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7568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本章要点 个人与组织的契合度 组织社会化的含义与策略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的含义及其作用机制 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与作用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一、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到底是个体特性决定的,还是环境特征决定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只有同时考虑个体和环境两个因素,掌握其交互过程,才能准确理解个体行为及其产生后果。个人-组织契合度反映了个人与组织在不同层面上的一致程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深入到文化角度,着手分析个人与组织在文化上的契合程度,提出了契合度的相容性和一致性。一是个人在组织中的经历能够影响主观感受,进而改变个人的行为

2、二是不同个体加盟组织并愿意为其工作,需要一个心理基础,那就是个体与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需要相匹配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有两条基本假设: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二、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内容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内容分成补足式的契合度(complementary fit)和补充式的契合度(supplementary fit)。补足式的契合度是指个人弥补组织不足的程度,比如,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个人如何满足组织的需要。补充式的契合度是指个人适应组织的程度,比如,在个人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个人如何适应组织。研究发现,补充式的契合度主要对个人的情感和态度产生作用,补足式的契合度更多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个人-组织契

3、合度形成过程依赖于个人与组织两个方面的力量,在双方相互作用之下,共同完成整个契合过程。根据个人-组织契合度理论模型,在个人与组织的互动中,组织的特征(如行为规范、价值观等)可以通过甄选等环节传递给个人,个人的特征又通过行动选择等方式与组织适应,形成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二、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内容个人-组织契合度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八个不同的维度:客户导向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变中求胜争创一流遵从制度平衡兼顾和谐仁义价值观典型组织的价值观描述和谐仁义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同仁堂集团)成己成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仁义奉献(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遵从制度制度为上(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价值观

4、)信实通达,崇规图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争创一流永远第一(远大空调)争创一流(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第二就是落后(北京巴威公司竞争意识)平衡兼顾中正之道(中和、公正,大中至正)(海尔集团)客户导向站着做人、跪着服务(湘财证券)以客户为中心(中国工商银行)让所有用户满意(北京巴威公司)变中求胜求变求进(北京首钢集团)以变制变,变中求胜(海尔集团)创新精神求实创新(国家开发银行)崇尚独创性是远大企业文化的核心(远大空调)社会责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诚信为本(联想集团)诚信立业(中国农业银行)该研究还发现,“和谐仁义”“平衡兼顾”“争创一流”等方面的契合度,对组织承诺具有较好

5、的预测效果。“遵从制度”“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契合度对工作满意度具有较强的预测力。个人-组织契合度的价值观描述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三、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测量从测量问题看,可以分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即直接询问员工是否与组织有很好的契合。间接测量就是通过测量关于组织价值观的一些题目,从而达到测量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的目标。间接测量的好处是具体而详细,较为全面地反映价值观的各个角度,成为研究个人-组织契合度的主流方法。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三、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测量从测量工具看,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测量主要包括两种:二是Q分类法一是问卷评定法问卷评定法就是个人回答关于组织价值观的问卷,就同一项

6、目分别评价组织价值观与个人理想或期望价值观,研究者对比这两者的分值以统计契合度。Q分类法诞生于心理学,被用来分析人格和治疗心理,主要是通过个体对价值观进行排序,通过序列的先后分析价值观的差异。研究个人与组织契合度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并提出了“个人-组织契合度模式”,从而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剖面图。由此可见,Q分类法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三、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测量从结果计算看,个人-组织契合度主要有两种计算指标:分类指标公式差值法 D2(XiYi)2DD XiYiD(XiYi)MsD相关法QQqQr2()XiYi()1()XiYi SXiYi2222()()K XiYiXiY

7、ikXiXikYiYi222()12kXiYiXikXi()226()1(1)XiYik k个人-组织契合度研究常用指标(注:Xi、Yi为所衡量的条目,k为描述性条目的数目,S为Xi、Yi的离均差平方和。)相关法差值法计算个人“感知”和“期待”分数的差,可以直接减差,把实际组织价值观与理想或期望的组织价值观相减(D=XX0,X为实际组织价值观,X0为理想或期望的组织价值观),然后求和(D)得出契合度。是另一种个人-组织契合度的计算方法,它是通过计算实际组织价值观与期望组织价值观之间的相关系数(-1与+1之间),以反映契合度的高低。该指标假设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个人-组织契合度就越高。第一节

8、个人-组织契合度四、个人-组织契合度的作用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意义主要在于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形成一致后,对于个人与组织会产生一些有利影响。从组织层面看,当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具有较高一致性时,能够改善组织的生产力和组织效能。从个人层面看,个人-组织契合度可以影响到个体的工作态度、业绩表现、离职意愿和工作满意度,还可以影响到员工的甄选过程、组织承诺和社会道德行为。同时,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增加会增强个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公民行为、团队合作和道德行为。在离职意愿方面,高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员工会有较低的离职意愿。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一、组织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人融入社会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从出生

