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21533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90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一、“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研究进展研究进展 1 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1、2-3岁:早期心理理论愿望理论;2、3-4岁:信念-愿望心理理论;3、5-6岁: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儿童能洞察到更多的心理状态(嵌入量的发展)4、6-7岁:解释性心理理论(Chandler认为心理理论是由复制性理论发展到解释性心理理论)认识到认识过程的解释性和建构性(导致不同的信念);Pillow用故事法或局限视野任务法研究5.7-8岁:特质心理理论(Wellman)-行为贯长性与行为贯长性的内部心理特征2 讨论:元心理理论?3 1 什么是什么是“心理理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2“心理理论心

2、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的主要研究内容 3 有关有关“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理论和观点的理论和观点 4“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研究设计的研究设计 5 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的发展特点 6“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研究展望研究展望41 什么是什么是“心理理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缩写,缩写“ToM”)每个人都有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或信念,它是人们行动的基础。如果了解了他人的这种看法或信念,就可以对其行为做出恰当的解释。研究者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他人理解为拥有愿望、信念和对世界有独立的解释,并且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以上述的心理内容为基础的,那么他就被认为拥有了“心理

3、理论”。所谓“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51.1“1.1“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研究的起源研究的起源 心理理论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1978)在探索“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问题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后,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个推理系统,它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行为进行预测,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个“理论”。61.2 1.2 拥有拥有“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意味着什意味着什么么?“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内容。若拥有“心理理论”,就可以解释人们已经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人际间的相互交流,人们要什么、相信什么、希望什么、意图是什么,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相互间的关系。7 拥有较成熟的心理理论,可促进儿童的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需要的。8 此外,若拥有了心理理论,儿童就能把他们在婴儿期间对他人的“可影响性”认识,提高到一个更有效的互动水平。例如,他们可能劝说对方,赞同或不赞同对方,同情对方,与对方合作、共建以及共享知识等。91.3“1.3“心理理论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和元认知与观点采择和元认

5、知1.3.1 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按照Selman(1974;1980;1990)的定义,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观点采择是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观点采择应该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或组成部分101.3.2 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理论与元认知(metacognition)Flavell(1978)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心理理论和元认知都是研究儿童的知识和儿童对心理现象的认知,它们是对同一种认知现象的两种不同研究方式

6、,两者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11 心理理论研究揭示的是儿童关于人的基本心理状态的知识,它试图弄明白,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心理状态的知识会有哪些。元认知研究则更注重分析与任务相关的心理活动,经常是关于个体在尝试解决一些问题或完成任务时,心里想到要做的事情。许多元认知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以目标为导向的,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应用中的“心理理论”。12 大多数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婴儿和学前儿童,他们对心理状态正确认知的能力还未发展或刚刚发展。而元认知研究一般预先假定研究对象已经获得了一些理解这些心理状态的能力,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和青少年。131.4“1.4“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研究的意义研究的

7、意义 心理理论自Premack和Woodruff(1978)提出以来,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继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对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的第三个主要的浪潮(Flavell&Miller 1998),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代了元认知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地位,目前仍然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142“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的主要研究内容 2.1 有关错误信念理解的研究 2.2 有关其他心理状态认识的研究 2.3 心理理论主要研究方向的发展152.1 2.1 有关错误信念理解的研究有关错误信念理解的研究 所谓信念指“人们关于世界的心理状态或态度,是指人们关于某

8、事或某物是正确的思想”。信念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虽然人们都想正确地表征世界(如人们都想表达自己对地球真实形状的看法),但是人们的信念对世界的表征既可能是正确的(如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如认为地球是平面的)。由此,研究者们较为研究者们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16 因为若理解了错误信念,就意味着儿童知道了信念和行为间的关系,即人们的行为通常不是由现实直接决定的,而是由关于现实的信念决定的。因此,错误信念测验被称为儿童的“信念愿望心理学”的“石蕊试剂检验”(Wellman,1985)

