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 第二节第二节 什么是心理异常什么是心理异常 第三节第三节 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1 第二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2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绪和意识行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绪和意识行为方面的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方面的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的良好状态。2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一、心理3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判断
2、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需要参考一定的标准,但国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需要参考一定的标准,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也不尽相同。内外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也不尽相同。(一)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标准(一)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曼的“经典十条经典十条”;奥尔波特;奥尔波特“成熟者成熟者”模式;模式;4.4.弗姆的弗姆的“创发者创发者”模式;模式;.坎布斯的坎布斯的“四种特质四种特质”;6.6.舒茨的心理舒茨的心理健康标准健康标准3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需41.1.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 1946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心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即:身体、智力、理健康的标志,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的生活。4 1.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 1 9 4 6 年,5(一)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标准(一)国外
4、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标准2.2.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经典十条经典十条”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恰当评价自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己的能力;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离周围现实环境,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善于从经验中学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宣泄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达、宣泄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
5、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个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人的基本需求。5(一)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标准2.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6(二)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二)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台湾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力图把台湾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力图把西方学者的经典研究用中国文化来表达,在心理健西方学者的经典研究用中国文化来表达,在心理健康中国化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康中国化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6(二)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台湾7 1.1.王钟和等人王钟和等人19791979年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年提出的
6、心理健康的9 9项标项标准准 幸福感。和谐,即内在情绪平衡,记忆欲望和环境幸福感。和谐,即内在情绪平衡,记忆欲望和环境之间协调。自尊感,包括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之间协调。自尊感,包括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个人成长,即潜能充分发展,是自我实现的和自我评价。个人成长,即潜能充分发展,是自我实现的人。个人成熟,就是个人发展达到了该年龄应有的行为。人。个人成熟,就是个人发展达到了该年龄应有的行为。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保持与环境良好接触,生活于现实生活极主动,能应变。保持与环境良好接
7、触,生活于现实生活中,免于疏离感。有效适应环境,即能面对问题做理性思中,免于疏离感。有效适应环境,即能面对问题做理性思考,有效解决。从环境中自我独立,即独立自主,自由而考,有效解决。从环境中自我独立,即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自律。7 1.王钟和等人1 9 7 9 年提出的心理健康的9 项标准 8 2.2.台湾心理健康专家黄坚厚于台湾心理健康专家黄坚厚于19761976年提出的年提出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他通常是乐于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他通常是乐于工作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心理健康的工作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
8、身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纳自己人对于他本身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接触。8 2.台湾心理健康专家黄坚厚于1 9 7 6 年提出的“衡量心9(三)中国大陆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三)中国大陆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1.许又新三标准论许又新三标准论 (1 1)体验标准,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主要是)体验标准,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主要是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两项。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两项。9(三)中国大陆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10
9、 1.1.许又新三标准论。许又新三标准论。(2 2)操作标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的方法考察心)操作标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的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主要是工作及学习效率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主要是工作及学习效率高和人际关系和谐两项。高和人际关系和谐两项。(3 3)发展标准,是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发展标准,是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1 0 1.许又新三标准论。(2)
10、操作标准,是通112.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1986年在年在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一书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中提出十条标准。(1 1)周期节律性。)周期节律性。(2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1 1 2.郭念锋十标准
11、论。郭念锋于1 9 8 6 年在临床心理学一122.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1986年在年在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一书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中提出十条标准。(3 3)暗示性。)暗示性。(4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1 2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 9 8 6 年在临
12、床心理学一13 2.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1986年在年在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5 5)心理活动耐受力。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心理活动耐受力。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6 6)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1 3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 9 8 6 年在临床心14 2.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郭念锋十标准论。郭
13、念锋于19861986年在年在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7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8 8)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1 4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 9 8 6 年在临床
14、心15 2.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1986年在年在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9 9)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10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很快地适应
15、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1 5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 9 8 6 年在临床心16 3.3.马建青七标准论。马建青(马建青七标准论。马建青(1992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1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2 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 3)具备一)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定的意志品质;(4 4)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5 5)能动地适应环境;)能动地适应环境;(6 6
