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文獻的形成第一節文獻的形成 既然“文獻”包括人類及其活動的各種記錄,則自有人類伊始就有了文獻。一、人類起源:文獻創造主體的出現由於“文獻”涉及“文”與“獻”兩個方面,而“獻”又包括了 非語言或文字形式的動作行爲。這樣,只要人類形成,就有了這類“獻”。1二、語言、文字的起源 至於形諸語言的文獻,當然始自 人類語言的產生。一般而言,語言起源與語言命名有著密切關係。關於語言命名和起源的傳說,如 聖經 舊約 創世紀 第二章第十九 二十節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亞當(),此後。2三、文獻的形成方式 我國最早的文獻,傳說中 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唐劉知幾 史通 卷四 題目:“上古 之書
2、,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 春秋、尚 書、檮杌、志乗。”左傳 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注:“皆古書名。”三墳,唐孔安國 尚書序:“伏犠、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3(一)刻畫 即以硬物在其他物體上刻寫畫出。現存新石器時代的巖 畫,後世以 石頭、銅鐵等工具所鐫的種種作品,包括碑銘之類,皆是也。刻畫是最早的文獻形成方式。(二)書寫 我國主要的書寫工具爲毛筆,即以各種毛類梳扎成錐形筆頭,再將之拴綁或粘連在竹木短棍的一端,用以書寫繪畫。4(三)鎔鑄 雖然“金文基本上保持著毛筆字的樣子”,但如甲骨文一樣,這也僅表明它先是用毛筆寫在銅器上。此後,即需要鎔鑄以定型。(四)雕
3、印 先在木頭或泥上書畫描述,再以硬質工具雕刻,最後用 紙帛 之類印 制。雕印 方式應該有多個源頭:人們日 常生活中諸如在食品 上印 上圖案之類的習 俗;政府機關 將印章蓋在陶器、封 泥、標 準 量 器 及 貨 幣 上;摹 印 石 碑 或 器 物 上 的 文 字、圖 畫 的 拓 印 出現 幾種因素綜合起來,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5圖.新疆民間印花木(張子開攝於喀什民俗博物館)6圖.唐代成都府成都縣卞家印賣咒本 7圖.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塔 8圖.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塔藏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 9人類所要表達傳播的信息,皆需要依附於一定的形態或載體。而文獻的形態或載體,又與社會發展水平、文字演變情
4、況等因素密切相關。一、人體形態 作爲“獻”的各類“賢”人,其傳遞信息的載體首先即 其肉 體、種種表情和動作。古人非常善於利用這類載體,以 眼、臉、手、腳等各個 部位表達特定的 情感或其他內 容。第二節第二節 文獻的形態文獻的形態 10二、口 頭形態 以人口 裏所發出 聲音來傳遞信息,是即口 頭形態,或可稱爲聲音載體。這些聲音,一部分爲語言,一部分乃語言之外的、其他含有一定信息的聲音。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文明狀態全憑口 頭形態保存和傳達。三、自 然實物狀態 自 然界的實物,最早爲人類所使用 的、除人軀體和聲音之外的 文獻載體,諸如 巖石、泥板、竹木、樹葉之類。11四、甲 骨形態 中土最早使用的經過
5、加 工過的書寫材料之一,爲甲 骨 。所謂“甲 骨”,指龜甲 和獸骨。商周時代,用龜甲、獸骨占卜:先用墨在甲骨上做記號,然後灼烤甲骨,根據上面灼出 的裂紋占卜;再將占卜 内 容即卜 辭,用當時的書體,契刻在甲骨的卜兆旁邊。12圖.齊家村西周卜骨 13五、金石形態 金石,本指金屬和石頭。大戴禮記 勸學:“故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馬,百姓藏布帛。”因古時常在碑碣和鐘鼎 之類的上面鐫刻文字以 頌功紀事,故又以“金石”特指這類物體。墨子 兼愛下:“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14圖 陽信家鐘銘文 15圖.毛公鼎及銘文 16圖.東周 秦國石鼓 17圖.漢瓦當“長樂未
6、央”18六、竹木形態 我們這里所說竹木形態,即以加工過的竹木作爲文獻載體。上寫有文字的竹木形態,我國學術界一般稱爲“簡牘”,即“竹簡”和“木牘”之合稱也。簡、牘之中,又以竹簡出現得更早,其原因首先是,“簡”字從竹,其他與書籍有關的“策”“篇”和“簿”之類皆從竹,而“簡”字在先秦文獻中屢見,如 詩 小雅 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墨子 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從十簡之篇以尚,皆無之。”19圖.甲 骨文“冊”“典”20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簡 21()最短之牘,五寸長。製爲“符”,一般兩枚一組,牘面寫字,側面有刻齒;兩枚拼合,即可爲信。()一尺長,多用於書信,故以“尺牘”