9、后就已经开始,无论是家庭生活与学习经历,还是工作实践,无时无处不包括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学习和融入的过程,包括语言、习俗、规范和文化,都需要人们学习和适应,这个过程贯穿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沙因在1968年首次将“社会化”(socialization)概念的适用范围扩展到组织领域,试图用来解释员工从“组织外部人”(outsider)如何发展为“组织内部人”(insider)的过程,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从此开始。组织社会化的成功,有助于员工拥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满意度,以及较低的离职意愿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研究发现,良好的组织社会化结果是组织传承其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确保组织规

10、范连续并长远发展的有效保障。组织社会化可以定义为:员工获得工作技能,理解组织功能,获得同事支持,接受组织行为方式的全过程。组织社会化过程,就是员工从“外人”变为“成员”的过程。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二、组织社会化的内容组织社会化可归纳为四个维度: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程度可以从组织政策、组织目标、人际关系、工作绩效和文化语言五个方面来衡量。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内容又可以简化为三个部分:组织、群体和任务。组织社会化的四因素模型,包括组织文化、工作胜任、人际关系和组织政治。国有企业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维度结构由三个因素构成,分别是胜任工作、组织文化和领导政治。胜任工作明确角色认同文化融入团队第二节 组

11、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三、组织社会化的策略组织社会化策略是由组织主导的,也有个体主导的,前者主要由组织出面安排和组织,后者主要依赖个体努力。主要是组织采取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策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获得他人的支持或建议、研究其工作价值观、工作发展方向、提高职业技能、延长工作时长和构建关系网络等。包括:反馈与信息收集、建立关系、非正式的师徒关系、工作变动的协商、积极进取、参加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自我行为管理、观察和模仿。连续的和固定的策略与角色创新有负相关,集体的策略则与之有正相关。我国学者对于组织社会化策略与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之间交互作用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组织社会化策略个人主导型的组织社会化

12、策略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四、个体社会化策略与中国职场组织社会化研究首先集中在以组织为主导的角度,着重研究组织在员工社会化过程中的干预与影响。这一类研究认为,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是被动接受的处境,组织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动行为主要表现在与组织的信息交流方面,包括获得反馈和信息收集。由于信息收集策略可以完全掌控在员工自己手中,也就成为新员工个体社会化策略的研究重点。员工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寻求信息,调整自己的社会认知,熟悉组织的角色要求,以适应新组织环境,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化。这种一举两得的策略对员工的社会化十分有益,它能帮助新员工尽快成为组织所期望的角色。促进其更快地融入组织,而且信息寻求

13、行为对减少个体的角色模糊和冲突有帮助。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四、个体社会化策略与中国职场如果主动寻找信息,第一个问题就是寻求哪些信息?员工社会化所需的信息可归集为三种:参照信息、评估信息和关系信息信息类别内容实例参照信息工作要求工作说明组织架构和目标岗位职责、任务和目标评估信息胜任程度工作绩效进步的可能性社会行为的得体性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充分性关系信息他人关系社会/情感上的支持其他员工的个人特质处理好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对合作者和监督者的认知员工寻求信息的类型参照信息是指与工作要求相关的信息,用来说明组织对新员工的工作要求;评估信息是指组织对员工胜任程度评价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员工了解

14、自己与岗位所需能力的差距;关系信息是指组织中人际方面的信息,包括其他同事的特点和对人际往来情况的认知。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四、个体社会化策略与中国职场第二个问题是员工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员工寻求信息的策略主要有七种:公开询问:用直接询问的方式来获得想要了解的信息。间接了解:通过间接了解获得想要的信息或提示。向第三方询问:通过询问除其上司或同事以外的其他人来获得信息。试探行为:用行动来测试上司或同事的反应。交谈打探:用非正式或不经意的方式进行交谈获得有用信息。观察:从别人的行动或所发生事件中了解行为规范。监视:用密切关注和事后回顾等方式留意有用信息。这七种具体行动对于新员工掌握社会化有用

15、信息,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四、个体社会化策略与中国职场针对中国新员工的社会化障碍,国内学者提出了中国组织的三维度社会化障碍模型包括,工作胜任障碍、人际融入障碍、角色定位障碍。这些障碍影响着新员工的社会化进程,如果能够得以有效克服,将有利于新员工融入组织和快速成长。工作胜任障碍是指新员工在技能、思维方式、工作规范方面的陌生和缺乏指导所带来的不适应;人际融入障碍是指由于沟通、偏见等方面因素带来的人际冲突与社会化困难;角色定位障碍是指由于个人期望落差、发挥空间有限等方面带来的自我认知困扰。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一、组织认同的概念组织认同定义可以总结为三类:

