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2、理解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和条件。3、了解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4、掌握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5、理解和领会孔子的教育精神。6、掌握墨家的教育思想。7、掌握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8、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9、理解并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目标|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第四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孟轲、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六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春秋战国大转变,春秋战国大转变,|五霸七雄多战乱。五霸七雄多战乱。|诸子
2、百家齐争鸣,诸子百家齐争鸣,|社会走向新封建。社会走向新封建。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一一)学术下移学术下移|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左传:子见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3、,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二二)士阶层的形成士阶层的形成|学术的下移,促使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乱世则学校不修”。|(一一)官学衰败的原因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为直接。|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3、动
4、乱阶段,战争频繁。奴隶主贵族学校教育向平民化的私学教育转变的标志是官学形式的衰微。|(二二)私学兴起的原因私学兴起的原因|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三三)私家学派私家学派|1.1.儒家私学儒家私学|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的教育影响最为显著。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5、又各有特点。|孟子,据史记记载,是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体系。|荀子的师承关系不详,但从荀子书中,可以看到他对诸子学说都有批判,独盛赞孔子和子贡。|儒家后学综合孟、荀两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教育论文大学和学记。这两篇论文是封建地主阶级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2.2.墨家私学墨家私学|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墨翟。|墨子从“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发,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从他们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篇章。|3.3.道家私学道家私学|道
6、家私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尹文、接子、环渊等为代表;一派未到过稷下,以庄子为代表。他们都是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稷下黄老学派的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向唯物主义方向发展,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庄子悲观反世,对一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虚无主义和超现实的绝对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极端的唯心论。|4.4.法家私学法家私学|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魏),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法家人物李俚、吴起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子夏的教育活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用。|他们是
7、先秦法家的激进派,提倡耕战,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采用。(四)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四)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
8、识、技能。|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论语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大学中庸弟子职学记四、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出现的原因1、优越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四塞之国”。“四民分业”。农业“粟如丘山”,渔盐“通输海内”,工商业“冠带衣履天下”。)2、养士得国的历史经验田恒:“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1)两幅画分别纪录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2)他们谈论的
9、主题有哪些异同处?产生不同的原因?|(一)稷下学宫始末|稷下之名:齐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稷下之始:早在齐桓公田午当政时期就已创立(前370-前360左右)|稷下之兴:齐威王初盛,齐宣王、湣王时稷下学宫,达到鼎盛。|稷下之衰:齐湣王后期,前284年,临淄失陷。|稷下之终:公元前221年,齐国亡,而稷下终。(二)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办学目的“招致贤人”|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有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二)稷下学宫的性质|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讲学:“谈
10、说之士,期会于稷下”,“学无常师”。|著述:荀子田子宋子邹子晏子春秋司马兵法周礼|咨议:提供了固定的议政论坛(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稷下先生姓名可考者有:属于儒家的孟轲、荀况,道教的彭蒙、宋钘、尹文、季真,由道而法者慎道、田骈,博学而无所归属者淳于髡、鲁仲连等。|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嬗变。典型的为道家黄老学派。|争论的问题包括人性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教育作用问题。|(三)稷下学宫的特点|2.待遇优厚|人格受尊重:颜斶(斶(chuchu)的故事|物质待遇优厚:尊为卿的学者,享受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3.学无常师|4.学生管理严格: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11、。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我国古代的一部内容最全面,篇章最完整,记述最明晰,年代也最久远的校规学则。它不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其中诸如注重童蒙,提倡质疑讨论,主张寓教于日常行为之中,使习与性成之类的教育观点与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影响私学(书院)的发展,今日高等教育亦可借
12、鉴。秦汉博士制度的起源,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的诞生。孔子的教育实践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精神一、教育作用二、教育目的三、教育对象四、教育内容五、教学原则六、道德教育七、关于教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志向于学,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讲学,随着私学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五十多岁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
