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7/91养生学的相关概念养生学的相关概念中医传统养生的特色中医传统养生的特色中医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简述中医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简述2021/7/92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养、调养、培养、补养、
2、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因中医保留着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本文不介绍少因中医保留着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本文不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等养生文化,故本文所言中国传统养生即数民族地区等养生文化,故本文所言中国传统养生即等于曰中医养生学。等于曰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
3、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的实用科学。2021/7/93一、独特的理论体系一、独特的理论体系二、和谐适度的宗旨二、和谐适度的宗旨三、综合、辨证的调摄三、综合、辨证的调摄四、适应范围广泛四、适应范围广泛2021/7/94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
4、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
5、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2021/7/95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亢,“不偏不倚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饮食、节欲保精
6、、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养生以不伤为本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意调节。2021/7/96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7、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8、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功,从而收到最
9、佳摄生保健效果。2021/7/97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
10、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1/7/98一、上古时期一、上古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二、先秦时期二、先秦时期奠基时期奠基时期三、汉唐时期三、汉唐时期发展时期发展时期四、宋元时期四、宋元时期结承时期结承时期五、明清时期五、明清时期鼎盛时期鼎盛时期六、近代现代六、近代现代新时期新时期2021/7/99中医养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中医养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
11、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按不同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按不同历史阶段,现略述其概要。历史阶段,现略述其概要。2021/7/910易易系辞下记载:系辞下记载
12、:“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作结绳而为网,以佃以渔为网,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赏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天下治,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咸天咸天 下。下。上古穴
13、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宇、以待风雨”。概括地说明了上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概括地说明了上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进步的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识 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
14、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2021/7/911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朝夏。经过殷、商到周,奴隶制得到较大夏。经过殷、商到周,奴隶制得到较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相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相应发展,其突出的标志是知识分子数量空前增应发展,其突出的标志是知识分子数量空前增加,出现了加,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在先秦。在先秦的学术争鸣中,人们关于世界本源、生命学说的学术争鸣中,人们关于世界本源、生命学说及人生现象等方面,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由及人生现象等方面,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由于金属
15、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于金属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养生保健方面,则提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养生保健方面,则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 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2021/7/912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的。诸子论述甚众,难以求全,现仅就易经、诸子论述甚众,难以求全,现仅就易经、道家、儒家、杂家、黄帝内经等有道家、儒家、杂家、黄帝
16、内经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简要介绍。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简要介绍。2021/7/913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
17、,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巴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巴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即源于易理。养生学中,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即源于易理。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
18、患于未然。恰如易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恰如易系辞下所说: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这种居。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2021/7/914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他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
19、响。道家所主张的道家所主张的“道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就是关于“道道”的具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是谓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诺,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诺,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道家思
20、想中,“清静无为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返朴归真”、“顺应顺应自然自然”、“贵柔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较简述其大要。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较简述其大要。2021/7/915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少私寡欲”,因,因为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故宜“致虚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
21、其根,归根曰静复其根,归根曰静”。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庄子清。庄子天道云;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动则无为,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寿长矣”。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科长寿的思想,一直为。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科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021/7/916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
22、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衰老。“柔弱者,生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道德经)。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归真返朴朴”。2021/7/917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在宥中说;在宥中说;“必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静必清,无劳女形,
23、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庄子刻意说: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者所好也”。从而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而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2021/7/918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明确提出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明确提出“道道”即即“精气精气”的观点。在养生方面,管子认为的观点。在养生方面,管子认为“精精”是生命的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
24、主张存精以养生,指出,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管子(管子内业)。此外,他又提内业)。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则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则“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管子(管子内业),主张虚其欲以存精。内业),主张虚其欲以存精。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如管子如管子形势篇云:形势篇云:“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时,饮
25、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这些养生原则是,这些养生原则是很实际的。很实际的。管子还十分重视精神调养,管子管子还十分重视精神调养,管子内业中指出:内业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乐莫若礼”,“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
26、。先秦诸子提出的养生思想、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医学领域,充实、丰富先秦诸子提出的养生思想、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医学领域,充实、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为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为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1/7/919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思想和观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 1强调精神调摄强调精神调摄 2.2.注意身体护养注意身体护养 3 3倡导饮食卫生倡导饮食卫生2021/7/920礼记礼记缁衣说: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养心
27、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孟子尽心下)。人生尽心下)。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礼”的原则。正如论的原则。正如论语语颜渊中所说: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非礼
