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分野(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和三种看法。第一,宽泛定义,以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的提法为代表。该书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是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第二,非宽泛定义,即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好处: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教育中包括师生的双向活
2、动,不仅有学生的学,也有教师的教。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第二,我们这里提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便于明确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一般心理学规律,而学科心理学研究各种学科学与教的特殊规律。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广义的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以及其他各行各业在职培训中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如下任务:第一,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2)
3、关于教方面的研究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如下任务1)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有组织的信息;3)引导学生对呈现的信息作出适当反应;4)对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和纠正;5)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诊断和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救教学;6)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便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交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学观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分野1、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4、分野: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而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学习时的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的规律,也研究教的规律;而学习心理学只研究学的规律。2、学校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分野:1)目的不同:学校心理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心理学服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心理规律。2)服务对象不同:学校心理学为学校服务;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服务。3、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分野:1)研究对象不同: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的
5、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2)服务对象不同:前者为社会服务,后者为教育服务。4、教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习得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正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加涅(R.M.Gagn)于1969年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个术语。1978年格拉泽(R.Glaser)主编的教学心理学进展丛书出版,宣告这门新的分支学科诞生。分野:1)范围不同: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比教学心理学广,如教育心理学涉及儿童的家庭教养。2)两者涉及的研究领域大部分是相同的,因为两者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展开的。目前教
6、学心理学已经与教育心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很难完全分开。三、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一)关于学习的定义1、广义的学习: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A.人类从事的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叫做工作;一类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叫做学习。B.人类对学习的研究始于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研究。2、狭义的学习:定义1: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定义)3、新的定义:“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认知心理学家加涅(1985)4、学习定义中的三个要点:第一,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我们才能作出
7、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也就是说,仅有练习不一定产生学习。第二,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第三,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43(二)学习定义中的两难困境(二)学习定义中的两难困境1、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A.“学习”是经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B.优点:这个定义容易观察和测量,我们很容易判断某些情况下是否发生了学习。C.缺点: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有些学习是没有外在变化的。2、认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A.“学习”是经过练习产生的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B.优点:定义比较严格、全面,反映了学习的本质。C.缺点:不够直观,我们
8、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只能根据外在的行为变化来推测内部的变化。3、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定义: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发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变化。这是从内部进行定义的。(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1、学习的生物意义、学习的生物意义:有机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A.先天决定的反应倾向;(动物主要采用这种方式)B.适应环境的方式,即学习。(人类主要采用这种方式,特点是迅速且广泛。)2、学习的社会意义:、学习的社会意义:A.社会的快速发展逼迫人必须学习。B.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发展和领先,必须学习。C.对学习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
9、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的成效。D.对学习的研究还可以用于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四、学习的分类四、学习的分类(一)研究学习分类的目的意义(一)研究学习分类的目的意义任务分析教学论认为:A.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B.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二)几种重要的学习分类(二)几种重要的学习分类1 1、我国流行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如知道什
10、么是三角形)技能学习:技能学习: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如会画三角形,能把三角形从一堆图形中挑出来)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其学习既包括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规范执行及情感体验的问题。(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班级纪律等)2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 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符号记忆,包括人名、地名、外语单词、数学符号等的记忆,如知道上海又名“沪”,苹果在英文中叫“apple”等;事实的知识,如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将在2008年
