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第一篇 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的基本原理l第第 7 章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感染与免疫lMicrobi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l l 第一节第一节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第二节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三节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第四节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五节第五节 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基本概念l细菌的细菌的感染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或传染:指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指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
2、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l致病菌或病原菌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致病的: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细菌。l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nonpathogenic bacterium,nonpathogen)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少数细菌总有少数细菌总有致病性致病性许多许多细菌具有潜细菌具有潜在致病性在致病性大多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细菌不具有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
3、同种类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l正常菌群的分布正常菌群的分布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l正常菌群正常菌群l分布及数量分布及数量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6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7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1生物拮抗生
4、物拮抗作屏障作屏障 2营养作用营养作用产营养产营养,合成维生素合成维生素 3免疫作用免疫作用 有免疫,有免疫,SIgA 4抗衰老作用抗衰老作用产生产生SOD,除废物,除废物 5.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8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9生物膜(biofilm,BF)l是指附着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体表的有组织的共生的微生是指附着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体表的有组织的共生的微生物群落。物群落。BF中含中含90以上的水分,其余是与微生物有以上的水分,其余是与微生物有关的组成关的组成,其中包括活菌、死菌、代谢产物、细菌分泌其中包括活菌、死菌、代谢产物
5、、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裂解产物。的裂解产物。BF存在着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存在着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多糖、DNA、RNA、肽聚糖、脂质和磷脂等。显微镜、肽聚糖、脂质和磷脂等。显微镜下显示,下显示,BF呈蘑菇状,形成水道。阴道内的微生物就呈蘑菇状,形成水道。阴道内的微生物就是寄生在这层膜里,从中获得营养,逃避宿主的免疫排是寄生在这层膜里,从中获得营养,逃避宿主的免疫排斥以及抗生素的杀伤。斥以及抗生素的杀伤。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0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1
6、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机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状态及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成了致病菌。致病条件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2细菌方面细菌方面机体方面机体方面正常菌群正常菌群/非致病菌非
7、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寄生部位改变寄生部位改变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3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l微生态学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微: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其基本研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其基本研究内容有究内容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eubiosis)、微、微生态失调生态失调(dysbiosis)和和生态调整生态调整(microecolog
8、ical adjustment)。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4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l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为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l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致出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致出现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现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l菌群失调时常导致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菌群失调时常导致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5影响微
9、生态平衡的因素环境环境因素因素人体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分分 娩娩创创 伤伤微生物微生物妊妊 娠娠年年 龄龄月月 经经药药 物物激素激素手手 术术射线射线免免 疫疫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6肠道的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菌群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7Probiotics定义l是含活菌和是含活菌和(或或)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的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的生生物制品物制品,经口或其他黏膜投入,旨在黏膜表面改善微,经口或其他黏膜投入,旨在黏膜表面改善微生物与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生物与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l最近最近FAO对对pr
10、obiotics定义是: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定义是: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给宿主带来有益的、健康的影响的活的微生物。给宿主带来有益的、健康的影响的活的微生物。l国内学者一般将国内学者一般将probiotics翻译为益生菌或微生态制翻译为益生菌或微生态制剂。剂。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8Probiotics制剂的要求制剂的要求l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局部上皮细胞;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局部上皮细胞;l能够定居并繁殖,并形成正常、平衡的菌群;能够定居并繁殖,并形成正常、平衡的菌群;l各种制剂中要含有足量的活菌,以保证每日的各种制剂中要含有足量的活菌,以保证每日的 最低摄入量,乳杆菌每日量不应少于最
11、低摄入量,乳杆菌每日量不应少于10108 8个活菌;个活菌;l能够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粘附;能够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粘附;l能产酸性物质、能产酸性物质、H2O2、生物活性物质和细胞生物活性物质和细胞 素等物质,抑制致素等物质,抑制致 病微生物的生长;病微生物的生长;l安全,无副作用、无侵袭性和无致癌性。安全,无副作用、无侵袭性和无致癌性。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19l致病性致病性 (质)(质)l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l毒力毒力 virulence of bacteria(量)(量)l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l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 D50
12、)l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I D50)第二节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致病作用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0侵袭力 毒力毒力侵入数量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入侵、定居、入侵、定居、繁殖、扩散繁殖、扩散细菌毒素细菌毒素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1一、细菌的毒力一、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素毒素 toxins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2(一)、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细菌定义:指细菌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
