农本经济 , 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 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 , 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 , 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 , 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运用点拨 1 生态史观
7、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 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 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 生态史观下从 “ 刀耕火种 ” 到 “ 以牛田 ” “ 刀耕火种 ” 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 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 ,“ 刀耕火种 ” 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 人
8、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 ,彰显了人 类的进步。 3 生态史观下明清 “ 边际土地 ” 的利弊得失 据估计 , 宋朝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 , 明朝增加到 8.5 亿亩 , 清朝又增加至 11 12 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 , 不少是 “ 瘠卤沙冈 ”“ 陡绝之地 ”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 “ 边际土地 ” 。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 ,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 , 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 , 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 , 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 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
9、展的科技水平。 4 (对接高考 )(1)在传统农业社会 , 由于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浩大的工程建设、频繁的战争等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 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 已 初现影踪。 (2)工业文明下生态问题的凸显。工业文明时期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 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二、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 , 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 , 还是停滞无发展的 ,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
10、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 , 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 , 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 的近代社会因素 , 能否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 ,中外学者向来有 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 , 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 , 即 15 世纪至 19 世纪。 运用点拨 1 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 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 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
11、命构成的 , 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的重要节点。 2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1)政 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 封建统治日渐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3)对外交往:实行 “ 海禁 ” 政策 , 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 , 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 ,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 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3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必
12、然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 ,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 , 显示了社会走向 , 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4 (对接高考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 , 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 , 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 -温馨提示:-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本文档仅为 【 2019 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全套资料 之一 】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 下载全套资料 ! 请点此到 下载本文全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