11、举办第29届奥运会”等;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影响稻谷生长的原因知识。(2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其中又分五个小类:1)辨别。区分事物差异的能力,如区分两张不同的面孔,区分两个不同字母如b与d的音和形。2)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如从大量餐具中识别“碗”和“杯子”,从大量动物中识别“马”。具体概念一般不能下定义,其本质特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并归纳出来的。3)定义性概念。指运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如圆周率(其符号为),这类概念不能直接通过观察习得,必须通过下定义即=c/d即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而且不论圆的大小,这个比值是固定不变的。
12、学生如果按该定义办事,则他习得了定义性概念。4)规则。当原理或定律指导人的行为,按原理或定律办事时,原理或定律变成了规则。如圆的面积(s)等于圆的半径(r)的平方乘以,即s=r2当学生运用这个定律(公式)做事时,则该定律变成了指导人行为的规则。5)高级规则。由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的新规则。(3 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4 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5 5)态度)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上述五种学习结果中,前四种属于能力
13、范畴。第五种即态度,属于情感领域 653 3、奥苏伯尔的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一学习分类是针对认知领域的。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解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解的学习)根据主动还是被动,分为:(1)发现学习(意义由自己发现)(2)接受学习(意义由老师或他人告知)根据由易到难的顺序,分为:(1)符号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如上海、张三)(2)概念学习(概念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如“三角形”这个概念是所有三角形的本质特征)(3)
14、命题学习(即句子。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张三画三角形)(4)概念和命题的运用(即把概念和命题在简单情景下的应用,如利用公式c=2r求周长)(5)解决问题与创造(即把概念和命题在新的、复杂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如遇到新情况或特别复杂的情况时,就需要创造性的利用原有知识)(4 4)乔纳森等的分类系统)乔纳森等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的特点是:反映了经典分类系统中欠缺的行为,包括推理、类比、评估学习困难和分析问题;反映了传统的认知行为分类系统中未强调的认知结构,包括结构性知识、自我知识和心理模型等学习结果;包括传统学习结果,如态度、程序、规则、概念和解决问题。1)结构性知识(概念、简单命题)2)心理模型(相
15、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3)情境性问题解决(解决答案不确定或无答案的情境性(结构不良的)问题)4)延伸技能(运用已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5)自我知识(认识自己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及优缺点)6)执行控制策略(指导自己进行自学且行之有效的策略或办法)7)动机形成(激发学习愿望,持续努力,一直坚持)(三)对以上分类的评析与本书采取的分类观(三)对以上分类的评析与本书采取的分类观从以上几种学习分类可见,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是大多数学习分类系统遵循的分类框架。本书在学习分类上采用认知、情感(或态度)与动作技能三分的大框架,在认知学习领域则采用“知识”(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程
16、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特殊性的程序性知识)三分的形式。为了阐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本书对知识和技能作了重新定义。知识可在广义和狭义上使用,广义的知识包括技能,狭义的知识只涉及其储存和提取。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包括默会知识)支配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或身体肌肉协调活动,所以可以把技能看成是知识的运用。五、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五、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相同点:相同点:哲学来源都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都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学习起决定作用。不同点:不同点:A.前者研究人的意识和思想;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拒绝研究人的意识和思想。B.前者以人作为被试;后者为了避免意识,多用动物作为被试。(一)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
17、(一)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威廉冯特(1832 1920)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建人。1862年率先提出实验心理学的名称。1879年,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法示例艾宾浩斯赫尔曼(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用严格的系统的测量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记忆。1 1、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艾宾浩斯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哲学家们提出的联想规律的第一人。他精心地控制联想形成的条件、持续的时间以及联想得以再现的方式。(1)音节长度与记忆)音节长度与记忆音节长度分别为7、12、16、24和36。正确无误背诵一遍7个音:诵读一次;36个音节:读55次。教学启示
18、:识记新知识遵守 7+2的规律(2)材料的意义性与记忆)材料的意义性与记忆背诵无意义音节比背诵有意义材料难得多。教学启示:提倡有(3)保持间隔与遗忘)保持间隔与遗忘艾宾浩斯最著名的研究成果:遗忘规律。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先快后慢。教学启示:在遗忘时间之前及时复习。意义学习 872 2、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在艾宾浩斯之后,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联想学习和记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基本上可以把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概括为如下三种基本范型:(1)系列学习,又称序列学习。方法:呈现无意义材料,要求被试将学习材料根据原来的顺序依次回忆出来。发现: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
19、抑制:系列较长的材料两端相对易学且保持较好,中间部分相对难学且保持较差。教学启示:减少中间部分。(2)配对联想学习。在学习实验中,学习材料成对呈现;在回忆时,提供每对项目中的一项,被试要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项。外语单词学习符合这一范型,例如呈现“book书”,“dog狗”等配对词。学习时要对每一对词建立联想,测验时给出“书”,要回答“book”,或给出“book”,要回答“书”。心理学中一般把配对项目的第一项称为刺激项,与之配对的另一项称为反应项。如,给出“book”(刺激项),要学生回答“书”(反应项)。配对联想材料可以人为编制。通过改变配对材料的刺激项与反应项的相似程度,可以研究先后学习两
20、套不同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干扰。(3)自由回忆学习。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许多独立的项目,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如,给出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要求被试记住。被试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能回忆出某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名称,就算某个项目学习成功。自由回忆的项目也可以人为编造,如选择一系列有关或无关的图片或词等,让被试记忆。通过自由回忆学习与记忆的研究发现,被试往往采用主观组织的策略来帮助学习和记忆。(二)条件反应和动物学习研究(二)条件反应和动物学习研究1 1、条件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可分为两大范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
