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第六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各国的特殊经验、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等也对其公共政策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政策过程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就会形成不同的政策过程分析模型。第一节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第一节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一、政策过程及其阶段划分一、政策过程及其阶段划分(一)(一)政策过程的含义、特点和形态政策过程的含义、特点和形态 政策过程就是政策的生命过程,就是一项政策从问题认定到政策终结的整个运行过程。政策过程的特点:政策过程的特点:第一,政策过程的主轴是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第二,政策过程的动力机制在于政策行为之间
2、以及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安排。第三,就实际的政策过程来说,环节缺失往往成为常态。政策过程形态:政策过程形态:()直线型。()循环型。()金字塔型。()同心圆型。(二)(二)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对阶段论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对阶段论的不同认识的不同认识()三分法。如德洛尔把政策过程划分为前决策阶段、决策中阶段和后决策阶段。()四分法。如金敦认为政策过程通常分为议程设定、方案陈述、权威性选择、决策执行四阶段。()五分法。如邓恩把政策过程划分为议程建立、政策形成、政策采纳、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诸阶段。()六分法。如布里沃和德龙把政策过程划分为创议、预评、选择、执行、评估、终止六个阶段()七分
3、法。如拉斯韦尔依据功能活动的不同,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情报(intelligence)、建议(promotion)、规定(prescription)、合法化(invocation)、应用(application)、终止(termination)、评价(appraisal)七个阶段。()八分法。如拉谢夫斯基把政策过程划分成八个阶段,即:问题认定、议程设定、政策规划、政策采纳、预算配置、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接续。()九分法。如霍格伍德与冈恩把政策过程划分成九个阶段:决定是否要做出决定、决定怎样做出决定、问题界定、做出预测(forecasting)、设定目标和优先顺序、选项分析、政策执行与监控(mo
4、nitoring and control)、评估与审议、政策维持、接续与终结。二、政策过程研究与政策过程理论模二、政策过程研究与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构建型的构建(一)(一)政策过程研究政策过程研究 政策过程研究指对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现和检验。公共政策研究分为两个方面:政策内容的研究(studies of policy content)。政策过程的研究(studies of policyprocess)。(二)(二)模型的功用与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模型的功用与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是对真实
5、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表示。”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框架。具体说来,模型的认识论意义或功具体说来,模型的认识论意义或功用有以下几点:用有以下几点:第一,模型具有启发思考以及预测行为或事件所导致的结果的作用。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政策过程研究中理论模型的功用、政策过程研究中理论模型的功用第一,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政治生活的不同内容,“帮助我们就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同他人交流看法”,从而成为描述、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第二,
6、有助于研究者简化和澄清关于政治和公共政策的思考;有助于界定政策问题中的重要方面以及通过提出哪些问题重要、哪些不重要,“更好地引导我们理解公共政策”;有助于解释公共政策。第三,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对政策过程中各种政治行为的把握,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框架。第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帮助他们观察现实世界和系统地获取有关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因素的信息的指南。第五,政策过程理论可以分为描述模型与规范模型,前者用于描述和说明具体的、个别的政策运作过程。;后者用于限定分析要素。、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构建、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构建 德洛尔认为政策模型应具备如下条件:第一,
7、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第五,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戴伊认为应依据六项“一般性标准”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一,对现实进行排序和简化。第二,确定重要内容。第三,适应现实。第四,提供有价值的交流方式。第五,指导研究与探索活动。第六,提出解释方案。理论构建采取两个基本的路径:归纳与演绎。阔德认为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可以采用两阔德认为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可
8、以采用两种方法种方法:一种是优先考虑模型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在建模时必须对政策环境的各个主要变量有足够的认识与把握;另一种是将模型的相关性和贴切性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建模时要尽量抓住原型的主要特征,省略次要政策过程因素。格林伯格认为建模过程包括格林伯格认为建模过程包括:理论。首先要建立观察现实的政策过程的参照系统(reference system),经过分析,建立假设。资料。资料的精确性与相关性对于模型的构建很重要,因为通过资料可以检验第一步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统和假设是否成立或需要改进。方法。主要是指模型应用中要使用的操作性方法和检测方法。、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类型划分、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类型划分(
