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 笔算(进位)教学目标:1.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及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具准备:计数器、小棒。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学例1挂图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谁来说一说 。生:果园里有苹果树36棵,梨树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师: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学生答,教师板书:36+18师:很好。那36+18=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师:你是怎样算的?根据生的回答课件演示。(1
2、)摆小棒。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6和18合起来是多少?师:最下面的这一捆是哪里来的?师:通过摆小棒,36+18等于多少?(2)列竖式。师:如果是列竖式,怎样列?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算一算。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价。师总结:遇到了进位,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6+8=14,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4,十位上3+1+1=5,36+18=54。2、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师:谁来说说看?师总结:(1)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计算要仔细。三、练习1试一试2.练一练1-33.数学冲浪四、总
3、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基础上教学的。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
4、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
5、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
6、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现,到课后反馈结果时才知道原来有一些学生进位1漏加,还有的学生个位上不满也向十位进1,这就要在练习课时强调一下。 在课的设计上我虽是下了不少功夫,但在新授知识的讲解上还不够精益求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正所谓:成败在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