13、进入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 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粘附因子粘附因子(adhesive factor)或粘附素或粘附素(adhesin)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capsule and microcapsule)侵袭性侵袭性物质物质酶类及侵袭素酶类及侵袭素(invasin)n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 卵磷脂酶卵磷脂酶 n胶原酶胶原酶 链激酶链激酶 n凝固酶凝固酶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31.粘附与定植(1)黏附现象:)黏附现象: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由细菌利用胞外多糖彼此吸附连接形成生物膜:由细菌利用胞外多糖彼此吸附连接
14、形成(2)黏附性结构物质:)黏附性结构物质:黏附素:主要为细菌蛋白质的黏附性物质,可存在黏附素:主要为细菌蛋白质的黏附性物质,可存在与菌毛的顶端或次极端,在与菌毛的顶端或次极端,在G-菌菌为外膜蛋白为外膜蛋白(OMP),在在G+菌菌为为LTA、荚膜多糖。、荚膜多糖。(3)黏附机制:配体与受体作用、静电吸引)黏附机制:配体与受体作用、静电吸引(4)组织趋向性:细菌配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组织趋向性:细菌配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 是特异性的。是特异性的。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4粘附因子 adhesive factorl菌毛:细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菌毛受菌毛:细菌通过菌毛
15、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菌毛受体结合,从而吸体结合,从而吸 附至宿主靶细胞并定植。主附至宿主靶细胞并定植。主要存在于要存在于G-菌菌,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conolization factor antigen,CAF-)、淋、淋病奈瑟菌菌毛等。病奈瑟菌菌毛等。l非菌毛粘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非菌毛粘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的金葡菌的LTA、A群链球菌的群链球菌的LTA-M蛋白蛋白复合复合 物等。物等。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5细菌的粘附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62.荚膜和微荚膜 capsule and microc
16、apsule荚膜和微荚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荚膜和微荚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粘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伤和粘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A A群链球菌群链球菌的的M 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 Vi 抗原、大肠埃希菌抗原、大肠埃希菌的的K 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73.侵袭性物质侵袭性物质l侵袭性酶类侵袭性酶类(invasive enzymes)葡萄球菌凝固酶、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
17、链激、链激 酶、酶、DNA酶酶 等。等。l侵袭素侵袭素(invasin):在肠道杆菌中发现,如伤寒沙在肠道杆菌中发现,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存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存在于菌细胞表面的侵袭素入侵肠上皮细胞,并进一在于菌细胞表面的侵袭素入侵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扩散。步扩散。侵袭素由侵袭素由inv 基因编码产生。基因编码产生。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8(二)、毒素 toxinl是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是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器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官,
18、干扰其生理功能。l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糖(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l外毒素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毒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性蛋白质。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29l外毒素特征:外毒素特征:l蛋白质蛋白质l毒性作用强毒性作用强 l选择性强选择性强l理化稳定性差理化稳定性差 l抗原性强抗原性强 1.外外 毒毒 素素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
19、2-10-1930根据外毒素对靶细胞的亲和性和根据外毒素对靶细胞的亲和性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l神经毒素神经毒素(neurotoxins):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素l细胞毒素细胞毒素(cytotoxins):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致热外毒素l肠毒素肠毒素(enterotoxins):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
20、制2022-10-1931l类毒素类毒素(toxoid):外毒素受甲醛作用可使其:外毒素受甲醛作用可使其蛋白活性灭活而不影响结合蛋白的抗原性。蛋白活性灭活而不影响结合蛋白的抗原性。l抗毒素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22.内毒素内毒素 endotoxin 特性特性l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l 化学组分是脂多糖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理化稳定性。、理化稳定性。l 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l 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
21、类毒素。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3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致热反应致热反应 pyogenicity: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粒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粒 细细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Shwartzman 现象现象:局部局部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全身全身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4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性菌: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性菌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
22、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小剂量内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产小剂量内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生多种细胞因子和B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增强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5白喉霍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6微
23、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7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外外 毒毒 素素内内 毒毒 素素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8(三三)超抗原与疾病超抗原与疾病l由细菌、病毒、支原体产生的具有直接激活免疫反由细菌、病毒、支原体产生的具有直接激活免疫反应的毒素蛋白,表现为产生大量的应的毒素蛋白,表现为产生大量的T细胞和细胞因子。细胞和细胞因子。l超抗原有三个基本特征:超抗原有三个基本特征:(1)激活具有特异性受体激活具有特异性受体(TCR)V的的T细胞;细胞;(2)不需要抗原递呈细胞的胞内加工;不需要抗原递呈细胞的胞内加工;(3)可以同时与可以同时与T细胞受体和细
24、胞受体和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 MHC-类分子的外侧结合,分别诱导类分子的外侧结合,分别诱导抗原递抗原递 呈细胞和呈细胞和T细胞发生反应。细胞发生反应。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39第四节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局部扩散局部扩散 局部表层扩散局部表层扩散 局部深层扩散局部深层扩散(2)全身扩散全身扩散 主要是进入血流扩散,还有通过淋巴、神经主要是进入血流扩散,还有通过淋巴、神经扩散。扩散。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0二、细菌性感染的传播二、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一)感染的来源(一)感染的来源l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