21、做了详细研究;二是操作条件反应,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应,由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发现并做了详尽研究。(1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一种学习现象,最早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完整的条件反射实验过程分三个阶段。1)条件作用前。音叉声对于狗来说是中性刺激,不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分泌唾液),而食物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里的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CS),因为其在狗身上的功能是狗本身具有的。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2)条件作用中。音叉声与食物配对呈现,每当音叉声响起,同时或稍后呈
22、现食物。这时狗在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共同作用下分泌唾液。3)条件作用后。为了检验狗的学习是否出现,撤除食物,单独呈现音叉声,看狗是否分泌唾液。如单独出现音叉声,狗分泌唾液,这表明狗的学习已经出现。这时音叉声由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CS)。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在条件反射实验中,狗习得了什么呢?巴甫洛夫从生物学的角度采取联想主义观点加以解释,认为狗习得了条件反应。正如鲍尔和希尔加德所说:“巴甫洛夫所称的条件作用便是心理学家称作联想的现象。”巴甫洛夫在用狗做实验时,故意不给狗进食,使之保持饥饿状态。这种饥饿刺激使狗保持对实验环境的警觉。在条件刺激出现时或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这种无条
23、件刺激的呈现起增强学习的作用,被巴甫洛夫称为强化。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出现,动物的反应在强化物出现之后。教学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恰当使用奖惩制度。(2 2)操作条件反应)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把动物和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前者如风吹导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这类行为(或反应)是对特定刺激的应答,具有不随意性。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主要是研究这类行为。后者如婴儿喃喃自语,鸽子不停地啄地板。这类行为不是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是机体自发产生的,但它们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并受意识控制,因此是操作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应(operant conditioned response)实验研
24、究的是这类行为。实验方法:白鼠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只有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时,才有食物。结论:多次之后,不给食物,也会压杆。白鼠习得了什么呢?斯金纳避免用联结与联想等术语来解释学习。他认为通过训练,白鼠的行为处于强化物(食丸)的控制之下。教学启示:对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要加以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动物先发出适当反应(在操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动物先发出适当反应(如压杆),然后强化物出现,强化物出现在动物的适如压杆),然后强化物出现,强化物出现在动物的适当行为之后。当行为之后。2 2、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动物学习实验研究(桑代克尝试错误试验)实验方法:饿猫被关进迷箱,拉动开关,即可
25、出箱吃到箱外的食物。结论:猫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学会了如何开箱。反对“顿悟”说。教学启示:启发式教学。激发动机,鼓励学生通过尝试得到答案 109六、六、90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中国学者陈琦和张建伟(1998)引述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1990年组织的“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上学者们的发言,归纳出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控制论系统。沃尔福克把建构主义观点分为三个阵营:1 1个体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者关心
26、个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或情绪成分。他们对个人的知识、信念、自我概念感兴趣,所以有时也称他们为心理建构主义者。他们共同强调人的内部心理世界。据此标准,信息加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心理建构主义都属于这一阵营。2 2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学生体会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所产生的成果。3 3社会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者不关心个体的学习。他们关心的是学科(如自然学科、经济学或历史)中的公共知识是怎样建构的。除了这些学术性知识之外,他们也关心常识性观念、日常信念和对世界的共同理解是怎样向社会
27、文化群体中的新成员传递的。(二)不同建构主义观的主要分歧(二)不同建构主义观的主要分歧上述不同建构主义观关于学习与知识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知识是怎样建构的?(1)外部世界的现实和真相将指引知识的建构。信息加工理论家持这样的观点。知识作为一种存在,在一种情形中被建构出来,可以运用于其他情境中。(2)如皮亚杰的组织、同化和顺应等内部过程指引知识的建构。据这种观点,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知识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随着认知活动生长和发展的一种抽象。知识不是真的或伪的,它只不过是随着发展变得更为内部一致和更有组织。(3)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指引知识的建构。据这种
28、观点,知识是通过内部(认知)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维果茨基和班杜拉持这种观点。表3-1 关于知识如何建构的不同主张类类别别关于学习与知识的主张关于学习与知识的主张典型的理论典型的理论外部指引知识通过建构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而习得。直接教学、反馈和解释影响学习。知识反映外部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正确的。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知识是通过转换、组织和重新组织先前的知识而建构的。虽然经验影响思维和思维影响知识,但知识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探究和发现比教更重要皮亚杰理论内外指引知识是基于社会相互作用和经验而建构的。知识反映反部世界,但受文化、语言、信念、与他人相互作用,而且要通过后者的过
29、滤。指导发现、教授、榜样以及个人的原有知识、信念和思维影响学习。维果茨基和班杜拉理论2 2、世界是可知的吗?、世界是可知的吗?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内的建构主义者并不谈论精确的概念,只谈符合逻辑的或良好的理解。他们相信,人们之所以了解世界,是由于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理性过程,有些建构优于其他建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个体之外存在着客观现实,而且个人能把握它,尽管知识的建构是个人的事,而且可能包含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错误概念。3 3、知识是依赖于情境的或是一般的?、知识是依赖于情境的或是一般的?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学习原本就是社会性的,并体现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在此时此地是
