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脱式计算。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对混合运算系统地整理和复习,熟练掌握运算顺序。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的把握。教学过程:一、课前设计复习任务师:第5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你会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请举
2、出例子。二、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儿歌。师:请大家齐读这首儿歌。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通过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回顾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导入课题。三、互动交流,整理知识点1.展示作品,完善练习。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课前复习任务,完善自己整理的内容,然后推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学情预设】学生会模仿教师前面几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用画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生生互动,边指边说,整理本单元知识,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补充。展示小组作品,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2.在练习中补充细节。(1)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三”第1题。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你能把这8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分类的标准。脱式计算的格式是什么?比较每组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再写几组这样的式子试试。【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运算结果。【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根据其特点对所有算式进行分类。同时,复习脱式计算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课前准备与课中交流进行细节上的补充。(2)课件出示教科书P57“整理和复习”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完成。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共
4、同评议是否合理。【学情预设】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有可能出现用不同的算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对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设计意图】对复习内容进行验证巩固。完全由学生主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运用。3.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已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梳理,看(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思维导图),是不是看起来更明了、更清晰了?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完每个单元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多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已有一定的经验。本单元的内容较少,脉络清晰,适合学生尝试自主进行整
5、理,再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单元重难点上有所突破。最后展示简洁的思维导图,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四、巩固练习,强化方法1.基础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师:错在何处?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学会分析类比,以出示典型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养成检查的意识,避免会说不会做、计算正确率不高的情况出现。2.专项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回顾将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的方法。学生互动,交流经验,注意小括号的用法。师:把你写的综合算式读出来。【设计意图】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这类习题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很容易出错。在新授课时,把算式制成卡片,让学生体会到运算不仅仅存在于数与数之间,还存在于数与算式之
6、间。此时,进行整理和复习,脱离直观卡片,通过学生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读算式的过程中体会算式表示的意义,再次突破难点。3.解决问题。(1)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三”第2题。独立完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名板演,集体讲解。(2)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三”第3题。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收集信息。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订正。【学情预设】80-25-38;80-(25+38)。师:第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4.拓展提升。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三”第4题。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尝试用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学情预设】先按题目意思可知(6+)5=40,进而推出6+=8,所以=2,然后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得出正确的结果为16。【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题采取倒推的形式解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同时让学生感知弄错运算顺序可导致答案错误,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应弄清运算顺序,避免计算失误。五、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觉得计算混合运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所学知识,在有了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完整地去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再通过练习,把握细节,处理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突破难点。对于“错中求解”问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次课只有少数的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类似题型还需要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