13、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课外赏析:电影孔子|此圖為明人所繪,描述孔子周遊列國,在齊為景公所賞識,但受齊大此圖為明人所繪,描述孔子周遊列國,在齊為景公所賞識,但受齊大夫詆毀,因而返魯。夫詆毀,因而返魯。|为论语作注者:|魏 何晏论语集解|宋 皇侃论语义疏)|宋 朱熹论语集注|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近 程树德论语集释|现 杨伯峻论语译注|现 李泽厚论语今读|搜索 孔子孔子 获得大约 8,650,000 条查询结果,以下是第 1-10 条。(搜索用时 0.22 秒)|搜索 confucius 获得大约 3,050,000 条查询结果,以下是第 1-10 条。(搜索用时 0.17 秒)孔
14、子的教育实践开创了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作用|(一)论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一)论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庶 富 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道之以政,齐之
15、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论语论语为政为政|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论语为政为政|2、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教育则是实施德政的基本手段,通过教育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食兵信|(二)论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二)论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二、教育目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
16、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教育目的:君子|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政的“贤才”为目标,即培养君子。|三、教育对象三、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论语述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无论富贵与贫贱、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
17、、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四、教育内容四、教育内容|“以德统智”: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六艺:教学科目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书即尚书,是中国最
18、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孔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文武之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礼为孔子选取“士”必须学习的各种礼制,共十七篇,就是流传至今的“三礼”之一的仪礼。乐经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由阴阳组成八卦,两两相叠,又构成64卦 和384爻。他将易作为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来传授。春秋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所以学习春秋主要是以史为鉴,培养政治道德观点。五、教
19、学原则五、教学原则|(一)学、思、行结合(一)学、思、行结合|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他说:“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由知到行,学以致用,是孔子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孔子认为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乃是为作事而读书。他认为学诗就要会办理外交。“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到公园走走,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人乱扔垃圾,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公园走走,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人乱扔垃圾,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用儒家思想来管理能否杜绝这种行为?提出你的观点。是什么?用儒家思想来管理能否杜绝这种行为?提出你的观点。|(二)诱导启发(二)诱导启发|
20、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由博返约: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应“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扣其两端”:学会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于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三)因材施教(三)因材施教|孔子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从两方面来贯彻他的因材施教原则:|一
21、方面根据学生程度和能力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弱点,对症下药补弊救偏。最典型的例子是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则不同,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好学、乐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
22、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3、实事求是“由!诲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六、道德教育思想六、道德教育思想|(一)德育的内容(一)德育的内容|道德人-道德政治-道德人间(人间秩序)|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孔子道德教育的
23、主要内容。論語論語仁仁109論語論語禮禮7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 1、“仁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爱人|()“忠恕”是进行仁的教育的方法|()孝悌为仁之本(从家庭开始)|、礼的教育、礼的教育|孔子把“礼”也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把“礼”的教育看作是做人的教育。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求君子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礼”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各
24、种规章、制度、及生活中的礼节、礼仪等,其核心就是“正名”。(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乐道、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他教育学生“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就是要有为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念心甘情愿地为之献身,死而无憾。|、克己内省、克己内省|孔子在处理人际关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
25、为“克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论语里仁|、改过迁善、改过迁善|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他要求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5、择乎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
26、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七、关于教师的思想七、关于教师的思想|(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子曰:“默而识(zh)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在宋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被困断粮,“孔子讲诵
27、弦歌不衰”。|(二)温故知新(二)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有新的体会。按照孔子温故而知新的要求,教师的讲授不应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上,或人云亦云,而应对教材深入钻研,有独到见解,对教材不但吃透、熟练,还要精益求精。|(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四)爱护学生,无私无隐(四)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五)教学相长|“子夏问曰:
2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以身作则,注重人格陶冶3、对学生一视同仁4、提倡师生平等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5、教学相长6、人为主体,内求,注重自我认识|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诗经蒹葭
2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孔子教育思想对自我的启发?2、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的启发?3、孔子教育思想对教育管理者的启发?思考题:|墨子,鲁国人,有的史书上说是宋国人。生卒年代史书上无确切的记载。大致生活在春秋之际,孔子之后。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开始批判儒家,创立了墨家学派。|主要政治思
30、想就是他的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非乐、天志、明鬼。电影墨子 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因朝中奸臣篡位,宋太子及公主等人被公子特惨杀,原宋宫太保鲁直救下公主幼女鲁阳燕后,和自己的爱徒墨翟(墨子)以及公输般(鲁班)等人隐居深山。十几年后,公子特闻知此事后派人追至深山,对鲁阳燕和鲁直惨下毒手。公输般决定杀掉公子特。墨翟不愿世代结仇,从中极力相劝该片由著名导演贾钢执导,男一号墨子由曾在铁道游击队中饰演王强的演员张立饰演,女一号鲁阳燕由董晴饰演。墨子一书反映了墨家的教育实践活动,记载了墨家的教育论述,是研究墨家教育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其内容可分为四部分:耕柱、
31、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五篇,是墨翟活动的集中记叙;备城门等十一篇,是墨家关于防御战术及守城器械的论述;天志、明鬼等三十一篇是墨翟思想的记录。以上三部分集中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阐述了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一般认为属于后期墨家的著述。“百科全书”墨子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兼爱兼爱”社会社会染丝说染丝说教育方法科技知识与生产知识科技知识与生产知识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逻辑思维方法(墨辩)逻辑思维方法(墨辩)主动主动创造创造志功志功量力量力教育目的兼士兼士“墨者”“矩子”兼君兼君道德教育(以德驭艺)道德教育(以德驭艺)|一、教育
32、的作用一、教育的作用|(一一)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的社会作用|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使天下人“知义”。“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二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贡献则在于提出染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墨子所染|二、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贤士”或“兼
33、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易别”。|墨子提出“贤士”的标准有三条: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厚乎德行厚乎德行 是指兼士要德行高厚,要能够实行墨家的兼爱主张,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要能够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去帮助和爱天下的一切人,当需要的时候,兼士还应能毫不犹豫的损己利人。|辩乎言谈辩乎言谈 是指兼士要有敏锐的思想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的“上说下教”。|博乎道术博乎道术 是指兼士要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投身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三、教育内容三、教育内容|(一)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一)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墨子中,记载有几何学、光学、
34、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关于圆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圆,一中同长也。”这和我们现代的科学定义是很相近的了。|如力的概念为“力,形之所奋也。”|(二)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的教育(二)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的教育|墨子在政治上主张“非攻”,他对兵工学和防御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很有研究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内容。|“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电影墨攻改编自日本作家酒见贤一于199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墨攻(旧称墨子攻略),片名的含义是“墨子攻略”。香港导演张之亮花费近十年策划筹备,用前所未有的古战场面,将两万五千名骁勇善战的赵军,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四千老弱妇孺
35、的百姓,“撕裂”,“混杂”,“糅合”,却又毫不留情的“抛掷”于公元前370年春秋战国硝烟四起的历史中。导演用墨攻,讲述一个绝对“非攻”的故事。|(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逻辑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识主体;向外)|“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墨子 墨子小取阐述了墨家辩学的总纲:“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益,诀嫌疑。”揭示了“辩学”的目的、作用。“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指出“辩学”的基本原则:应遵从客观万物的规
36、律进行分析比较,体现了“墨辩”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概括了“墨辩”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表述了墨家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规定,以及演绎与推理的含义。“有诸已不非诸人,无诸已不求诸人”,指出了论辩争鸣的道德准则。形式逻辑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墨门弟子在政治、学术斗争中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还为他们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经下提出“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的命题,梁启超在墨经校释中对此提出过重要的见解,认为墨家此处所说的知识,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自我领悟的创发性的知识,产生这种创发的基础是“久”。灵感(也称顿悟)思维有一规律:“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墨子提
37、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四、教育方法四、教育方法|(一)主动(一)主动|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则鸣,不扣不鸣”的消极等待的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说人”,扣则鸣,虽不扣必鸣。他认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二)创造(二)创造|墨子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三)志功
38、(三)志功|墨子和孔子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在言行中强调知行一致,志功统一。他明确的指出:“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子大取|(四)量力(四)量力|墨子认为,对一个国家的君主进行教育,必须从国家现存的实际问题着手。|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力”这一教学法的,他十分注意施教时学生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益尊。”|墨子公孟“夫知者,必量亓(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亲士“圣人者,