16、)保持人格完整;()保持人格完整;(7 7)符合年龄特征。)符合年龄特征。1 6 3.马建青七标准论。马建青(1 9 9 2)从临床表17孔屏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孔屏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考试)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考试)1 7 孔屏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18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
17、健康的5 5种模式:种模式:1.1.精神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清除心理疾患精神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清除心理疾患为目标,采取心理治疗方法,以特定的场所和专职的心理治为目标,采取心理治疗方法,以特定的场所和专职的心理治疗师,解决求助者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疗师,解决求助者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其基本技法有:精神分析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格其基本技法有:精神分析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格式塔治疗法、行为主义治疗法、认知治疗法、现实治疗法等。式塔治疗法、行为主义治疗法、认知治疗法、现实治疗法等。1 8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19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
18、径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5 5种模式:种模式:2.2.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改善心理障碍和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改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是由论基础上的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其基本技法有:放松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认知其基本技法有:放松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认知行为矫正等。行为矫正等。
19、1 9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20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5 5种模式:种模式:3.3.教育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我的潜能教育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我的潜能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心理辅导和心理预防相结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心理辅导和心理预防相结合,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使个人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以合,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使个人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2 0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
20、的21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5 5种模式:种模式:4.4.心理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心理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运用心理咨询技巧探讨个人的心理问题,以解决或消除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目标,探讨个人的心理问题,以解决或消除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采用专门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发展及预防心理异常。采用专门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发展及预防心理异常。2 1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22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
21、健康的5 5种模式:种模式:5.5.整合模式。整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发展健全人格为目标,遵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发展健全人格为目标,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创造适宜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创造适宜的教育干预环境,设计有效的教育策略达到生理的教育干预环境,设计有效的教育策略达到生理心理心理社会社会教教育诸多模式综合,作用协调。整合模式要做到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育诸多模式综合,作用协调。整合模式要做到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差异相结合;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尊重、差异相结合;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尊重、理解和真
22、诚与威严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辅导与主动理解和真诚与威严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辅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2 2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23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要保持并促进心理健康需要多种模式相结合,在遵循要保持并促进心理健康需要多种模式相结合,在遵循基本的道德法律原则下,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综合运用多种基本的道德法律原则下,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综合运用多种模式方法进行心理卫生工作是最恰当的。模式方法进行心理卫生工作是最恰当的。2 3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要
23、保持并促进心理24复习提问:复习提问:1.1.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的内容是什么?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的内容是什么?2.2.樊富珉关于心理健康的五种模式是什么?樊富珉关于心理健康的五种模式是什么?2 4 复习提问:1.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的内容是什么25 1.1.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的内容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的内容 智力发展正常;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点符合年龄特征。2.2.樊富珉关于心理健康的五种模式樊富珉关于心理健康
24、的五种模式精神医学模精神医学模式;式;社会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整合模式整合模式 2 5 1.心理健康的八标准论的内容 智力发展26 第二节第二节 什么是心理异常什么是心理异常 了解了心理健康的概念,掌握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的概念,掌握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但是我们却无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但是我们却无法判断这个人是否达到了异常心理状态,这样以来,还需要法判断这个人是否达到了异常心理状态,这样以来,还需要我们了解心理异常的概念以及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我们了解心理异常的概
25、念以及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和原则。准和原则。2 6 第二节 什么27 一、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一、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李心天(李心天(19911991)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1.1.从统计学角度从统计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离。例如智商在70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2 7 一、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李28 2.2.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
26、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如病性症状,如“幻觉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甚至将理,现
27、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甚至将其从疾病分类中剔除。其从疾病分类中剔除。2 8 2.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将293.3.从社会学角度从社会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认为是异常。2 93.从社会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304.4.从精神医
28、学角度从精神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3 0 4.从精神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315.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安)或非
29、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3 1 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32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 由于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判断标准,所以非专业由于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判断标准,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依然是依据日常生活经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依然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3 2 二、心理正常与心
30、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 331 1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心理正常的人言谈、心理正常的人言谈、思想和行为符合逻辑和社会标准,而心理思想和行为符合逻辑和社会标准,而心理异常的人言谈、思想和行为往往怪诞异常异常的人言谈、思想和行为往往怪诞异常。3 3 1 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心理正常的人34案例:一名高三在读学生,她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可是她在高考前三个月突然不去上学了,无论家人怎么劝说都没用,甚至一劝她,她就以更高的声音(比如唱歌、读文章)盖过劝说的声音,她的班主任老师也专程来家劝说她,可是老师说了整整两个小时,她都没有反映,两个小时一言未