16、(1)从认知角度出发,可以将组织认同定义为个体对于组织成员感、归属感的认知过程,它体现了个人与组织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2)从情感角度出发,可将组织认同定义为成员出于对组织吸引和预期,进而保持在情感上的某种自我定义。(3)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可以把它定义为个体由于具有组织成员身份从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定义,这种成员身份产生了价值观上的一致和情感上的归属。多重性是指同一个体会拥有多重认同,在特定环境下,其中一种组织认同会成为主导认同。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二、组织认同的前因与后果组织层面看,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包括组织特色、组织声誉、组织外部竞争、组织内部竞争等。组织特色有利于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进

17、而赋予成员明显突出的自我定义组织声誉影响组织认同,是因为组织成员感知组织声誉越多,越容易从认同中获得自尊感。组织外部竞争,团队边界更加分明,更加强调组织价值观和行事规则,更加重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这些变化更容易产生组织认同。组织内部竞争激烈则会降低组织凝聚力,使大家倾向于从个体或小团队角度考虑问题,对组织认同起到一定消极影响。从个人层面看,研究者们发现任职年限、成员新鲜感、与个体有联系的组织数量、拥有导师、满意度、伤感度等因素影响着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模型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二、组织认同的前因与后果个人层面的前因变量则解释了差异论的观点,表明了个体差异对组织认同的影响。关于组织认同

18、的后果,也可以分为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组织认同的后果 从组织层面看,由于组织认同促进成员产生与组织命运相关的感受,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从而会增进组织表现。从个体层面看,组织认同能确保成员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做出符合组织利益的决策。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三、组织承诺的内涵与作用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其目标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以及希望继续作为该组织成员的意愿。学者们对它的定义具有两个共同特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大家较为认同的组织承诺理论,认为组织承诺包括三个因素: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连续承诺(continuous commitment)和规范

19、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约束力;能够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影响力。愿意(情感承诺)有需要(连续承诺)感觉到应该如此(规范承诺)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三、组织承诺的内涵与作用 情感承诺是指个体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在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性、以组织成员身份为荣、愿意为组织利益付出等方面。连续承诺是个体为组织连续工作的需求,这一承诺是基于交易的承诺,是以个体与组织双方保持利益交换为前提的。规范承诺是社会规范对个体遵从组织程度的影响,这种承诺产生于忠诚的需要,组织欣赏忠诚的员工。p 情感承诺主要是由于五类因素影响,包括个性特质、工作特点、领导与成员关系、角色特

20、征、组织结构。p 连续承诺主要是由于教育程度、掌握技术领域、改行的可能性、投入的多少、福利因素等。p 规范承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对承诺的规范要求、教育程度、个性等 影响因素概念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组织承诺会受到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影响,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免会影响组织承诺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更加重视长期导向、强调人际关系、强调集体主义,这些都会影响组织承诺的表现。集体主义导向的文化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文化导向集中表现在规范承诺方面,具体表现在规范更多地强调组织利益,而非个体利益或双方利益的平衡。长期导向的文化表现在大家为未来做长久打

21、算,甚至牺牲当前的利益,只要未来能过得好,就舍得投入大量精力,甚至牺牲眼前利益。强调人际关系的文化表现在大家更多关注和投入人情往来,不愿意轻意伤害感情,这将有利于组织构建大家的情感承诺,同时,大家的情感承诺也更多表现在人际和谐层面。第四节 心理契约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概念一经提出,就快速成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二维结构的第一个维度就是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称为“交易契约(transactional contract)两个维度在关注点、时间、稳定性、范围和明确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关注点上,交易契约关注奖励报酬,关系契约关注情感需求;在时间上,交易契约是短期

22、导向的,关系契约是长期导向的;在稳定性上,交易契约相对易变,关系契约相对稳定;在范围上,交易契约集中在外在需求上,关系契约集中在内在需求上;在明确性上,交易契约的界限明确,关系契约的界限不清晰。第二个维度是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称为 “关系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第四节 心理契约二、心理契约的形成机制心理契约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的影响。从个体方面来看,心理契约的形成受到工作经历的影响比较大。就工作时间而言,入职时间长的员工由于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长,更容易形成较强的自主性和责任心,这种观念容易形成理念型心理契约。从组织方面看,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直

