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余秋雨千年一叹了解作者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30年赴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西南联大外语系。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毛泽东评价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采撷(xi)赭色(zh)靛蓝(din)悚然(sn)嗥叫(ho)飓风(j)麂子(j)孑然一身(ji)明确字音明晰课文的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10段)
2、第三部分:(11段)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明确:用石块砌成的旧路。2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山居”代表现在,“过去”代表历史。作者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路,它让“我”感悟到到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3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明确: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绝不会问道:这
3、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4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明确: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自然风物特 点联想启示小溪清冽、养人人类声息相通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生命的宁静之美彩菌点缀、滋养生命的美好有加利树速长、最高生命的渺小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生命对疾苦的恐惧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死亡的可怕生命的庄严与神圣5.作者在第二部分描写了哪些自然风物?6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明
4、确: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7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明确:“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子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8.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请加以概括。大自然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同样给了居住在村庄的“我的生命许多滋养”。我们的生命因共同蒙受自然的滋养而跨越时空声息相通。主旨概括:作者
5、通过描写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自然风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表达了自然永恒、生命相通的独特感悟,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写作特点:(1)营造丰富意象。由富有生命色彩的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2)凸显鲜明画面。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4)赋予哲思理趣。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冯至名言警句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人之可贵,不在于任情地哭笑,而在于怎样能加深自己的快乐,担当白己的痛苦。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皮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