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目 录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进桂林山水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御 第 1 页 共 181 页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
2、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宇宙: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 特点: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2.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气体和尘埃。(1)恒星: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发光发热。(2)星云:云雾状天体,密度小体积质量大。(3)行星:自身不发光,绕着恒星运动的球状天体(4)流星体: 在行星际空间,进入大气层形成流星,落到地面叫陨石。(流星现象和陨石不属于天体)(5)彗星:绕太阳运动,冰物质组成,有云雾状外表,彗发背离太阳方向形成彗尾,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公转方向与地球相反。(6)卫星:绕着行星运动。(彗星、流星体、小行星一般都属于太
3、阳系)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7)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C 太阳系B 银河系A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直径10万光年 其他恒星系 137亿光年 河外星系注:1.仙女座不是天体系统,仙女座星系是天体系统 2.狮子座流星雨来自太阳系二、太阳(一)太阳系构成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小行星带的位置:“火烧木头灰烬多”,即小行星带位 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4、、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地内行星(水、金)可能会发生凌日现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可能会发生冲日现象(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1个天文单位);(2)太阳光每秒30万千米,到地球需8分钟;太阳辐射只有1/22亿到达地球。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高温高压的条件,4H He)3.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4.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外力作用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
5、;(3)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太阳能。(4)作为新能源,丰富、廉价、清洁、可再生5.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全球年太阳辐射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6.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太阳能丰富: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7.为什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高;晚上 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晚上温度低。8.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辐射少: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消散,阴雨天多,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9.常考城市太阳辐射
6、多少:拉萨、西宁最多,兰州乌鲁木齐其次,成都、重庆最少(三)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周期约11年1.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太阳活动主要发生太阳外部的大气层,其结构主要有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类型发生位置特点地位太阳黑子光球层黑子由于比其它区域温度稍低,故显得暗一些。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耀斑色球层温度相对较高区域,显亮,能量巨大。耀斑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同步起落)太阳活动标志之一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日冕结构短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带电粒子,破坏太阳风的流动。规模
7、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气候,太阳活动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机率增加。(2)干扰大气电离层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两极地区产生极光;(高纬度国家挪威、瑞典、芬兰、俄、加夜晚可见)。三、地球 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公转同向、共面、近圆性)2.稳定的光照自身条件3.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大气保温4.适于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能吸引大气5.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外部条件“安
8、全”和“稳定”“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拓展: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发展的作用1.以氮和氧为主,可供生物呼吸。2.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3.减少了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4.大气层的存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在未受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遗迹。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
9、层的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2.地质年代表(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地球的起源: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1)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2)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圈。(3)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2.地球上生命的开始: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1)大约5.4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出现了
10、一次大爆发。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2)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了。代纪开始年代细菌、植物演化动物演化海陆变迁矿产形成新生代第四纪180万人类诞生新近纪古近纪6500万被子植物繁荣七大洲四大洋出现中生代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成煤期侏罗纪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鸟类出现, 恐龙繁荣分裂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三叠纪2.5亿恐龙出现盘古大陆形成古生代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成煤期石炭纪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泥盆纪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志留纪陆上裸蕨出现奥陶纪海生藻类繁盛鱼类出现寒武纪5.4亿生命大爆发三叶虫元古代25亿成铁纪太古代38亿细菌地球
11、初期46亿地球形成三、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1)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的生物到多细胞的生物。 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人类。(2)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覆盖全球。(3)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诞生、兴盛,另一些生物出现衰退和灭亡。2.海陆变迁(1)大约3亿至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最近的一个泛大陆(盘古古陆)形成,当时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2)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两个大陆。(3)距今约6 500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
12、洋的轮廓初步显现。(4)此后又经过6 500万年的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3.构造运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4.矿产形成(1)成矿期: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2)注: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利用生物化石也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石灰岩;静水环境形成页岩;火山活动形成玄武
13、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3)注: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运动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通过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S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P快固体、液体、气体地震中心地表先感觉
14、到上下颠簸(纵波),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横波)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范 围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组成物质为岩石,上层为不连续的硅铝层(大陆厚海洋薄或无);下层为连续的硅镁层。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厚度约2800千米,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400千
15、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以铁镍为主,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形成地球磁场),内核呈固态。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气体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16、“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A.对流层高度: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1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夏季大于冬季。B.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其原因是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近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有时逆温现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2)平流层A.自对流层顶向上50公里高度,为平流层。B.主要特征:
17、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有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
18、吸收,使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说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把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3)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温室大棚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早春地膜是阻隔地
19、面辐射;秋季果树下地膜是反射太阳光,增加光效。(4)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分布状况。如: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5)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分析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三、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
20、的比较方法(1)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2)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 气压: CDAB。 温度: DCAB 。 过程:地面冷热不均(D地区热,C地区冷)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D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D形成低压,C形成高压。高空A形成高压,B形成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地面风由C流向D,高空风由A流向B)。(3)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高凸低凹)。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
21、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之间冷热不均。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总结: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城市热岛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意义: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避免 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夜晚大于白天,冬季大于夏季海陆风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夏季吹海风,冬季吹陆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理湖陆风,沙漠绿洲环流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热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迅速冷却,冷空气沿山