7、代指民間 信函,後漢書 北海靖王興傳:“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一尺半者,書寫公文報告。()二尺者,下達命令用。其中有一種多 面體牘,上書上級用 於征召、曉喻或聲討的下行文書,稱爲“檄”。22圖 居延漢牘 23七、縑帛 形態 墨子 天志中:“又書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雖然古時“竹帛”並稱,竹簡卻先於絹帛,而絹帛 又早於木牘。帛乃古代絲織物的統稱。急就篇:“綈、絡、縑、練、素、帛、蟬。”顏師古注:“帛,總言諸繒也。”說文解字 帛 部:“帛,繒也。”段玉裁注:“糸部 曰:繒,帛 也。24圖.長沙馬王堆帛書 25八、紙張形態 如前舉 太平御覽 卷六百 五引 晉
8、王隱 晉書 所言,“紙”本指縑帛,至晉方另 造“帋”字以稱縑帛,“紙”方專指植物紙。同處引 王隱書尚曰:“古之素帛,依舊長短,隨事截絹,枚數重沓,即名 幡紙。從系,此形聲也。後和帝元興中,中 常侍蔡倫以 故布擣剉作紙。故字從巾,是其聲。雖同系巾,爲殊不得言古紙爲今紙。”26圖 西漢“灞橋紙”27圖.唐代原裝鑲嵌蓮花軸頭(浙敦 )28圖.敦煌唐血書 妙法蓮花經 (浙敦 )29文獻流傳方式,與形成方式有一定聯係,如書寫或謄抄、鐫刻和印刷既產生了 種種文字型文獻,又促進了 文獻的流傳。有學者將流傳方式總結爲銘刻、抄寫、傳拓或各種印刷的方式加以復制,以及藉以保存於或輯錄早期資料的引 證之中。其中,銘刻
9、、抄寫、傳拓或復製,亦皆屬於生產方式;至於在引 證中保存,多指類書或注疏著作,我們在後面的類書部分還將探討。第三節第三節 文獻的流傳文獻的流傳 30()最澄(,),延曆二十三年(唐貞 元二十年,)七月 入唐,翌年六月 回國。()空海(,),與最澄同時入唐,大同元年()八月 返日。()常曉(?),承和 五年(唐文宗開 成三年,)六月 入唐,翌年八月 返日。()圓行(),承和五年六月 與常曉一同入唐,翌年十二月回國。31()圓仁(,),承和 五年與常曉一起入唐,宣宗大中 元年(日 本承和十四年,)九月 回日 本。()慧運(),承和 五年入唐,承和 十四 年(唐宣宗大中 元年,)回 日。()圓珍,(
10、),仁壽三年(唐大中 七年,)八月 乘船入唐,天安二年(唐大中十二年,)五月 回日。32()宗睿(),日 本貞觀四 年(唐懿宗咸通三年,)七月 入唐,貞 觀七年(唐咸通六年,)十一月 回日。撰 新書寫請來法門等目録,著録佛教文獻一百三十四部、一百四十三卷;撰 禪林寺宗睿僧正目 録,著録經軌二十七種。33圖.鑒真畫像及行跡圖 34【本章參考文獻】錢存訓:書於竹帛 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書店出版社,年 月 第 版。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中國紙和印 刷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年 月 第 版。李零:簡帛 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三聯書店,年 月 北京第 版。35嚴紹璗:漢籍在日 本的流布研究
11、,江蘇古籍出 版社,年 月 第 版,年 月 第 次印刷。日 內藤湖南、長澤規矩也等:日 本學人中國訪書記,中 華書局,年 月 第 版。王勇、大庭修主編:中日 文化交流史大系 典籍卷,浙江人民出版社,年。36 原典閱讀 一、宋髙承 事物紀原 卷四 經籍藝文部十七 (節錄)文字 淮南子 曰:蒼頡之初作書,以 辨治 百 官,領理萬事。愚 者得以 不 忘,智 者得以志逺。又曰: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又曰:見鳥跡而知著書。吕 氏春秋 曰:蒼頡作書。注云:蒼頡生而知書,寫倣鳥跡,以造文字。37二、西 漢 司 馬 遷 史 記 卷 一 百 二 十 八 龜 策 列 傳 (節錄)太史公曰:自 古聖王將建國受命、
12、興動事業,何嘗不寳卜 筮以 助善。唐虞以 上,不可記已。自 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 之兆從,而夏啓世;飛燕之卜 順,故殷興;百榖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諸疑,參以卜 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38三、宋李昉等 太平御覽 卷六百一 文部十七 著書上 張華 博物志 曰:聖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史記 太史公自 序曰:夫 詩、書 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 拘於羑里,演 周易;孔子厄陳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 離騷;左丘明失明,厥有 國語;孫子臏脚,而論兵法:此人皆意有所鬱結,其不得通道也。39四、宋李昉等 太平御覽 卷六百二 文部十八 著書下 吕 氏春秋 曰:吕 不韋爲秦相國,集諸儒,使著其所聞,爲十二記、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名 爲 吕 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 懸千金於其上,有能増損一字者,與之金。時人無能増損。說者以爲非不能也,蓋憚相國,畏其勢耳。然其書以道德爲準的,以無爲爲紀綱,以忠義爲品式,以公方爲撿格,與孟軻、孫卿相表裏也。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