28、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之在得”(论语(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即为寡欲。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到了阐发和应用。到了阐发和应用。2021/7/921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
29、体的基本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2021/7/922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并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
30、吸收。并且,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鲜、清洁的食物,以防止疾且,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鲜、清洁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他指出:病的发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强调了食品要精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调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调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原则。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原则。2021/7/923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儒家的养生思想,
31、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仍有其实用价值。仍有其实用价值。2021/7/924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家之说。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现将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术观点简述如现将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术观点简述如下。下。20
32、21/7/925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由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这即是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这即是“毕其数毕其数”。并指出,长寿之。并指出,长寿之“长也者,非短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尽数),这
33、一学术观点阐明尽数),这一学术观点阐明了人的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寿限的可能性,并了人的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寿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而指出去害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而“去害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2021/7/926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吕氏春秋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吕氏春秋尽数说: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
34、,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得长。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得长。”故凡养生,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知本求因、趋利
35、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重要观点。2021/7/927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同时指
36、。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吕氏春秋春秋 尽数)。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尽数)。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生。吕氏提出的这种动形达郁的主张是对养生学的一个重吕氏提出的这种动形达郁的主张是对养生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大贡献。2021/7/928先秦杂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先秦杂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诸家之长,参以己见,故有
37、其独墨、法诸家之长,参以己见,故有其独特之处。特之处。“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及动形达郁等及动形达郁等主张,即是其代表,由此可窥及一斑。主张,即是其代表,由此可窥及一斑。2021/7/929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其养
38、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要点归纳如下:2021/7/930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2021/7/931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39、。如灵枢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本神篇指出,要要“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病养生的先河。2021/7/932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
40、异。如素问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女子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规律,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变化特点。2021/7/933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法于
41、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度百岁乃去”(素问(素问上古天真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防治的理论基础。2021/7/934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
42、引按跷、针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治治未病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1/7/935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总之,先秦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总之,先秦
43、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生命。长期的医疗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生命。长期的医疗实践,为医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先秦实践,为医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先秦诸子的诸子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初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而内经则是这一时期内医学发展的系步的基础,而内经则是这一时期内医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结晶,它为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统总结和结晶,它为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了基础。2021
44、/7/936秦汉之际,特别是秦代秦汉之际,特别是秦代“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的高压政策被解除以后,道家、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策被解除以后,道家、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也逐渐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及医佛教的传入,也逐渐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及医学的发展。学的发展。自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自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三教归一”的纲的纲领后,三家之说便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推行于领后,三家之说便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推行于世,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其中,有关养生方世,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其中,有关养生方面的内容,便被当时的医家、方士所继承,从面的内容,便被当时的医家、方士所继承,从而进一步充实
45、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2021/7/937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其具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因而,对养生方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因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这一
46、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专门发展。并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专门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兹将汉唐时期有关养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内容概兹将汉唐时期有关养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内容概括介绍如下。括介绍如下。2021/7/938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杂病
47、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1 1、养慎: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仲景认为:、养慎: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仲景认为:“若人能养慎,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先后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2 2、调和五味:仲景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调和五味:仲景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凡饮食滋味以养
48、于身,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因,因而而“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治)。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3 3、提倡导引:仲景对导引吐纳也十分重视,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提倡导引:仲景对导引吐纳也十分重视,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匮要略中云:如金匮要略中云:“四肢
49、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勿令九窍闭塞塞”。仲景的上述养生思想,具体体现了中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仲景的上述养生思想,具体体现了中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2021/7/939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如三国志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如三国志华华佗传中载其论云:佗传中载其论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
50、朽是也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华佗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五禽戏”。方。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展。2021/7/940东汉时期的王充,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东汉时期的王充,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在他所著的论衡中强调指出: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在他所著的论衡中强调指出:“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