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二上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分析“长度单位”这一单元安排了以下内容:这些内容分4个层次:一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二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例例);三是认识线段(例6、例7);四是解决问题(例8)。二、教材解读1.教材的变化2022版教材不仅仅是改变了插图,对于原来的教材不足之处也有补充,比如增加1庹、改变了1cm 的比划方式。也有一部分插图删去,排除非数学本质的干扰,更加的聚焦数学知识。同时,对学生能力要求也有变化,增加想象和联想的活动,突出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2.教材分析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
2、产生的实际需求,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例: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引领学生结合尺子认识厘米和米,并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
3、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例、例:认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 抽象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需要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让学生从 “直 的”“可测量”的角度来感知、认识线段。例: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选择不同长度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为利用已有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积累经验。三、教学建议1.在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文化。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很久以前,人们认识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而为了方便,人们往往选用与身体有关的部分作单位测量长度;随着
4、交往、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又认识到长度单位必须统一,从而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个过程漫长、 曲折。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一庹”“一拃”“一步”等来测量长度,认识到用人身体的一部分做单位,测量的结果很可能不一致,体会到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件事儿不仅很有趣,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际测量,初步体会测量的基本思想。2.在活动中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1)用测量工具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厘米尺”和“米尺”是最好工具,尤其是厘米尺。学生可以用厘米尺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厘米、几厘米的
5、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认识“米”时借助米尺也如此。(2)通过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起来的厘米和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注意: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应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为标准,忌用课件中放大的长度单位。(3)将测量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将测量延伸到课外,如和父母一起测量餐餐桌的长和宽,测量父母的身高,用卷尺测量客厅的长和宽等等,在做中学,在学中用。3.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1厘米和1米的实际 “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这对学生准确的建立“厘米”和“米”有很帮助。如估计教室的门和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估计旗杆的高度、估计练习本的长和宽、铅笔的长度等。这里要教给学生一些估测的方法,如,借助食指(厘米)的表象来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借助学生伸开两臂比画米的长度、用米尺比一比自己的身高等,学生在脑海中就有形成一个标准,用这个标准进行估测,让学生积累了足够的估测经,发展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