23、接影响着员工的心理契约,这些政策包括临时工替代正式工、再就业培训、劳动诉讼、解雇时是否考虑资历因素等。形成因素影响效果个人层面工作时间工作时间长容易形成理念型心理契约工作内容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影响心理契约,比如,知识型员工相对于不需要专业技能的职业,更容易形成理念型心理契约组织层面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的公平性,员工权益的维护,都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组织文化关注员工成长和发展,关爱员工生活的文化有利于员工构建心理契约一个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对心理契约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关注员工成长、关爱员工生活,会有利于员工建立较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增加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这些都有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

24、心理契约的形成机制第四节 心理契约三、心理契约的作用机制心理契约对于组织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组织方面,心理契约可以促进员工关系和睦,提高组织凝聚力。在个人方面,心理契约能够提高工作满意度、安全感、工作动机、组织公民行为和出勤率,降低离职意愿。心理契约之所以对组织和个人层面都产生较显著的影响,源于心理契约代表着公平感、信任感、归属感,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感觉越趋向正面,越容易产生组织需要的行为。心理契约既然可以形成,也可能破裂。近年来,关于心理契约破裂(breach)和违背(violation)的研究十分活跃。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信任、感知的组织支持、

25、组织认同、领导-成员交换、员工健康、角色内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公民道德行为和工作努力等。第四节 心理契约四、中国职场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期望,这里面既有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又有员工对组织的期望,这些期望共同构成了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朱晓妹和王重鸣通过对中国知识型员工的调研发现,心理契约在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方面存在着三维度结构组织责任方面包括物质激励(如薪酬福利)、环境支持(如合作氛围、工作稳定、信任尊重)、发展机会(如晋升机会、工作挑战);员工责任方面包括规范遵循(如履行职责、遵守章程)、组织认同(如支持决策、认同目标)、创业导向(如勇于创新、合理建议)等。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内部

26、结构交易型关系型被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契约规范维度人际维度发展维度国内学者第五节、组织公民行为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组织公民行为可以改善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使员工与员工之间更加融洽,还可以更为有效地分配和平衡组织的资源。组织公民行为有三个特征:组织公民行为属于角色外行为,即这些行为并非是工作要求的;组织公民行为不在奖惩范围内;这些行为对组织整体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在西方组织背景为主的研究当中,组织公民行为有许多典型的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1)公民道德:积极参加组织举办的各项活动,关心组织的前景和发展,不做有损组织形象的事,努力提升组织在外界的口碑。就像一个公民在社会上,需要尽到公民的义务

27、。因此,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公民道德的体现。(2)利他行为:当同事提出需要帮助时,能够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乐于助人。(3)认真遵从:认真遵守组织规章制度,为了完成工作而尽心尽力地想办法,工作态度积极,认真敬业且富有热情。(4)运动员精神:为了团队利益甘愿放弃一些个人利益,把自己当成组织的一部分,成为组织的命运共同体,遇到困难不抱怨,面对挑战不退缩。(5)礼貌友好:待人友善,与大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与同事有冲突时,即使被误解,也能礼让包容。第五节、组织公民行为二、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与影响因素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个体因素既包括员工的性格

28、、责任感、年龄等方面的个人特征,又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平感等与工作相关的变量。除个体因素外,工作任务、团队凝聚力、领导行为等因素也是引发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这些因素反映了员工的工作情境,可以称为情境因素。工作任务如果具有内在激励,员工容易获得工作满意度,进而引发组织公民行为。因为,凝聚力可以提高成员间的依赖性,有助于大家统一意见,形成一种良性的从众压力,使大家相互效仿,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就会得到广泛执行和推广,形成大家一致的行为。如果工作过于常规化,缺乏吸引力,会降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一个团队有凝聚力,也是激发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有利条件个体因素情景因素第五节、组织公民行为

29、三、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内容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尤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樊景立等人研究发现,中国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分为五个维度,但与西方的结论略有不同:(1)认同组织(2)帮助同事(3)认真负责(4)人际和谐(5)保护资源相似维度不同的维度代表性研究公民道德、利他行为、认真遵从运动员精神、礼貌友好波德萨卡夫等,1990认同组织、帮助同事、认真负责人际和谐、保护资源樊景立等,1997对比中西方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西方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对比第五节、组织公民行为四、中国职场的“主人翁”精神在中国社会中,大家常提到一种精神,称之为“主人翁”精神,这与西方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主人翁”精神的表现和机理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所不同,“主人翁”精神除了表现在利他、礼貌等体现良好素养的行为为此,广大员工具备“主人翁”的精神,这是中国企业的巨大精神财富,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主人翁”精神的含义十分广泛,既包括员工的工作热情,又包括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主人翁”精神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一种把组织当成自己成长的家,把工作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不仅自主自发、尽心竭力地工作,还时时处处表现出当家作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主人翁”精神会表现出利他助人的行为和认真负责的状态,这些方面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一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行为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