25、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来源于宿主体外。l病人和带菌者: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以及携病人和带菌者: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以及携带有某些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带有某些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l病畜和带菌动物:人畜共患病病畜和带菌动物:人畜共患病l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1途途 径径 方方 式式 疾疾 病病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2l不感染不感染l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26、inapparent infection):当宿主体的抗感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传染源)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传染源)l潜伏感染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
27、液、分泌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结核分枝杆菌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结核分枝杆菌三、细菌的感染类型三、细菌的感染类型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3l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传染病传染病)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感染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数日到数周:数日到数周 2慢性感
28、染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数月到数年:数月到数年 1 局部感染(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2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systemic infection)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4l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
29、伤风等。例如白喉、破伤风等。l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5l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
30、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例如伤寒早期。l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l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
31、、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下脓肿和肾脓肿等。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6l带菌状态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宿主宿主-带菌者(带菌者(carrier),重要的传染源重要的传染源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7第五节第五节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指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
32、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或称自身感,或称自身感 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交叉感染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由医院内病人或医,由医院内病人或医 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在治疗、,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药物等消毒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药物等消毒 不严而造成的感染。不严而造成的感染。微生
33、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8医院感染(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l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l感染对象感染对象l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49医院感染的特点l感染类型:以内源性感染为主感染类型:以内源性感染为主l医院感染微生物医院感染微生物 l条件致病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条件致病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菌、金
34、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希菌等l常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常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l感染对象感染对象l婴儿和老年人为主婴儿和老年人为主l主要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0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1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2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3医院感染的控制l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l隔离(隔离(isolation)l监测监测 l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l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和法规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和法规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
35、10-1954社区感染的控制社区感染的控制l社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社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l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5社区感染的控制社区感染的控制l消灭传染源消灭传染源l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l保护易感染人群保护易感染人群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6控制和预防社区感染主要手段控制和预防社区感染主要手段l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l计划免疫计划免疫l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l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和白喉流行时,预防性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和白喉流行时,预防性用药可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用药可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
36、957计划免疫l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rogrammed immunization)l国家免疫计划(国家免疫计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l儿童免疫接种(儿童免疫接种(Childhood Immunization)l预防接种(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l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8扩大免疫计划扩大免疫计划 EPIl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l1974年年 WHO推行推行l建议各国将天花、麻疹、脊髓灰
37、质炎、百日建议各国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列入计划免疫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列入计划免疫l从全球只有从全球只有5%儿童接种儿童接种1990年年80%l灭绝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基本灭绝灭绝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基本灭绝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59我国的计划免疫项目我国的计划免疫项目l卡介苗卡介苗l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l白百破疫苗白百破疫苗l麻疹疫苗麻疹疫苗l乙型脑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l流脑疫苗流脑疫苗l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60我国感染疾病流行现状和趋势l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
38、、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基本得到控制,脊髓灰质炎即将被消脊髓灰质炎等基本得到控制,脊髓灰质炎即将被消灭。但结核病仍未得到控制。灭。但结核病仍未得到控制。l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l过去基本消失的性传播疾病卷土重来,一些新传染过去基本消失的性传播疾病卷土重来,一些新传染病如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如病如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如O157:H7)、)、新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新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O139霍乱、肺炎衣原霍乱、肺炎衣原体感染等也在我国出现,有的已经造成严重后果。体感染等也在我国出现,有的已经造成严重后果。l病原微生物耐药状况严重。病原微生物耐药状况严重。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2022-1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