22、坡下滑形成山风夜晚冷空气下沉使谷底暖空气抬升形成降水(二)大气水平运动风1.形成凤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冷热不均)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垂直于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摩擦力能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与风向相反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1)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
23、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2)第二步:画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高空偏90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近地面(高空)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3) 第三步:判断风向(风吹来的方向)。4.风力的判读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右上图中的风力:ABCD。拓展补充:数字法记忆大气的水平运动(1)一个直接原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 梯度力;(2)两种风:高空中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3)三种力:
24、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拓展补充: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1.判读(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BPA , PCPD。(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2.应用(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PBPAPCPD。(2
25、)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96.53%、陆地淡水2.53%、大气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最多)
26、水资源:人类常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衡。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产生原因对策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海水淡化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3.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1)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
27、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2)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1.海水温度(1)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2)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一般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海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垂直方向: 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3)影响:地球太阳辐射能主要储存于海洋中。海洋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还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2.海水盐度(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盐度分布规律:从副热
28、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2)影响因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较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拓展补充:红海是盐度最高的海、波罗的海是盐度最低的海的原因:纬度
29、位置 气候 淡水 海区形状 红海 位于副热带海区 热带沙漠气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沿岸沙漠广布,无淡水汇入 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受到限制 波罗的海 60N附近海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沿岸陆地河流、淡水湖泊较多,注入的淡水量大 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受到限制 (3)与人类关系:利用海水蒸发可以制取生活、生产需要的食用盐和工业盐。我国盐场: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沿海滩涂广布)3.海水密度(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或kg/m3。(2)大小及其变化:主要与海水的盐度、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有关。盐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力越大密度越大;故
30、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 (3)与人类关系同一艘船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船的吃水深度不同。海水的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例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4.右图中为盐度 为降水 为温度 为蒸发量 为密度三、海水的运动及影响1.海水运动形式:主要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等。2.海水运动影响: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天气。3.海水主要运动形式及影响海水运动形式概
31、念影响波浪主要是风浪。风浪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对港口建筑、航运、停泊有一定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的加剧;可用来发电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会产生重要影响;可用来发电洋流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分为暖流和寒流影响海上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海雾对航行不利。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对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加快海水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会扩大污染范围4.洋流(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
32、向力的影响。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
33、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加快速度,节约燃料。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拓展补充1:渔场的形成渔场名称成因形成条件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秘鲁渔场盛行上升流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拓展补充2:判断寒暖流的方法
34、(1)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2)判断寒暖流: 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四、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1.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类型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作用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海陆间大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蒸发、降水、下渗陆上内循环陆地内部蒸发、蒸腾、
35、降水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蒸发、降水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海绵城市不是加大排水,而是增加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地下径流,也增加了蒸发量。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使水体更新,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 动态平衡(利用过量或不当会造成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是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2)使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促进化学元素的迁移,并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了解)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
36、国为例)雨水补给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水量变化大时间集中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性雪融水补给春季季节性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湖泊水补给全年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全年
37、稳定;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拓展补充2:1.我国的夏季风参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的降水参与陆地内循环、海洋上的狂风暴雨参与海上内循环。2.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及影响:5月雨带在南岭一带;6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形成梅雨; 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江淮伏旱副热带高压;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雨带迅速南退。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一、认识生物圈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2.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
38、化。(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二、识别植被类型 1.典型森林植被及其特征植被类型分布地区主要特征常见树种常绿阔叶林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植物茂密,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具有光泽、无毛,稍硬樟树、椰子树落叶阔叶林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针叶林各热量带都有,主要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叶子呈针状云杉、冷杉、落叶松等2.草原植被的分布及特征植被类型分布地区主要特征热带草原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 000 mm,主要集中在湿季,干季几乎没有雨水植物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湿季草木茂盛,干季
39、草木凋萎. 温带草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和地被层。植物具有耐旱特征,且“一岁一枯荣”3.荒漠植被(1)主要类型: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2)主要特征: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生产量很低,生物物质积累缓慢。4.陆地植被与气候的对应关系(了解)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植被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侯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 带 雨 林 气 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
40、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温带荒漠 带冰 原 苔 原 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 带 荒 漠 热 带 草 原 热 带 雨 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风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草原5.植被变化规律(了解)变化基础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以水分为基础热量、水分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变化典例由赤道到两极: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变化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类似由赤道到两极变化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植物种类与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此外还受土壤、地形等因素
41、影响。(2)植物生长依赖于环境,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反过来指示环境。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2)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育土壤。(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一、桂林山水1.位置: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2.含义: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3.所属地貌类型: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概念: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的过程。(3)发育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