39、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教学相需:“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敦,功适息。”|因材施教:墨家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1、墨子教育思想为何成为绝学?2、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启发?3、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发?思考题:一、老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一、老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一)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6年。一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毫州(安徽涡阳)人。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就是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
40、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守藏史,掌管东周王朝图书典籍。他见闻广博,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过周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老子(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世界哲学的源头”(黑格尔)。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问礼于老子道道 是是 万万 物物 本本 原原辩辩 证证 法法无无 为为 而而 治治|(二)庄子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二)庄子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河南商丘,一说山东曹县)人。出身破落的小贵族家庭,道家学派主要代表。做过蒙地的漆园吏。遗有庄子一书,现存33篇,内篇系手笔,外、杂篇多系门人或后学所著,是我们研究庄子思想
41、的主要材料。他继承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转向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他忿疾厌世、超脱世俗、思想解放、邈视权威。他把“道”视为必须追求的最高理想。庄子以高度的“叛逆”精神,主张治身、完身和养生,追求自我的解脱。他说:“道之真以治身,共绪余以为国家”(庄子让王)庄了始终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一种“出世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一)“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1、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孝悌”,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代价,于是提出一种“无功”“无名”、物我两忘的逍遥人格。反对知识文化,主张“不以智治国”,提出
42、“绝学无忧”。反对法律,认为人类历史是倒退的,所谓文化、道德、智慧产生发展的过程,正是人类不断堕落的过程。2、道家的人性论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人性即自然,“无知无欲”,无识无情,一切听凭自然的安排,和自然浑然一体,不加上如何人为的东西。道家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所以教育是最大的错误,它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教育的作用只能加速对人性的背叛,加重社会的纷争。3、返回“至德之世”(二)教育目的:逍遥人格1、教育应培养“至人”、“神人”和“圣人”。“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是庄子追求的最主要的理想人格。他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
43、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最根本的态度就是超凡脱俗,与世无争,自我超越,无所欲求,一切顺乎其然。应“游心于德之和”。“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2、品格特质(1)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2)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情3、圣贤的标准:对自然天性的遵循(三)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无为”是老子道德观的中心,也是道家“道”的思想核心。老子说:“道常无为”。要做到“无为”首先要“寡欲”。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为也
44、。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这样就真正达到修养的目的“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了。2、柔弱处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可攻坚,“柔弱胜刚强”。所以他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因此处上位者,只有恭谦宽厚,虚怀若谷,
45、心胸方阔,才能有如江海包罗百川,以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道德经 3、知足不争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便能常足,必须坚决“去甚、去奢、去泰”。人应当激流勇退,因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足,首先要做到“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还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
46、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四)学习与求知:不言之教1、“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1)玄览,即综合全体大用统观之,以知大道。指排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影响,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2)“心斋坐忘”:道家最根本的修养方法,为庄子首创。“心斋”指心遵守的斋戒;“坐忘”是说静坐而忘掉一切。关于“心斋”他在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思念)。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关于坐忘,他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
47、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也就是要心志纯一,排除杂念,忘掉自己的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去掉自己的知识与天地大道融通为一。后被称之为“不动心”。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强调理性在人的学习与认识中的作用;强调直观和内心体验。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庄子:“神遇”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了养生主“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3、“闻之疑始”善于怀疑,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怀疑人的认识“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
48、盗莫大于子。”“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一、孟轲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孟子,名轲,字舆,鲁国邹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少时好玩,他的成长得利于他的母亲,后来孟子精通五经,擅长诗、书、礼、乐、春秋,成年后开始教学活动,中年后满怀政治抱
49、负,游历各国,前后共经20余年。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亚圣”。|(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但要做个完善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
50、言而喻。”孟子尽心上|(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 1、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1)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育才造士,为国之本”|(2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可以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发扬;人性的不完善:善端|作用:“求放心”,扩充善端|2、教育目的:“明人伦”|“设庠、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