9、)()关于描述性模型与规范性模型的划分。关于描述性模型与规范性模型的划分。如果以“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考察客观存在的政策运作过程,弄清“发生了什么”(what happened)、“为什么发生”(why did it happen)、“还将发生什么”(what will happen next)这三个问题,这样的研究所遵循的路线就是描述性政策过程理论模型。如多元主义理论模型、精英主义理论模型、集团理论模型、官僚制理论模型、组合主义理论模型、支持联盟框架、政策创新与扩散框架、政治性决策路径,等等。规范性模型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除了秉持求真的科学态度,特别注重对“特定价值实现的最适
10、当方法的建议”(recommends for optimizing the attainment ofsome value),即通过实施该模型以达到实现某些价值的目的,从而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属于规范性模型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综合扫描模型、博弈论模型、垃圾桶模型,等等。()()关于理性过程模型与政治性过程模关于理性过程模型与政治性过程模型的划分型的划分 有一系列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在这一争论中构建起来的,如完全(或广博)理性模型、满意决策(或有限理性)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综合扫描模型、垃圾桶模型,等
11、等。这个系列的理论模型被称作理性过程模型。有一系列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围绕着政策过程的权力本质这一议题的讨论构建的,如多元主义模型、精英主义模型、制度主义模型、集团模型、官僚制模型、组合主义模型、支持联盟框架、政治系统模型,等等。这个系列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被称作政治性过程模型。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在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发展的历史上,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被逻辑实证主义所取代,第二次是包括后实证主义在内的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对逻辑实证主义的
12、主导地位的强烈冲击。从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广博理性模型,到逻辑实证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有限理性模型、渐进调适(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综合扫描模型,再到随着后实证主义的崛起而形成的垃圾桶模型。(一)(一)理性主义模型理性主义模型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路径,就被叫作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理性主义模型经历了一个从广博理性模型(rational comprehensive model)到有限理性模型(bounded rationali
13、ty model)或满意决策模型(satisfying decision making model)的演变过程。、广博理性模型、广博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 西蒙认为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决策,但广博理性模型强调的完全理性是不切实际的。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命题。西蒙把决策分成两种形态:计划型决策(programmed decision)。这是例行的、重复性的、有标准运作程序的决策。非计划型决策(non programmed decision)。所谓有限理性或满意决策模型,是以第二类决策的运作过程为原型而构建的。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策制
14、定的科学程序。这个程序包括确定政策目标、拟订政策方案、方案评估选优、政策执行。二是努力运用各种现代调查技术、预测技术、决策技术、环境分析、可行性分析、可靠性分析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手段与方法,依靠信息、评估、咨询、监控和反馈等各个政策子系统的决策支持,进行科学决策。(二)(二)渐进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也被称作渐进调适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他认为政策决策的要旨不在于专家做出周详完备的全知分析,而在于广泛的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dynamic equilibrium)。由此形成的渐进主义模型包含两组命题:()公共政策实际上
15、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三)(三)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规范最佳模型、规范最佳模型 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佳或规范最适模型(normative optimum model)。这个模型以四项假设为基础,即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这种过程对于在复杂的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的一种诉求为主。规范最佳模型把政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和17
16、个小阶段。、混合扫描模型、混合扫描模型 埃齐奥尼(A畅Etzioni)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模型(mixed scanning model),它在试图保留广博理性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其缺陷这一点上,与德洛尔的模型所抱初衷是相同的。混合扫描则因运用了两种摄像机阐述其基本内容:第一种是多角度摄像机,它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第二种摄像机对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多角度摄像机所观察的地区。(四)(四)垃圾桶模型垃圾桶模型 从广博理性模型到有限理性模型,再到规范最佳模型、综合扫描模型,都把政策过程视为直线、阶段分明、环环相扣、因果关系清晰可辨的运作过程。政策过程