9、。17错误信念研究范式 目前,探察儿童理解“错误信念”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地点变更地点变更”任务任务(change-of-location task);“外表外表真实区分真实区分”任务(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 task);“欺骗欺骗”任务任务(deception task)等。18“地点变更地点变更”任务任务 经典研究是Wimmer和Perner(1983)做的。他们给儿童讲如下的故事:一个名叫Maxi的小男孩把巧克力放到厨房的橱子里。然后他到外面玩去了。当Maxi不在的时候,他的妈妈把巧克力从橱子里拿到了一个抽屉里。Maxi返回后,想吃巧克力。主试讲完故

10、事后,问儿童:“Maxi会到哪里找巧克力呢?橱子里,还是抽屉里?”19 许多研究发现,3岁儿童一般认为Maxi会到抽屉里找,即预测Maxi会按照现在放置巧克力的真实地点去找巧克力。这说明3岁儿童尚不能理解错误信念,没有真正理解信念是对世界的表征。而4岁儿童认识到,尽管Maxi关于巧克力地点的信念是错误的,但他还是会按照自己错误的信念到橱子里找。这表明,这表明,4岁儿童已能对错误信念岁儿童已能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拥有了心理理论的理解,拥有了心理理论。20“外表外表真实真实”任务任务 经典研究是Perner等人(1987)设计的。他们给每个儿童呈现一个装巧克力豆的筒,问他(她)里面装的是什么。当儿童

11、回答里面是巧克力豆时,他们就打开筒,让儿童看到里面装的是铅笔。然后,他们盖上盖子,并问孩子:“下一个被问的孩子会说里面装得是什么?”结果发现,大多数3岁儿童回答是“铅笔”;而大多数4岁和5岁的儿童则回答说是“巧克力豆”。21欺骗任务欺骗任务 一些研究者认为,年幼儿童在各种ToM测试任务中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概念能力,而是因为测试的情境太苛刻或者混淆。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降低任务难度,可以使儿童的心理理论的表现更好一些的想法。这些研究者主要是测量儿童的欺骗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在欺骗的情景下,儿童自己担负着某种需要,或扮演着某种角色,而这在以往的错误信念任务中是没有的,然而,正是这种需要或角

12、色才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内在的能力。有意欺骗就有意欺骗就是让他人产生错误的信念。是让他人产生错误的信念。22 Chandler等人(1989)设置了一个任务:一个布娃娃要藏一件宝物,但他在路上留下了很多脚印(塑料布上可洗掉的墨水印)。然后问儿童,这时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让屋外的人知道宝物藏在哪儿。结果,大多数儿童擦掉了脚印。然后,实验者问是否还能做些别的什么以欺骗别人。很多儿童,包括2、3岁的儿童,画了一串朝向其他容器的脚印。23儿童对儿童对“二级信念二级信念”的理解的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研究范式 儿童心理理论的一个主要的量的发展就是他们能够洞察到的心理状态的嵌入数量在增加。例如,在经典的

13、错误信念任务中只涉及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即认识到Maxi拥有一个信念,认识到“Maxi认为巧克力在厨子里”。而人们对他人信念的认知除了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外,还包括对“二级信念”(second-order belief)的理解。24 所谓二级信念的理解,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如认识到“John认为Maxi认为巧克力在橱子里”。25Perner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研究 实验者首先给儿童讲述如下的故事:John和Mary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Mary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一会儿,John回家去吃午饭。他走后,卖冰淇淋的人离开公园到学校去。Mary拿着钱向公园走。她

14、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向学校走,并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John吃完午饭到Mary家。Mary的妈妈说Mary去买冰淇淋了。John离开Mary家去找她。26 实验者讲完故事后,问儿童“John认为Mary去哪里买冰淇淋?”该研究发现,6岁左右儿童才能回答正确这个问题。该研究表明,儿童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比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2年。27 失言识别任务失言识别任务研究范式 为了测查年长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Stone提出了失言识别任务失言识别任务研究范式。当一个人说了尴尬、冒犯他人、伤害他人的话语,而说话者又没有意识到不该说的时候,就构成了失言情景。失言情景。28 失言识别任务的构成:失言

