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认识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2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和空间。例如,水既是生命的组成要素,又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空间。3自然资源分类:人们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4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
2、意义,对经济安全、 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国战略行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页岩气;铁、铬、铜;磷、钾盐等。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自然资源的数量指自然资源的蓄积量和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如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英国伯明翰和曼彻斯特(因煤而兴),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大庆、
3、东营(因石油兴),攀枝花、包头(因铁矿兴)。自然资源的充分供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数量外,自然资源的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影响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在农、林、牧业生产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
4、生产能力的高低;在工业、交通、城镇等非农业建设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区位条件的优劣。土地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印度河平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成为著名的农耕区。同时土地质量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如东北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内蒙古高原降水少、土壤肥力低适合发展畜牧业。一方面,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如红壤改良(施熟石灰、补有机肥)。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如农牧交错带开垦种植,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南方地区
5、利用充沛的水源发展了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对我国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受水资源限制,人口稀疏,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我国一些地区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用水与供给矛盾逐渐显现。人们通过建设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三、维护资源安全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资源安全的核心是保证各
6、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追求合理的价格获取资源,以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资源作为战略保障,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二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重视资源节约 ,避免资源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第二节 石油与国家安全一、石油的价值石油是一种赋存于地下岩层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石油既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
7、前,世界上超过80%的石油被用作燃料,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1/3。石油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二、石油资源的分布人们把石油与天然气统称为油气资源,它们主要赋存于地下深处的油气田中。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多存在于沉积岩盆地中。1.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1)特点: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已探明储量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2)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中东、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主要集中在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少数国家。2我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 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内陆盆地,以及渤海湾、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上。三、石油的生产与消费:1.世界石
8、油的生产与消费世界石油生产地分布相对集中。中东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世界石油的消费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亚太、北美和西欧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石油消费位居前列;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亚太、北美和欧洲进口石油最多。2.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1)生产特点:我国石油生产起步晚,但发展快。(2)消费特点: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消费增长超过了石油产量增长,对外依存度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四、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石油安全的实质是石油供给安全,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要保证国际供给来源的可靠,又要保
9、持国内生产的稳定)1.我国应对海外石油供给和运输链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措施:(1)我国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2)有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避免石油进口对某一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过度依赖;(3)努力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与哈萨克斯坦、缅甸、俄罗斯合作建设的中哈、中缅、中俄陆上石油管道已投入运营,同时还加强了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保护;(4)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方式,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主动权和话语权。2.我国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措施:(1)必须立足国内,稳定石油生产,引导石油消费,增加石油储备,有效化解石油供给风险。(2)我国通过技术创新,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均有了新突
10、破,为稳定石油产量奠定了基础;(3)通过倡导节约用油,大力推广节油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推广以电代油、以气代油、以煤代油等措施,努力降低石油消耗;(4)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增强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一、耕地资源的价值1.耕地的价值:(1)耕地的经济价值: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农产品多是从耕地中获得的,这些农产品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物质保障。(2)耕地的社会价值:耕地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重要依靠,对农民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3)耕地的生态价值:耕地
11、与耕地上的植物、动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虽然经过强烈的人工干扰,但是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我国耕地资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耕地总量多 ,人均占有量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三、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1.粮食安全从哪些方面着手保障?保障粮食数量;保障粮食质量;保障耕地质量安全2.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原因?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工业畜牧业用粮增
12、加3.影响粮食产量因素?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复种指数4.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各种污染物质;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在耕地中的残留;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5.从保证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耕地的保护措施:(1)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2)要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3)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是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1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一、海洋空间资源概述海洋空间资源概念及构成: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海域,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1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其用途十分广泛。(1)作为生产场所,可用于海水养殖、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2)作为仓储场所,可用于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3)作为交通运输场所,可用于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4)作为生活场所,可用于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5)作为军事场所,可用于潜艇活动、建设海
14、底基地等。2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主要限于沿岸和近岸海域,开发方式主要有耕海牧渔、填海造地、海岛开发、港口及交通运输线建设等。三、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1.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1)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前提;(2)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3)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4)需要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我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对传统海洋渔场、海洋保护区等涉及海
15、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海洋空间资源集中开发活动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海岸原生风貌景观。单元活动践行绿色发展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的概念: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二、发展绿色生产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从生产环节抓起,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增长方式,使整个产业链和产品实现“绿色化”
16、。三、倡导绿色消费1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不造成环境污染。2 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四、创建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概念:绿色学校创建是指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课程内容,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实施绿色管理,创设绿色文化氛围,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品牌建设行动。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
17、环。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全球变暖的原因:(1)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它们通过燃烧释放热能,并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2)人类对森林、草原等的大规模破坏,使得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贮存减少;(3)由于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这些人为因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