17、的垃圾桶模型认为政策过程内在地缺乏理性,现实的决策是一个很不明确、难以预测的过程,呈现出模糊状态;决策者只能以试错的方式,从经验中学习决策的技能,不可能事先洞悉整体的决策过程;决策者具有流动性,不同机构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二、揭示权力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二、揭示权力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政策过程就是政治过程,就是国家权力运作的过程。政策过程的政治因素来自各种各样的政策行为者、政策利益相关者或明或暗的参与和互动。垃圾桶模型认定政策过程的四要素之间并无一致的逻辑演绎关系,决策的形成只是机会使然。四要素指的是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抉择机会,它们彼此独立、互不关联。而组织就
18、像是一个垃圾桶,四要素被分别随意地丢进桶里并相互混合在一起。公共政策学者约翰 金登(John Kingdon)将垃圾桶模型应用于美国联邦政府决策过程的研究,开发出了“多源流分析框架”(the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一)(一)多元主义与集团理论模型多元主义与集团理论模型 多元主义政策过程模型是以集团理论模型为基础开发、构建而成的,因此既可以把二者视作一个统一的模型,也可以视作两个各自单独存在的模型。、多元主义政策过程模型、多元主义政策过程模型 多元主义理论框架的要点是:政治权力是高度分化的,分布于不同的行为者、不同的政策领域、不同的时间点;政治舞台对全体开放,
19、公共决策由分散在社会各领域的利益集团共同决定;政府机构只是众多利益集团中的一个成员,政府是政策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但不具有支配的地位;权力并不是平等分配的,不是所有的个人和集团拥有相同程度的影响力。社会上存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利益相同的个体组成不同的集团,其中许多集团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而相互竞争。精英是政治舞台上较大集团的代表,他们本身是流动的和不断变化的,而且相互竞争,所以精英不是权力的垄断者。、集团理论模型、集团理论模型 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
20、之间争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政治过程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发达的现代社会因利益多元化而分裂,集团之间的互动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政治就是集团之间为了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斗争。民众的力量只有通过利益集团的活动才能实现。政党被视为集团之间的联盟。早期的集团理论认为政府在政策过程中只是利益集团的传送带,记录和执行利益集团下达的命令,政府是一个供竞争着的集团见面和谈判的场所或舞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随着各集团的力量和影响的消长。(二)(二)组合主义政策过程
21、模型组合主义政策过程模型 作为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组合主义揭示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有别于多元主义的另一种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特征,即在这一体制中,国家具有自主性并主导着政策过程;分化的、多元的社会利益需求经由利益集团高层代表组织的整合,而转化成集中的、统一的利益要求;国家与由于它的承认而享有独占权的利益集团代表组织组合成一个决策系统;系统内各方合作互动,经由协商而化解国家与社会、劳方与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达成政策方案;并在方案经公共权力机关采纳为正式的政策以后,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组合主义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它是关于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瑞典和奥地利)的国家与
22、社会之间特有的政治安排和公共决策体制的描述性范畴,适用范围较小。第二,并非各个领域的基本政策都必须经由这样的政策过程。第三,只关注利益集团的经济行为,对其他各种类型的利益集团(如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集团)则不予置理,因此它对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是不周延的。第四,组合主义理论没有清楚地说明利益集团何以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三)(三)精英主义政策过程模型精英主义政策过程模型 在多元主义与利益集团理论模型中,政策过程是自下(利益集团)而上(国家)的;在组合主义理论模型中,政策过程是上(国家)下(利益集团)互动的;而在精英主义理论模型中,政策过程则是自上(精英)而下(民众)的。(四)(四)
23、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制度对政策过程的重要性、制度对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第一,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结构性影响,并且把这一结构性要素作为分析的中心。第二,制度因素是塑造决策者和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的行为的重要力量。第三,制度与政策结果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对制度的不同界定、对制度的不同界定 规范性解释方式把制度界定为“一个民族在政治或社会生活中所建立起的法律、规范、风俗、习惯、规则、约定,是一种相对而言普遍且长久的思考或行动方式”。组织性解释方式把制度界定为“一种社会设置、组织或协会,创立的目的在于促进某些目标,特别是为了公共或大多数人的利益”。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对
24、“制度”的界定主要采取规则式解释方式,认为制度“既包括组织,也包括用以构成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互动模式的规则”,而以后者为重点。、旧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旧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 旧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从国家机构 政治制度可以对公共决策做出什么解释?第一,模型对国家机构 政治制度与政策产出的关系给出了解释:国家机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公共政策是国家组织体制的产物。第二,模型解释了国家机构 政治制度对政策过程的影响。第三,关于国家的组织结构或体制与公共政策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些制度主义者认为前者能够对后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些制度主义者认为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很难确定,尚