15、识别任务的构成:20个故事,个故事,10个失言情景,个失言情景,10个非失言个非失言情景故事。每个故事后面情景故事。每个故事后面8个问题:个问题:14个是失言问题,个是失言问题,56个是考察对移情的理个是考察对移情的理解,解,7-8是控制问题。是控制问题。29例子:张三买了一个水晶碗送给李四作为结婚礼物,李四的结婚时客人很多,当天收了很多礼物。一年后,张三到李四家作客,喝酒时不小心把水晶碗砸碎了。“非常抱歉,把你的碗砸碎了”,张三说。“没关系”,李四回答。“我根本就不喜欢它,那是我结婚时别人送的”。30研究者的问题:1、是否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对失言情景觉察失言情景觉察能力测量)能力测量)2

16、、谁、谁说了不该说的话?(对失言情景理解)失言情景理解)3、为什么他们不该说?(听话者心理状态的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该说?(听话者心理状态的理解)4、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理解)5、李四记的、李四记的水晶碗是张三送的吗?(行为故意性)6、你认为张三有什么感受(移情)7、张三送了什么礼物?(控制问题:情景细节)8、水晶碗怎么打碎了?(控制问题:情景细节)31测量与记分 1、主试大声朗读并呈现文字材料,然后提问。只要第一个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就提后面全部问题,而第一个如果是否定回答就只提后面控制性问题。2、记分:回答正确记1分,控制和失言问题(

17、5、6也归入)分开记分322.2 有关其他心理状态认识的研究有关其他心理状态认识的研究 Flavell等人(2001)认为,成熟的心理理成熟的心理理论应该考察儿童对心理的各个方面的认论应该考察儿童对心理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识视知觉、注意、愿望、情绪、意图、信念以及相关的心理表征、假装和思维。33 图2-1 心理的信念愿望理论34 2.3 心理理论主要研究方向的发展心理理论主要研究方向的发展任务:错误信念、外表任务:错误信念、外表真实、观点采择真实、观点采择年龄:年龄:3-5岁岁其它心理状态:愿望、意其它心理状态:愿望、意图、情绪、感知、虚构表图、情绪、感知、虚构表征、注意、思维、意识等征、注意、思

18、维、意识等促进发展的条件促进发展的条件文化内差异文化内差异文化间差异文化间差异种间差异种间差异采取干预后产采取干预后产生的行为结果生的行为结果理论:理论论、模理论:理论论、模块论、模拟论等块论、模拟论等早期研究早期研究后期研究后期研究心理理论与社会心理理论与社会技能发展的关系技能发展的关系图2-2 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John,2000)352.4 有关特殊儿童的研究有关特殊儿童的研究 最多的是有关自闭症儿童的。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对错误信念、知识状态、假装、基于信念基础的情绪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困难。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不能形成“错误信念”的判断。有关“自闭症的心理理论假设”认为,自闭症儿

19、童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关系,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上均存在明显的困难,且缺乏想象力,所有这些症状均源自他们的心理理论受到了损害。36 关于聋儿的心理理论的研究 Russell等(1998)通过研究发现,聋儿的心理理论发展迟滞。他们认为这种迟滞是因为其早期学习心理状态的机会相对地受到了限制。Siegal(1997)的研究表明,父母能熟练使用手语的聋儿比父母不能熟练使用手语的聋儿的错误信念问题测验成绩好。Woolfe等(2002)发现,手语养育的聋儿在心理理论能力的表现上要比非手语养育的聋儿好。37 Peterson和Siegal(1999)检查了聋童(513岁)、自闭症儿童(613岁)和正常听力儿童(

20、35岁)在需要表征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系列任务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土手语聋童、口语聋童和正常听力儿童得分相似,他们的表现超过了来自听力家庭的手语聋童和自闭症儿童,后两组间的差异不显著。他们指出,生物因素,对话和社会因素在心理理论发展中有相互影响。382.5 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2.5.1 2.5.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和兄弟姐妹的交往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例如,有兄弟姐妹的儿童的心理理论任务得分比在家中仅仅和父母交往的儿童得分高。此外,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39 家庭是儿童早期假装游戏的