18、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环境安全。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生态系统遭受破坏;(2)全球海平面上升;(3)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4)威胁人类健康。3.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淹没土地;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加剧;洪涝灾害加剧;土地盐渍化;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三、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减排负担。发展中
19、国家人口数量大、贫困人口多,综合国力普遍较弱,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短期内难逆转,应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因为碳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2.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为体现公平性原则,京都议定书对已经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额有定量的强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也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碳减排指标。3.碳减排中的中国贡献:(1)中国的承诺:承诺中国二
20、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碳达峰2030年,碳中和2060年)(2)中国的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气候变化、清洁生产、生态保护、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重大贡献。(3)中国的行动:为实现减排承诺,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严格的环保巡查制度,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开征环境保护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
21、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污染物排放量为计税依据,并对降低排污浓度的企业给予减税优惠(4)中国的成就:我国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外围区即实验区, 位于缓
22、冲区的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二、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三、案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1.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使得生态系统及生物物种有别于其他区域。有保存完整的高原面、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群,也有发育良好的草甸土和草原、草甸土和草原、草甸,以及种类繁多的珍惜动物,构成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
23、生态系统。这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本底,对人类而言是无可替代的。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其中,它对江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作用极其重要。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三江源地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区域。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和脆弱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景观;同时,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地球物种的贮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言,也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2.三江源地区凸显的生态问题(1)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的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2)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盗猎等人类活
24、动的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3.设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成效(1)采取了退牧还草、退耕还草(林)、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系列措施,遏制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2)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措施,三江源地区的农牧民收人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成效:(1)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水资源明显增加。(2)独特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以保护。(3)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4)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一、
25、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2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空气和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地区;另一种是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1)方向: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向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和地区转移。(2)原因:随空气、水等自然流动(如大气、海洋污染的转移等)。(3)影响:使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
26、物的污染范围被扩大。2.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1)方向: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为主。(2)原因: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或以商品贸易的形式将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增加就业,不得不进口发达国家的污染物并承接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发展中国家环保法规不健全,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与境外不法分子相勾结违法走私、将发达国家的污染物偷运到发展中国家。(3)影响:发展中国家对跨境转移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导致当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并危害人们的健康,并可能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发达国家产生的污染
27、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逃避了本国规定的处置责任,使污染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和处置而扩散到环境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三、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政府鼓励(补贴),提升处理技术(环保、循环再利用)水平;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减少污染物排放,就地处理污染物;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共同守则,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上多措并举,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国际公
28、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二是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三是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四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1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1)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3)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
29、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4)国家制定了各种环境法律法规。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1.措施:国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境保护措施。2.成效: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1国家适时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并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举措,加
30、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单元活动参与环境保护一、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在我国,也有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带来的教训。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我们必须树立、坚持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2)秉持绿色发展理念;(3)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参与环境保护行动1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有效的环境宣传教育可以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认同度,其效益远远超出任何事后治理项目所能产生的
31、环境效益。2广大青少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拓展】1.海洋石油污染成因:油轮泄漏 海上石油开采 海运船舶正常行驶遗留危害: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影响。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渔业资源逐步衰退。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影响旅游业危害人类健康防治:预防改进油轮运载方式;治理: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沉降:撒粉状石灰, 危害海底生物;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 静水环境;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放任:任其自然分解;燃烧:油
32、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3.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开源: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 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 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废水处理再利用 海水淡化 人工降雨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 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实行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4.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我国不同地
33、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地区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原因】坡度陡峻 土层浅薄 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过度砍伐 毁林开荒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中不
34、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 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毁林开荒 滥砍滥伐,过度樵采 人地矛盾突出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原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 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生态环境脆弱人为: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人地矛盾突出5.湿地的概况(1)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社会
35、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2)湿地的概念: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3)中国湿地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 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时间漫长):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 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 (时间短暂):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 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
36、缩小 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6.森林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弱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美化环境。不同地区的森林的主要作用:(1)干旱地区(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3)丘陵、山地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7)热带雨林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炭氧平衡;促进水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