30、正确的东西,在彼时彼地可能成为谬误。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观不认为知识是个人的认知结构,而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社会团体的创造。社会团体的习俗(practices of community,即相互作用和办事的方式以及该团体创造的工具)构成了该团体的知识。由于知识离不开学习得以发生的具体环境,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难以迁移和应用于课堂之外的环境。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布鲁纳等)强调,在一定情境下习得的知识并不局限于在该情境中应用,在一定的练习条件下,它们可以实现普遍迁移。在学校课堂内学习的东西可以运用于学校之外的现实生活。知识是内部还是知识是内部还是外部指引建构外部
31、指引建构世界世界是否是否可知可知知识可知识可否迁移否迁移典型的理论典型的理论外部指引可知可以迁移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非精确可知可以迁移皮亚杰理论内外指引非精确可知不可迁移维果茨基和班杜拉理论 不可知 极端建构主义(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1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应只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化的问题。相反,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其中包含“含糊的”和结构不良的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等。建构主义者的这些方面与情境性学习观相同,都强调学用一致的学习情境。2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社会协商
32、和相互作用许多建构主义者赞同维果茨基的观点,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所以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与合作,共同建构意义。3 3、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只能获得一种模型、一种类比或一种理解方式,那么当他们把这种单一的表征方式运用于不同的情境时,他们常常是简单化的。为此,需要运用不同的例子、比喻、类比来解释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多种表征形式。4 4、理解知识建构过程、理解知识建构过程这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反省认知观相一致,都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
33、过程的意识和调控。按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反省认知过程,而且要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在建构知识中的作用。因此,学生将能够做到:在尊重他人的主张的同时,以自我批判的方式选择、发展和维护自己的主张。5 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1211(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使用、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和教师的教育等都已经或将要产生重要影响。就教学设计而言,乔纳森(1992)认为,如果教学设
34、计人员吸收一些建构主义建议,教学设计可能产生如下转变: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强加的;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4学习的评估应更少标准参照。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强调学生发现的探究式模式受到重视。在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创建了许多体现学生中心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新模式,如支架式教学、师徒式教学和互惠式教学。其中由布朗(Ann Brown)创建的互惠式教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建构主义学习观必然对课程设计带来重大影响。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体验,课程中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学生要多
35、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建构主义课堂实践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新困难。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学辅导人员熟悉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运用的含义,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学校心理学研究,如开发与建构主义思想相关的干预和咨询方法,研究困难学生的需要以及建构主义框架中的评估等。凡是适合学生的学习理论同样适合教师的培训。七、知识的定义与类型七、知识的定义与类型(一)知识的定义(一)知识的定义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和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知识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
36、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二)广义知识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目的可以将广义知识划分为多种类型。1 1、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填空、简答、论述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句子重新排序、改错2 2、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显性知识: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陈述性知识默会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程序性知识3 3、奥苏伯尔的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奥苏
37、伯尔的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机械知识: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知其形不知其意有意义知识:通过有意义学习获得的知识是,主要是概念和命题;知其形且知其意(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书、读”是什么意思?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书book,读read第二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会逐渐遗忘。书?Book?书包、读书、书籍第三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这是书。小王在买书。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般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3=?“把”“被”句第
38、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加法规则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4+5 2+7 6+3第三个阶段是最高阶段,规则已经内化,技能已经自动化。直接说出答案综上所说,根据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这两个维度,可以用图4-1描绘广义知识学习的阶段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提出的广义知识学习与分类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学生认知领域绝大多数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I.新知识习得阶段 通过变式练习,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II.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III.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知识进入命题网络通过复述和精加工等,命题网络重建与改组陈述性知识被
39、提取,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应用习得的概念规则对外办事应用习得的概念规则对内调控图4-1 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八、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八、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和条件(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据奥苏伯尔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分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1 1、机械学习的结果、机械学习的结果形成联结、简单储存2 2、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学习者头脑中获得表象、命题、命题网络和多种形式的图式;认知重构 1413(二)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二)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不是机械地记住孤立的知识项