21、最重要的场所。研究者把父母儿童假装游戏和儿童兄弟姐妹假装游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更有效的因素。402.5.2 语言语言 虽然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平行发展还是有因果关系,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观点,但许多有关家庭言语交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内,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重要关系 413 有关有关“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理论和观点的理论和观点 3.1 理论论(理论论(Theory Theory)3.2 模拟论(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3.3 模块论(模块论(Modul

22、arity Theory)3.4 其他的观点其他的观点423.1“理论论理论论”(theory theory)其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mind)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该理论的两个主要的假定是:(a)成人(或科学家)和某一年龄儿童利用一种内聚性的概念框架预测和解释他人的动作和思想;(b)这种心理认识的发展机制是一种“理论形成”过程,遵循着与任何科学理论的建构同样的过程。433.2 模拟论(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根据模拟论的说明,人类能够使用他们自己的心理资源来“模拟”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该理论认为,儿童可以利用他们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23、的认识,通过模拟(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位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假装游戏或角色采择的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越来越高级的心理理论。443.3 模块论(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儿童先天存在的模块化机制,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时,便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即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经验只不过在身体成熟期间,对几个心理理论起着某种触发作用。模块论最强有力的方面之一,是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453.4 其他的观点其他的观点3.4.1 匹配理论(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

24、认为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对这种情境的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得以不断发展,从而逐渐获得系统的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463.4.2 社会文化结构理论社会文化结构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经验在心理知识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解释人类行为的方法。Trevarthent认为婴幼儿和看护者之间相互作用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73.4.3 执行性功能局限的观点执行性功能局限的观点 一些研究者还关注儿童在一些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而这些功能更具有领域普遍性。如:计划能力

25、、反应抑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认知的灵活性或复杂性。例如,即使某位儿童对错误信念具有某种认识,但是也可能难以抑制这种反应倾向:即,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在知觉上突出的物体当前的位置,而不是某位不知情的儿童所将选择的位置。指向一个并没有某一客体的位置,可能使他们觉得不自然。483.4.4 信息加工能力限制的观点信息加工能力限制的观点 此外,与信息加工相关的其他能力,例如有限的记忆容量和技能,证明也可能促成儿童做出错误的回答。而且,随着语言技能的进步,儿童可能能够更好地表达他们发展中的心理理论。49 3.4.5 人际互动的观点人际互动的观点 一些研究者强调与他人互动的经验,特别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互

26、动,可能是儿童了解心理状态的一种途径。504“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实验设计的实验设计 “地点变更地点变更”任务简介任务简介511 目的目的 考察学前儿童在同时出现真人和玩偶的实验环境里,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和推测行为趋向能力的发展特点。2 方法方法2.1 被试被试 从南京市幼儿园抽取了72名儿童:3岁组27人(其中男16人,女11人,平均年龄41.89个月,年龄范围3447个月,SD3.97);4岁组21人;5岁组24人。52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 1个玩偶洋娃娃(取名红红),1个布绒小狗熊,1只乒乓球,1只乒乓球拍,1个蓝色儿童书包,1个红色小旅行包。2.3 实验环境实验环境 在幼儿园一个安静

27、的、幼儿熟悉的房间里,摆一张小桌,在小桌的一边放一把小椅子(供主试坐),另一边放两把小椅子(供被试以及主试的助手坐)。532.4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 本实验是一个2(两个“任务主角情境”)2(性别)3(年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任务主角情境”为被试内设计,分“助手情境”和“玩偶情境”两个水平;性别和年龄为被试间设计。本实验系列的操作与记录皆由同一名男主试完成。542.5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 步骤一,放松游戏。实验助手将幼儿领进实验场所,主试招呼他们坐下,并且互相自我介绍。主试或助手与被试先玩一个“指鼻子、指眼睛”游戏。此游戏的目的是让儿童精神放松,同时互相熟悉口音。55 步骤二,正式实验。主试拿出