25、需要谨慎考量。、公共选择理论政治过程模型、公共选择理论政治过程模型 公共选择理论政策过程模型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多数决的机制,将个人的理性选择转换成集体的选择?()以个人为分析单位,而个人被假定为自利的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动者。()认为政府起源于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社会契约。()政府作为公共决策者也是“经济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利的行动者,以服务和某种政策取向换取选民个人的选票和支持。()将人类社会区分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两者都是个人相互交易的市场,都同样存在供求双方的互动,在两个市场上活动的都是同一个人,即受利己心支配、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该模型把政治市场
26、划分为初始市场、政策供给市场、政策执行市场。()个人作为自利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动者,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造成“市场缺陷”。()公共选择作为一种集体行动所耗费的成本可以分为外在决策成本和决策时间成本。、博弈论政策过程模型、博弈论政策过程模型 多元决策可能表现为一种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有使用武力、运筹博弈、协商三种。“博弈”或称“对策”,指的是在冲突情境中利害关系不同的两方或更多的参与者按照一定的规则采取行动,根据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做出己方的理性选择。(五)(五)政治系统论政策过程模型政治系统论政策过程模型 政治系统论政策过程模型则超越了特定社会、政治结构所框定的具体制度,从更抽象的
27、层次即系统论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六)系统论视角的政策倡导联盟框架(六)系统论视角的政策倡导联盟框架政策网络是一种社会现实存在,而其结构形态即政策网络的模型化抽象,则可用作政策研究的方法。通过持续协商而形成的政策网络或政策联盟,是在政策过程中推动各方参与主体达成政策结果的重要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政策倡导联盟框架”(policy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简称PACF)具有自强的解释力。PAFC为解释政策过程中不同政策网络或政策联盟间的互动对政策稳定和变迁的影响,
28、提供了一个系统论的研究框架。第三节第三节“上下来去上下来去”基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一、中国经验要求构建有解释力的政策过一、中国经验要求构建有解释力的政策过程模型程模型 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在人们所做的这些严肃认真的或主观随想式的因果关系分析中,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是“政策决定论”,也就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正确的,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构成这个体系的公共政策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政策文本已经具有法的形态者;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针对公共问题做的决策,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29、、国务院、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未获得法的形态者。二、二、“上下来去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政策过程模型 宁骚教授从 世纪 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地构建起基于当代中国本土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并把它命名为“上下来去”模型。(一)(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上下来去”模型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按照这一理论,政策主体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共决策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切实做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二)(二)政策的社会
30、认识过程与政策的社会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与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操作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的认识经由社会实践而把握其因果关系的脉络,据此形成应对的行动方针;进而经由社会实践,将观念形态的政策思维转变成社会现实。这就是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而在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中,政策主体经由“从群众中来”而集中群众的认识和要求,形成政策;并经由“到群众中去”,将政策实施于群众之中。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为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提供观念上的指导,而政策的操作过程则把抽象的认识和理论转换成具体的政策并将政策转化为社会现实;同时,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反过来又影响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三)(三)“上下来去上下
31、来去”模型中的“上”,指的是主观、精神、认识、理论以及居于上位或核心地位的政策行为者;“下”,指的是客观、物质、实践、行动以及居于下位或外围地位的政策行为者。“上”与“下”是互动的,互动的路线和方向在政策的社会认识的过程中是客观 主观 客观(或物质 精神 物质)、实践 认识 实践、个别 一般 个别;在社会操作的过程中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具体操作性程序是群众 领导 群众、民主 集中 民主、点 面 点。这两个过程中的上下互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四)(四)四个子模型四个子模型 “上下来去”模型含四个子模型: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政策操作的群众 领导模型,政策操作
