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杜甫甫 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河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史”(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诗风沉郁顿挫。杜甫生平:杜甫生平:杜甫出生于官宦家庭,生长于唐朝由盛入衰的变化时代,一生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和壮游时期(游吴越齐赵,结李白、高适),即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杜甫最快意的时期,诗作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二时期:3544岁,是他长安困守的十年,是他走向现实主义的时期,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此十年,诗人在长安求人援引做官,“朝
2、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杜甫屈辱生活时期,杜甫十年不仕,也经常挨冻受饿,也使他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看到了统治者的罪恶。这十年也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第三时期:4548岁,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争,所以诗人一面同情人民,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诗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第四时期:49死(公元770年),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一年,他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
3、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尸体漂泊四十三年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指运用描写、叙述、议论,重人物心理及细节的真实描绘,反映国家大事,表达民意)诸葛亮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后来又辅佐后主刘禅,六出祁山,最后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完成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世人的敬仰。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上艰难困苦,政治上“致君
4、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定居浣花溪畔的第二年春天,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二、写作背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描述景象 凄清冷落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壮志未酬 痛苦悲伤起起承承转转合合借景抒情借借古古喻喻己己蜀相三、行文脉三、行文脉络络问题探究1.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
5、何深意?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问题探究2.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设问。自问自答,自开自合,显顿挫,避平直,启人深思。问题探究3.体味“寻”字与“柏森森”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倾向。“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柏森森”,即柏树繁盛茂密,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6、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问题探究 不能。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用“尽”“皆”传达出高兴的心情。用“自”“空”所含之情有转折,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倍感荒凉之境无限。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落寞和感伤寄寓冷寂凄清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自空独自白白地意境青草自绿,无人
7、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问题探究5、颈联概括了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并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功业和品德。先通过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平定天下的大计,来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再写他帮助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辅佐刘禅巩固蜀汉基业,表现出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四字短语:雄才大略、赤胆忠心。“三顾”:刘备的求贤、礼贤,也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可辅佐江山。“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筹谋天下,非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不可。“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
8、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问题探究6.出师未捷身先死,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出师未捷: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大业未成的痛惜 情感:叹惋感伤问题探究7.尾联“英雄”指谁?观点一: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观点二: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观点三:指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
9、始终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痛苦的。这两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的流露。问题探究问题探究8、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沉郁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是感情感情的的悲慨、壮大、深厚悲慨、壮大、深厚,表现,表现国家安危国家安危,关心,关心民生疾苦民生疾苦的主题。的主题。“顿挫顿挫”指诗的指诗的结构与语
10、言声律结构与语言声律等等表现形式表现形式。是为。是为表现表现“沉郁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语言声调的停顿、转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感情表现的曲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沉阔大。主旨领悟主旨领悟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咏史诗,脍炙人,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过人才智和和
11、丰丰功伟绩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抒发了自己功业功业未就未就的深沉感慨。的深沉感慨。怀古诗词常抒发的感情:1.针对所写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评价人物或事件)2.缅怀先贤表达对先贤的敬仰或惋惜之情。3.类比古人寄托渴望像古人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壮志难酬之情。4.借古抒发昔盛今衰、盛衰兴亡、物是人非之慨。5.借古讽今:借古之得失兴亡劝诫当朝莫走老路;或表达对国家如今国运衰微的哀伤、担忧。写法赏析1.起承转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周围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宕开一笔,写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亮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诗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采用了情景交融、反衬、设问等表现手法。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环境,准确摄取了森森的古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环境,准确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碧草和鸣叫的黄鹂等最能表现典型环境柏、映阶的碧草和鸣叫的黄鹂等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来渲染一种特征的景物,来渲染一种寂静、肃穆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的氛围,借以表现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表现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