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20714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X 页数:77 大小:6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文化精神本讲提纲 本讲提纲: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张光直:中国-玛雅 连续性文明 源头 上古文化 宗教 信仰 社会 伦理 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宗法制 (宗庙祭祀,立嫡立长,封邦建国,同姓不婚)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 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礼乐文明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惟命不于常”“明德”、“敬德”;文王能够“明德慎罚”召诰中,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

2、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殷灭亡的教训是“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因而“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夏、殷违背了天道,因而丧失了天命。周公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徐复观先生认为: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 这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道德性格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钱穆先生认为: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政治)教(教育)之本。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

3、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易经把天道与人事,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人事活动,自然变化的律则与社会人事的条理联系起来,强调了两者的同一性及相互感应,强调从大的空间与长的时间考虑问题,以及自然与社会人事的相互平衡与和谐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周易的管理智慧,即把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元、亨、利、贞”的流衍创化的客观历程和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结合起来 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开拓创新,穷通变易,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涵盖了顺应自然之意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4、易经肯定事物的永恒变化发展及事物内在不同力量、动能、势用的相对相关,相互转化,相反相成 易经启发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原理,变化法则,又启发人们适应发展变易的世界,以良好的心态与修养境界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与人身的变化,趋利避害,并能动地发挥人的作用,使人与天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周易总结了自然、人事正反诸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凶吉、祸福、穷达、存亡、生死、利害诸关系的把握,提供了最佳趋避的模型和最佳应变的方法 在阴与阳、否与泰、剥与复、损与益、革与鼎、既济与未济之间,寻找因条件变化而不断求变的契机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万物一

5、体”“三材之道”的整体系统观念 易经与易传把宇宙看作是整体园融、广大和谐、旁通统贯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纯粹精神、不变的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或世界不能自己创造自己 如如不动的静止自立的创造者与被它创造的生动活泼的世界,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此岸与彼岸,致思界与存在界,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身体与心灵,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等等,统统被打做两橛,其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哲学家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他们认

6、为,世界不是宰制性的建构,世界是多样的生存,各种主体的参与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驾在世界之上之外的造物主或上帝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 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的信仰与信念,那就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中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

7、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富而后教,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 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宗教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科学相对立 春联:“古往今来,神人共岁”“天长地久,物我同春”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和而不同”“协合万邦”“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文化理想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消化、吸收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这一文化比较平易合理,平和而有理性,不走向偏激与迷狂的中和之道 中庸之道(动态平衡统一)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华历史、民族、文化 五千年民族融合、文化融合 中华各民族

8、文化长期融合形成的一以贯之的灵性、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维系协调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源动力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重新发现中国,需要我们探讨古代天、地、数、医、农学奥秘 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其实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等,其精湛高超的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算盘、茶叶等,诸多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起着改变世界的作用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在社会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社会大而政府小,有很多

9、自治组织,社与会,乡约 在制度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赋税等经济制度,征辟诠选制度(荐举、考试),文官制度,教育制度,开放教育,平民子弟通过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甚至最高政治,荒政、赈灾的制度,优待老人与弱势群体的制度,君相制与监察制等等,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实质公正的内涵与制度设计的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吾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工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

10、文明的伟大贡献 以上制度文明与观念文明中的精华,曾获得西方启蒙时代大家们的青睐与借鉴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文化之基本精神 胡秋原先生总结了七条:第一是自由平等的精神,无宗教战争之残杀,重平等,有世界最古之自由主义、民本主义,强调民贵君轻 第二是尊重劳动的精神,尊勤俭,戒佚逸,鄙视不劳而获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第三是正义自尊与坚毅精神,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民胞吾与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自强不息,弘毅任重而道远,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第四

11、是现世与实务精神,悲天悯人,经国济世,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 第五是博爱与和平的精神,反对以力服人,孔子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倡仁爱,泛爱众,墨子讲兼爱非攻,孙中山讲“中国人有一极好道德,就是爱和平。中国人几千年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论到个人,便重谦让;论到政治,便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乏 第六是不主张屈辱的和平,以自卫国家为大义,从不侵略他人,但对侵略者一定要予以严惩,民族之忠义英雄的奋斗,史不绝书,民族精神,赖以不坠 第七是中国文化独立创造的精神,中国古文明拔地倚天,戞戞独造 其中,汉语言文字自成系统,简单合理,是世界上最有优势的语言文字 绵

12、绵流长之泽,泱泱大国之风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文化交流、文化自觉、文明对话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希拉克:东西方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尊重创造和谐的多极化的世界。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一)儒家的德性的智慧 人文关怀/价值信念/礼乐教化/修身实践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己成物,成己成人 内圣外王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以论语作为培训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的教材 日本松下公司解释:“明明德”就是“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就是“至诚无欺,保持

13、良好的人际关系”“止于至善”就是“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松下的精神是“和谐、自省、纪律、忠诚、献身”的儒家之道,肯定“和亲合作,全员至诚,一致团结,服务社会”以及顺应自然的道家之道 松下政经塾日本政治家的摇篮 1979年创办,三十一年培养242人,活跃在日本政界的有104名优秀的政治家(新首相野田等)其成功足以使1936年创办的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汗颜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塾训之一:自修自得,探究事物的本质 推崇论语孟子周易等中国古典智慧,在悟道的过程中,古典与实践都是最好的教科书 特色:基于古典传统求智悟道 立足现场实践增长才干 通过中国古典、茶道、书道、武士道、禅