32、的民主 集中模型,政策操作的试验模型。、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 这也可称作政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基本命题是:政策的正确性取决于政策主体经由实践而对客观真理发现和把握的程度,客观真理是认识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一个特定的政策过程可分为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的认识,再使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受实践检验这样两个大的阶段。模型的核心命题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在认识论意义上)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策操作的群众、政策操作的群众 领导模型领导模型 这也可称作政策操作的群众路线模型。基本命题:政策过程是一个群众 领导 群众的过程。正确的政策来源于
33、群众的实践、群众的经验、群众的意见,来源于作为政策主体的领导“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政策形成的过程应是领导者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则是领导者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政策,使政策化为群众的认识,带领群众坚持下去,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修正、完善政策,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过程。、政策操作的民主、政策操作的民主 集中模型集中模型 这也可称作政策操作的民主集中制模型。基本命题:正确的政策的形成及其有效实施有赖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
34、实行。、政策操作的试验模型、政策操作的试验模型 这个模型的基本命题是:正确的政策的形成和执行是一个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过程。这个模型的核心命题是“一切经过试验”、“解剖麻雀,引出一般”、“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三、三、“上下来去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和适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和适用性用性 “上下来去”模型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这一模型遵循的哲学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其他政策过程模型遵循的哲学路线则是逻辑实证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第二,在“上下来去”模型中,政策运作的逻辑流程是“上”、“下”互动的双向流程;而其他模型如多元主义模型和精英主义模型,其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则是单向的
35、(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第三,在“上下来去”模型中,“一切经过试验”对于政策的正常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其他模型中,则未见有关于政策试验的设计。第四,“上下来去”模型明确地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设定为社会集体行为,即公共政策不仅是领导者集体决策的产物,而且是群众与领导、地方与中央、下级与上级、间接决策者与直接决策者、外围决策者与核心决策者互动的结果。第五,“上下来去”模型的根本诉求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所以乐于容纳具有同样诉求的其他政策过程模型。“上下来去上下来去”模型的适用性:模型的适用性:构建“上下来去”模型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为世人提供一个从公共决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中国为
36、什么能够崛起的理论框架。模型功能的设定,不是用作分析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工具,而是用作观察和解释当代中国重大公共决策的指南或路线图,其示范作用也仅限于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机构。“上下来去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政策过程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1.理性主义模型与政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的关系2.渐近主义模型与政策操作的实验模型3.精英主义模型与群众领导模型和民主集中模型的关系4.政策系统模型与“上去下来”整体模型的关系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一)(一)关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关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所谓科学决策或决策过程科学化,就是
37、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第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把握政策过程诸环节的起承转合,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第二,改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这主要涉及政策过程和程序、利益相关者的角色、权力的配置、决策规则、智库的作用等要素的安排和改进。第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发挥思想库的作用。第四,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决策科学化的巨大作用。(二)(二)关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关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政策过程的民
38、主化,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就形式而言,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第一,把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根本理念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全过程,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所用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宗旨。第二,让人民群众走进公共决策过程。第三,把协商民主引入公共决策过程。(三)(三)关于公共决策法治化或依法决策关于公共决策法治化或依法决策所谓公共决策法治化或依法决策,就是把公共决策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配置社会资源、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第一,实现决策体制法治化。第二,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第三,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