28、一个玩偶说:“这是红红,她有一个蓝书包,里面有1只乒乓球。她今天特别想打乒乓球,可没有球拍,哪儿有球拍呢?”。助手接过来说“我的红包里有。”主试让被试用拍打几下乒乓球。然后,主试说:“红红昨天晚上没睡好,现在她困了,要去睡一会儿。她把乒乓球和球拍都放到了自己的蓝包里,然后睡觉了”。这时助手说:“我也到隔壁房间去休息了。”56 主试接着说:“当红红睡着的时候,小狗熊出来玩了。它看到了蓝包里有乒乓球和球拍,就拿出来玩了。不一会儿,小狗熊也困了,可是它记不得球和球拍原来放在哪儿了,就把它们都放进了红包里,然后也去睡觉了。”57 主试然后问下列问题:记忆检测问题记忆检测问题:红红睡觉前把乒乓球放到了哪

29、个包里?(蓝包里,还是红包里?)事实检测问题事实检测问题:乒乓球现在放在哪个包里?(蓝包里,还是红包里?)(划线部分为正确选项)在被试回答无误的情况下,主试接着问:58 错误信念问题错误信念问题1 1:红红醒了,她以为她的乒乓球在哪里?(蓝包里,还是红包里?)行为预测问题行为预测问题1 1:红红会先到哪儿找乒乓球?(蓝包里,还是红包里?)错误信念问题错误信念问题2 2:如果x老师(指实验助手)回来了,她会以为她的球拍在哪里?(红包里,还是篮包里?)行为预测问题行为预测问题2 2:x老师会先到哪儿找乒乓球拍?(红包里,还是篮包里?)59(注:两个错误信念问题和两个行为预测问题的提问顺序在被试间进

30、行平衡)计分方法:计分方法:错误信念问题和行为预测问题对了各得1分,错误则各得0分。3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35岁儿童在“地点变更”任务中,对不同人物(真人和玩偶)的错误信念和行为趋向的判断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人物情境间的差异。4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605 结论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1)35岁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2)35岁儿童对真人和玩偶的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3)大部分4岁儿童已能正确地预测他人的行为。(4)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真人和玩偶)的错误信念。615 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的发展特点 我们曾用五个系列实验探讨学前儿童“心

31、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具体的研究思路是:62 用错误信念的三种经典任务模式(标准“地点变更”任务,“外表真实”任务,“表征变化”任务),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征。分析儿童认识感知觉、愿望、情绪等心理状态与错误信念理解间的关系,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整体性发展和相互促进的问题。63 分析儿童的自我信念认识与对他人信念认识的关系,正确信念与错误信念认识的关系,二级错误信念认识的发展特点等内容,以探讨儿童信念认识发展的多样性特点。分析儿童对与其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假装与欺骗活动的理解,从而探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64 对儿童心理状态的训练(对感知觉训练,情绪表征训练,愿望训练等),并

32、设对照训练组(如,分类能力训练,守恒能力训练)和空白对照组,探讨儿童潜能开发的可行性。65主要结论主要结论1.大部分儿童认识信念的一般顺序是先认识先认识自我及他人的正确信念自我及他人的正确信念(3岁左右),继继而认识自我的错误信念而认识自我的错误信念(34岁),再而再而认识他人的错误信念认识他人的错误信念(45岁)。45岁也是儿童理解二级错误信念的发展与成熟期。662.学前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因心理状态的内容不同而有年龄差异。3.大部分4岁儿童已能正确地预测他人的行为趋向。4.从对3个经典的ToM模式的反应看,儿童对于“地点变更”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的回答,一致性较高。675.35岁儿童对信

33、念的认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6.35岁儿童对真人信念和玩偶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7.对3岁儿童短期的情绪认知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水平。而对3岁儿童的守恒训练,则产生近迁移。686“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研究展望研究展望6.1 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心理状态各方面关系的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心理状态各方面关系的深入研究深入研究 目前的研究对一些心理状态还涉及不多。例如,注意、记忆、想象、意志、需要、气质、能力、语言等方面发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此外,一些认知研究领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例如元认知、内隐认知等与信念认识的关系?696.2 儿童的一些社会心理发展与心理理论发