40、目,而是有效地形成组织良好的认知图式。宽泛地说,认知图式也可以称为认知结构。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theor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较好地解释了学生通过命题知识的学习而形成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下面先解释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然后着重介绍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即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用同化论思想解释各种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1 1、符号表征学习、符号表征学习符号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又译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
41、学习单词代表什么。符号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2 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概念学习学学习: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概念名称(或概念词)学习:符号表征学习3 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第三种类型是命题学习(propositiona
42、l learning)。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特殊对象的名称,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另一类命题是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奥苏伯尔用同化的思想系统地解释命题知识的学习。由于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而概念的定义本身也是一种形式的命题,所以此处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也包含了
43、概念的同化过程。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故称这种观念为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或下位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总括关系或上位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并列结合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1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subordinate learning)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
44、知识之间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又称类属学习。两种不同的类属过程。第一,派生类属过程(derivative subsumption)。当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的概念的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加以解释时,便产生了派生类属学习。这种类属作用的结果,不仅使新的命题获得意义,而且使原有的概念或命题得到充实或证实。第二,相关类属过程(correlative subsumption)。新的材料类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命题或概念获得意义,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相关
45、类属学习通过类属过程,原有的概念或命题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这是区分上述两种类属过程的关键。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旧知识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只是得到证实或说明,本质未变。但在相关类属学习中,每次新知识类属于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便扩张、深化、精确化或修改。2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superordinate learning)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或称总括学习。在对被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组
46、织或综合成整体时,都需要进行总括学习。总括学习在概念学习中比在命题学习中更为普遍。3 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combinatorial learning)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学生在数、理、化以及社会科学中学习概括的许多例子,都是并列结合学习。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4 4、同化论、同化论上面提到的类属过程、
47、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都是内部的认知过程。我们强调,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意义学习才能实现。这种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与此同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变,又有量变。总之,在人类的认识运动中,奥苏伯尔提出的几种同化模式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这几种同
48、化模式较具体地描述了人的认识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认识的 1615九、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九、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一)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一)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1 1、复述(、复述(rehearsalrehearsal)策略)策略复述(rehearsal)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要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宜采用复述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2 2、精加工(、精加工(elaborationelaboration)策略)策略精加工(elaboration)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
49、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例如,一个中学生在记忆陈胜、吴广在公元前209年领导农民起义与“209”建立了联系。3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在中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在外语词汇教学中,也利用类似的归类识字教学法。这些都是组织策略用于简单学习任务的例子。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二)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二)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在复杂知识学习中
50、,学习的实质是习得言语材料的意义,意义如果以命题网络或认知图式的形式储存,则能持久保持且易于提取和应用。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同样利用上述复述、精加工和组织三种策略,但应用的目的和条件不同。1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标记策略表示重点字句;波浪线表示优美词句;圈住表示专门术语;?表示有待商榷;1、2、3表示主要包括三点。2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 做笔记:记下要点;留白处简要记录:不懂的词语或语法、自己感到怀疑的内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己的心得或收获、自己的下一步学习计划。3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给一篇文章每段加上一个小标题;打乱多个句子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十、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十、知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