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卖家):flying 文档编号:51970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2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 )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 A 项正确;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 与强化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无关,故 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主要

2、分布在地方封国中,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无关,故C 项错误;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君相集权的冲突,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 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

3、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 A 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 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 C 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 项正确。 答案: D 3 “ 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 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4、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 解析: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 A 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 B 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 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 (中书舍人 ),任典签 (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 )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 A门阀氏族政

5、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解析: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 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 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 “ 同三品 ” 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

6、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 “ 平章军国重事 ” 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 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 C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

7、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 (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 )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 ) A凸显察举 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说明唐 朝 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 “ 不是二百九十三姓 (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 )的人,不得参与乡贡 ” 可以得出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 C 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 录取 的比例,故 D 项错误。 答案

8、: C 7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 构“ 路 ” ,以此达到 “ 振领而群毛理 ” 之意。这一做法 ( )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 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 解析: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 “ 路 ” ,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 A项错误; “ 路 ” 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 B 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 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 项错误。

9、答案: C 8某同学在研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 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解析:依据材料 “ 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 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 ” 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 A 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 B 项 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

10、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 C 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 (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 )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 A分散行使 B法制化 C独立运作 D世袭化 解析:材料说的是 “ 监察与行政 (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 )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 官僚的分离 ” ,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 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 B

11、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 “ 监察与行政 (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 )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 ,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0 “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 )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 “ 事难画一,缓急不辨 ” 局面,究其原因就是

12、“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 ” 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 “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 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 B 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 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 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三权分

13、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A 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 B 项错误;材料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答案: D 12有学者对 “ 忠 ” 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 忠 ” 所占的比例为 7.97%,宋代为 15.89%,清代为 22.71%。这反映出 (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 “ 三纲五常 ” ,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 中强调的是 “ 忠 ” ,强调的是对君主的 “ 忠 ” ,故 A、 C 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flying)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