34、展儿童的一些社会心理发展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研究的关系研究 例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合作性、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感、预测他人的行为等能力和品质的发展间的关系?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的道德发展、社交能力的形成的关系?706.3 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问题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问题 心理理论的发展在幼儿期之后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内容和特点如何?716.4 心理理论发展的生理机制心理理论发展的生理机制 目前所进行的心理理论研究,还多以临床谈话法为主,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言语反映和行为表现来推知其发展特点。因此,这种方法还无法针对更年幼儿童和完全准确地把握被试的真实心理。需要把观察法与生理机制研究结合进行。72

35、6.5 心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心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如何利用心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实践,例如设计各种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教育儿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等。736.6 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因素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两类人群: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至于对其他类型的异常儿童(如超常儿童、弱智儿童、问题儿童等)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的研究还不多。此外,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目前主要讨论的是家庭影响,还需要有民族、文化、地区等跨文化的心理理论研究。74二、自我概念发展75 自我概念的发展(我是谁?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36、?)对自我身体的认识和自我心理的认识,使自己和别人区分对自我身体的认识和自我心理的认识,使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构成自我概念。开来,构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和价值、信仰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和价值、信仰的总的认识,据此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我就是我,不的总的认识,据此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我就是我,不是别人。什么是自我?研究者认为应包括五个方面:是别人。什么是自我?研究者认为应包括五个方面:1、自我包括主观的自我、自我包括主观的自我;客观的自我客观的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社会自我;理想自我;。我;。2、自我品质:自我同一性、自我接纳、自尊、自我暴露、自

37、我品质:自我同一性、自我接纳、自尊、自我暴露、自我洞察。自我洞察。3、自我是一个自传体式的个人经历的故事,即将过去所、自我是一个自传体式的个人经历的故事,即将过去所有对个人有意义的事件都整合到这个故事中。有对个人有意义的事件都整合到这个故事中。4、自我是由各种对自我的评价所组成的,自我评价经常、自我是由各种对自我的评价所组成的,自我评价经常是别人评价的内化,但它来源于不断发展着的自我认识能是别人评价的内化,但它来源于不断发展着的自我认识能力。力。76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否认作用:否认作用:对不愿发生的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投射作用: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属于自

38、己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幻想作用:幻想作用: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幻想的方式使自己与现实脱离,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抵消作用:抵消作用:个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文饰作用:文饰作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可以用装饰的方式来解释。幽默作用:幽默作用:个体处境困难或尴尬时,以幽默化解。77 魏运华(1997)指出: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取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美国)1890年年詹姆斯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经典公经典公 式:式:自尊=成就/追求 (能力/抱负水平)78自自 尊尊 量量 表表M.Rosenberg 罗森伯格罗森伯格7

39、9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性性别别 日期日期 有四个选项有四个选项 1 非常同意非常同意 2 同意同意 3 不同意不同意 4 非常不同意非常不同意80题题 目目 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下。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整体而言,我

40、对自己感到满意。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81其它分类 1 生理自我(物质自我):生理自我(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出生8个月左右至3岁左右基本成熟。2 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从3岁到13、14岁形成。3 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点、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的意识。从青春期到成年形成。4 理想

41、自我:个体在其理想中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5 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意识反馈的层面。82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論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論I I1.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顧里強調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的接觸,意 識到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站在別人的角度 反觀自己的結果。鏡中自我的運作分為三個階段:(1)呈現。(2)判斷。(3)主觀的解釋。83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論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論()2.社會我(the social self):米德強調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兒童期是發展自我的關鍵期,分為三個階段:(1)模仿階