31、发,老师的劝说甚至起了反作用,老师走后,她变得更加奇怪,连家里人都躲着不见,而且老是作一些比较傻的动作,比如吐舌头、傻笑,更是宣称所有人都是她的敌人。案例中的学生,言谈举止离奇古怪,我们有理由怀疑她的心理案例中的学生,言谈举止离奇古怪,我们有理由怀疑她的心理已经出现异常。已经出现异常。3 4 案例:一名高三在读学生,她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可是她在高考352.2.有无过度或与事实相反的情绪反应有无过度或与事实相反的情绪反应 人是感情动物,自然有喜、怒、哀、乐、忧等情绪的变人是感情动物,自然有喜、怒、哀、乐、忧等情绪的变化。但心理正常的人,其情绪反应适度,而且与事件本身表化。但心理正常的人,其情绪反
32、应适度,而且与事件本身表达的情感反应一致,则易于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心达的情感反应一致,则易于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心理异常的人,情绪反应过度,或者兴奋异常,手舞足蹈,语理异常的人,情绪反应过度,或者兴奋异常,手舞足蹈,语速快而缺乏逻辑;或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悲观厌世,有速快而缺乏逻辑;或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悲观厌世,有强烈的无望感和绝望感,令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强烈的无望感和绝望感,令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另另外,当一个人对高兴的事情却表现出悲伤的情绪,对悲伤的外,当一个人对高兴的事情却表现出悲伤的情绪,对悲伤的事情表现出高兴的情绪,我们就应该怀疑这样的人心理出现事情表现
33、出高兴的情绪,我们就应该怀疑这样的人心理出现了异常。了异常。3 5 2.有无过度或与事实相反的情绪反应 人是感情动物363.3.自身生活功能是否完整自身生活功能是否完整 一个人怕与他人的目光相对,为此而不敢见一个人怕与他人的目光相对,为此而不敢见人;又如,一个人,由于他的耳朵长的比别人大一人;又如,一个人,由于他的耳朵长的比别人大一些,所以他不允许别人摸耳朵,他认为别人摸耳朵,些,所以他不允许别人摸耳朵,他认为别人摸耳朵,就是讽刺他,为此常常与别人吵架。你碰到这样的就是讽刺他,为此常常与别人吵架。你碰到这样的人,也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定他的行为偏离人,也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定他的行为偏
34、离了正常轨道。了正常轨道。3 6 3.自身生活功能是否完整 一个人怕与他人的目光374.4.是否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是否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心理正常的人,不会无辜地骚扰他人、干扰他心理正常的人,不会无辜地骚扰他人、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而心理异常的人会没有任何缘由地人的正常生活;而心理异常的人会没有任何缘由地骚扰他人,比如不顾劝阻地打骚扰电话、搞恶作剧骚扰他人,比如不顾劝阻地打骚扰电话、搞恶作剧等。等。3 7 4.是否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心理正常的人,不会无38(二)标准化的区分二)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李心天(1991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
35、下四类判别标准:1.1.医学标准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疾病生理变化的根据,在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疾病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状,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
36、发现明显病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
37、学所采用。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3 8(二)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 9 9 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392.2.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段则被视为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段则被视为“异常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是相
38、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统计学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
39、态。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3 9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403.3.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标准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这里的内省经验标准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
40、,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望、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望、问、切)。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多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问、切)。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多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接受过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
41、,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大致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而对少数病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4 0 3.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标准指两个414.4.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需求和道德规范行事,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需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
42、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认为人有心理障碍。这里正常或异常主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认为人有心理障碍。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4 1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42三、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三、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郭念
43、锋(郭念锋(19861986)认为具体标准一时难于确定,)认为具体标准一时难于确定,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楚的。为此,从心理学对人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楚的。为此,从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异常的三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4 2 三、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郭念锋(1 9 8 6431.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44、的统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初三女生,住校。因为在宿舍经常听到同学骂她不一初三女生,住校。因为在宿舍经常听到同学骂她不要脸,无法忍受,遂要求走读。其家离学校足有要脸,无法忍受,遂要求走读。其家离学校足有1515公里路。但回家公里路。但回家住宿后,该生仍然坚持说有同学半夜在窗外骂她不要脸,后经父亲住宿后,该生仍然坚持说有同学半夜在窗外骂她不要脸,后经父亲证实确无此事,但该生坚信不疑。父亲怀疑她精神出了问题,于是证实确无此事,但该生坚信不疑。父亲怀疑她精神出了问题,于是带她找某心理专家咨询。咨询期间,该生一直在强调她在来省城的带她找某心理专家咨询。咨询期间,该
45、生一直在强调她在来省城的长途汽车上都听到同学骂她不要脸,在咨询师的咨询室里也能听到长途汽车上都听到同学骂她不要脸,在咨询师的咨询室里也能听到同学骂她的声音。咨询师问该生:同学骂她的声音。咨询师问该生:“我怎么没有听到呢?我怎么没有听到呢?”该生回该生回答说:答说:“你当然听不到,因为你大脑里没有脑电波,而我有。你当然听不到,因为你大脑里没有脑电波,而我有。”4 3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案例分析:一初442.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
46、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
47、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也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也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4 4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453.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每个人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8、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没有明显外界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不同。如果没有明显外界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土如金,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
49、很冷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土如金,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4 5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46 根据以上三原则,判断以下案例中的来访者的心理是否正常,判断的根据以上三原则,判断以下案例中的来访者的心理是否正常,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案例案例1 1:某男,某男,2222岁,由父母陪同前来,系独生子。该青年仪容及衣服服岁,由父母陪同前来,系独生子
50、。该青年仪容及衣服服饰正常,入座后说自己主要是情绪不好,后悔以往学习不努力,现在只是饰正常,入座后说自己主要是情绪不好,后悔以往学习不努力,现在只是个专科生。回忆小学及初中学习都很优秀,升入高中后,不适应寄宿生活,个专科生。回忆小学及初中学习都很优秀,升入高中后,不适应寄宿生活,也未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高中毕业考入一所大专,由于也未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高中毕业考入一所大专,由于不是自己的理想大学,学习无动力,心烦意乱,只好上网打发日子。近半不是自己的理想大学,学习无动力,心烦意乱,只好上网打发日子。近半年来,上床迟迟不能入睡。家长虽然自小宠爱自己,但并不知道自己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