14、道之学习以及经营理念、政治理念的探究,确立人生远大的志向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忠”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吾与点也”之叹(详见先进,曾点之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6、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孔子的管理智慧 主张德政,强调导德齐礼,启发耻德 提倡中正平和的治政理念及其制度化与执行 强调名实、权责相符,以及管理的层次性与秩序性 主张“举贤才”,提拔、重用德才兼备的人士,使之德、位、禄、用相称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曾子:“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曾国藩:“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二)道家的空灵的智慧 逍遥天放/超越物欲/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

17、间的同体融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1章)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有那么一个东西,或有那么一种状态,先于天地而生,混沌不清,无声无形,自古及今独立存在,没有改易。它不停息地、周而复始地运行,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18、。我们可以勉强地称它为“道”或者“大”。“大”则逝去,逝去则遥远,遥远则又返归还原。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谷”、“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道”的展开,走向并落实到现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道产生原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

19、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甘为天下之溪谷,如赤子婴儿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邓小平: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老子的管理智慧 无为而治/以清静之道治国 以正治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治大国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道法自然”“知常曰

20、明”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虚、无、静、寂,凝敛内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 “无为”“无欲”“无私”“无争”,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 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观,老子“涤除玄览”的空灵智慧意在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理想人格/超越精神 修养方法:坐忘、心斋、齐物“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21、”(庄子大宗师)“齐物”的意思即是“物齐”或“物论齐”以不齐为齐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调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脱烦恼.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籁之声,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概念、知识、见地、情感、烦恼、畏惧乃至生死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 这就是精神的“逍遥游”,游即无待,游即游心,即心灵自由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 因其“无所待”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极境 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

22、在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三)佛教的解脱的智慧 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 你也要肯定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承认或容忍别人的生存空间和利益追求。如果这些追求是彼此矛盾的,就必须设法调节。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肯定自我,就会陷进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潭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在佛教看来就是所谓“无明”,就是所谓“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等。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某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培

23、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禅宗教人“了生死”。既然连生死都可以了,那么,一切外在的执着都可以放下,人们不再为自己的有限性而惶惑,人们也不再处于“紧张”、“不安”的情意结中。人一旦消解了这种紧张、不安,他的创造性反而可以爆发出来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如何是禅?”禅师的回答往往是一捧子打过去:“庭前柏子树”,“西来本无意”,“一个棺材,两个死汉”问:“如何是佛?”答:“干屎橛”“麻三斤”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菩提本无树,明镜

24、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风,一朝风月”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云门禅师说:“日日是好日”;马祖道一说:“平常心是道”人生之旅虽如“古潭寒水”,然而只有领悟了“死”的意义的人,才能珍惜人生,懂得爱人、做人、求知和责任,懂得何谓人性和生命,才有智慧和勇气去担当一切的挑战和痛苦,而使自己活得有尊严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你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引起你心理上“紧张”或“不安”的东西,你都应该立即“放下”,以免变

25、成你的负担或烦恼。这就是要善于“空”,善于“破”,善于“消解”,善于“遮拨”,善于“排遣”心灵安顿、人性净化、精神治疗、境界提升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总需要有深度的开悟,从三际中解脱出来,超越一切,包括生死的束缚,得到自在的体验。这样的人才有大智大勇承担一切的挑战与痛苦,化烦恼为菩提,既而安身立命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未来学家约瑟夫奈: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与“软实力”组成。“硬实力”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而“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影响力、制度安排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影响力这四个方面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值得重视的软实力概念中的含义 第

26、一是文化吸引力,与之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吸引力 第二是游戏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能力。能够参与规则的制定,就可认定为有这方面的软实力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智慧中的思想资源,决非要鼓吹全面复古,全盘照搬古代文化的整套东西,更不是试图以中国固有的传统去对抗、抵制现代的文化 我们提倡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对传统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终极关怀三、关于“软实力”的

27、思考 如果没有民族文化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散掉 如果没有伦理共识,也形成不了一个健康的法治社会 法治的背后有着信念信仰和伦理共识的支撑 未来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价值指导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如果没有终极关怀,没有诚信系统,社会更加缺乏归宿感、凝聚力,人们生活的无意义感将更增加 面对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域内和西方宗教的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意识 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宗教扩张的挑战 文化安全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国学是软实力 国学复兴有助于本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位之提升,有利于建设文化大国

28、及文化输出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孔子讲“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国学中有大量的荣辱观、廉耻观的思想传统与整饬官治、吏治的办法 在文化小传统中,勤俭、重教、敬业、乐群、和谐、互信、日新、进取的观念,无疑是经济起飞的文化资本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以仁爱为中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系统的改造与重建 德目: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敬、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我国需重建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信仰系统,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从长远的、健康的、高

29、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恕道”对于环境伦理、全球伦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全球持续性地发展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诚敬”、“忠信”思想有助于整顿商业秩序,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并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释道家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 这些价值至少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构建现代文明,建设公民社会的伦理体系,需要传统思想资

30、源特别是儒学的支撑 当前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官员、教师、高级管理人才的心性修养与人格培养 二是普通国民的伦理底线与道德素养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传统文化的教养在今天有重大的安身立命的意义 人性、心性、性情教育,文化理念与信仰的教育是根本的、管总的、长久的 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与温、良、恭、俭、让的品行来美政美俗、养心养性是历史上儒家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将其用于今天公民社会之公民道德的建设之中 这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 参考书目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北京:北京

31、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任继愈:老子绎读,国家图书馆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华文化精神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