42、段:2、3歲時受重要他人影響。(2)遊戲階段:4歲至8歲間兒童,扮演好幾種熟悉大人角色。(3)團體遊戲階段:8歲後受到概括化他人影響。遊戲中逐漸由主我(natural I)發展出客我(social Me)。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概括化概括化他人他人84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 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青春期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据多年观察和临床实践,Erikson描述了青春期后期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危机,即同一性危机。他认为青少年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整合童年时期的认同(identification),使自己获得一种连续感,同时与社会建立互惠的关系。如果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具有适应性的职业和价值

43、观承诺,就意味着他解决了危机,建立了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出现承诺缺失的情况,意味着同一性混淆(Erikson,1963)。85 Marcia基于Erikson的理论著述,将自我同一性操作化为由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的结构。探索维度表示危机是否存在,承诺维度表示青少年处理危机的结果。根据青少年在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上不同的表现,可以将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划分成四种状态(identity status)(Marcia,1966)。Marcia的同一性状态模型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很多研究者开始进行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因素和人格变量的相关研究,以及

44、同一性状态的发展模式研究。86同一性达成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达成者。他们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具有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延缓者。他们正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有意识的投入。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

45、年是同一性早闭者。他们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做出了承诺,这种承诺往往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即他们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同一性混淆同一性混淆(identity diffusion):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混淆者。他们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去尝试做出努力,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未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的承诺。87实证研究发现,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与特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相联系。同一性达成状态是最成熟的状态,因为它与平衡的思维,有效的决策和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相联系(Schwar

46、tz,2001)。同一性早闭状态与一定程度的封闭、自满和僵化特征相联系(Marcia,1980),且更倾向于与独裁主义相关(Schwartz,2001)。同一性延缓状态是四个状态中最具有开放性的,但同时也与情绪波动和压力相联系。(Luyckx,Schwartz,Berzonsky,Soenens,Vansteenkiste,Smits&Goossens,2008a);处于混淆状态的青少年与很多适应不良的行为相关,包括学业问题和药物滥用等问题;而且他们与原生家庭成员关系疏远,人际技能也较差(Schwartz,2001)88 Grotevant同一性过程模型同一性过程模型 Grotevant(19

47、87)指出,探索的构成成分、探索的前因变量以及探索过程本身才是决定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键,所以,同一性研究的重点应该探讨这些问题。他认为能力(abilities)和取向(orientations)是探索过程的两个独立成分,能力指探索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等。取向指态度因素(比如刻板和拖延),当个体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时,取向会影响其继续投入探索过程的意愿。89 Grotevant提出探索过程有五个前因前因变量:(1)寻求信息的倾向(information-seeking tendancy);(2)生活中是否存在竞争力量(the pr

48、esence or absence ofcompeting forces in ones life);(3)对当前同一性状态是否满意(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with onescurrent identity);(4)对探索过程的期待(expectationsfor the exploration process);(5)探索的意愿(willingness to explore)。90 研究者认为,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前因变量,才能预测个体现有的自我同一性状况。而且,探索过程开始后,这些变量还会不断地起指导和影响作用,甚至可能中止探索过程。因为在初步的探索之

49、后,个体会评估和反思探索过程,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将探索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情境的变化、个人的成长、个人对探索过程的意识等都随时调节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91 Grotevant还明确指出,应该讨论探索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的广度涉及对多个同一性选择进行评价,探索的深度则涉及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某一个特定的同一性选择(Grotevant&Cooper,1985)。由于Grotevant首次提出了研究同一性形成过程的观点,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同一性过程模型。92有不少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Grotevant的模型。Berman(Berman,Schwartz,Kurtines,&Berman,2001)的

50、研究验证了能力和风格能力和风格是同一性探索过程的两个成分。Kurtines检验了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探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验证了Grotevant的假设,即这两种能力都对同一性探索形成起到积极作用(Schwartz,2001)。至于前因变量,研究发现,不愿探索(与“探索的意愿”相反)阻碍同一性探索过程,并削弱了问题解决能力与同一性探索的关联(Schwartz,2001)。这个结果说明了前因变量“探索的意愿”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Berman et al.2001),同一性达成和早闭的个体,问题解决能力较之延缓和混淆的个体更低,这表明了前因变量“生活中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