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故 都都 的的 秋秋郁达夫郁达夫(1895-1945)(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1913年赴日留学,1921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作者简介 郁达夫代表作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沉沦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沉醉的
2、晚上 薄奠薄奠迟桂花迟桂花 中篇小说: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出奔迷羊迷羊 散文: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023-2-203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此文写作于19341934年,此时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3、,民不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生的感受。2023-2-204郁达夫郁达夫个人性格抑郁善感;提倡“静的文学”,写“静如止水的文字”。他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将个人遭际、动荡现实、腐败的当局融入秋姿、秋声、秋色,形成独特的秋味、秋意、秋情心中有秋秋:点明描写秋:点明描写内容内容故都:指北平。点明故都:指北平。点明描写描写地点地点不可以,
4、称为不可以,称为“故都故都”更带有更带有一种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更饱含作者的深切的更饱含作者的深切的眷恋之情眷恋之情。解题解题标题是否可改成标题是否可改成“北北平的秋平的秋”?为什么?为什么?混混沌沌()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嘶叫()房檩()平平仄仄()普陀寺()譬如()颓废()鲈鱼()dndnzhzhhuihuiso zhoururuchunchunninninx shuix shuisslnlnzztutupptutuLL积累字词1、读第一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
5、得悲凉。问题探究文眼文眼2、作者要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在第段写“南国的秋”?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南”衬衬“北北”,以南国之秋的,以南国之秋的“淡淡”来衬托北国之来衬托北国之秋的秋的“浓浓”,表达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对故都之秋的眷眷恋恋向往向往之情之情。问题探究研读文本:为什么这样写3 3、作者要写的是作者要写的是“故都的秋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在第段写,为何还要在第段写“南国的秋南国的秋”?4、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内容上内容上:作者使用对比对比衬托衬托的手法,再次强调再次强调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南国的秋味比不
6、上北国的秋味,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末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突出了文章歌颂北国之秋的主题。结构上结构上:结尾两段的内容和开头两段的内容达到了首尾呼首尾呼应应,浑然一体的效果;使得文章构思巧妙。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鉴赏总写部分哪几段集中写秋景?概括画面?小院秋色小院秋色落蕊秋意落蕊秋意寒蝉秋声寒蝉秋声秋雨话凉秋雨话凉秋枣奇景秋枣奇景你喜欢上述哪副图景?这些景物是你喜欢上述哪副图景?这些景物是如何如何体现体现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的特
7、点的。问题探究1.关注写作角度关注写作角度2.调动感官调动感官3.符合心境、符合景物特点符合心境、符合景物特点的修饰语的修饰语小院秋色: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屋住着,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能看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能看见蓝天和飞鸽。你还能看见透过槐树射见蓝天和飞鸽。你还能看见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注意到墙壁缝隙里的牵牛下来的日光,注意到墙壁缝隙里的牵牛花和附近的小草。花和附近的小草。碧绿碧绿的天色的天色牵牛花的牵牛花的蓝蓝朵朵泡一碗泡一碗浓茶浓茶细数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一丝一丝的日光静对静对牵牛花牵牛花看扫帚留下的一条条看扫帚留下的一条条的丝纹,
8、觉得的丝纹,觉得清闲清闲穿着穿着青布单衣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人,咬着烟管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缓慢悠闲的声调的声调,微叹着微叹着互答互答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显出这枣子颗儿,显出淡淡绿微黄绿微黄的颜色的颜色清清描摹秋的干净清明,也描描摹秋的干净清明,也描写秋带给人的清闲之感写秋带给人的清闲之感从色彩上看,以从色彩上看,以冷色调冷色调为主,突出秋的为主,突出秋的清冷清冷从对从对人物活动人物活动的的描写上看,侧重描写上看,侧重于突出于突出秋带给
9、人秋带给人的清闲之感的清闲之感描写角度:视觉描写角度:视觉听得到青天下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驯鸽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啼唱静静主要是从主要是从听觉听觉上写秋的恬静、上写秋的恬静、静谧的特点。静谧的特点。以声衬静以声衬静悲凉悲凉“一椽一椽破破屋屋”、“破破壁腰中壁腰中”、“疏疏落落疏疏落落的尖细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且长的秋草”萧条破败萧条破败之感之感铺得满地的秋槐的铺得满地的秋槐的“落蕊落蕊”,“灰土灰土上留上留下来的扫帚
10、的下来的扫帚的丝纹丝纹”落寞落寞“秋蝉的秋蝉的衰弱衰弱的的残声残声”“在在灰沉沉灰沉沉的天底下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忽而来一阵凉风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雨来了来了”凄凉凄凉视觉视觉、触觉、听觉、触觉、听觉、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有三个因素:第一第一,跟旧中国,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闷,逃避现实;第二第二,也跟,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有关。郁达夫早年(三
11、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歧视;第三,第三,还跟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有关。郁达夫提倡“静静”的文学,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思考题:思考题: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为何偏偏表现秋的作者为何偏偏表现秋的“清、静、悲凉清、静、悲凉”呢?呢?第第11段的议论有无必要?段的议
12、论有无必要?人皆感秋人皆感秋中国文人尤甚中国文人尤甚非到北方不可非到北方不可通过古今中外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通过古今中外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尤甚,而秋的深味,非到北方,才感受得彻底。尤甚,而秋的深味,非到北方,才感受得彻底。情、景、理交融,深化主题。情、景、理交融,深化主题。第第12段再次提到南、北之秋,段再次提到南、北之秋,并进行对比,试分析。并进行对比,试分析。南国之秋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北国之秋黄酒(黄酒(甘润可口、甘润可口、回味不永回味不永)白干(白干(清香浓烈、清香浓烈、后劲十足)后劲十足)稀饭(稀饭(润、软润、软)馍馍(馍馍(硬、实硬、实)鲈鱼(鲈鱼(细腻细腻)大蟹
13、(大蟹(粗犷粗犷)黄犬(黄犬(小巧小巧)骆驼(骆驼(跋涉千里,跋涉千里,秋之广阔秋之广阔)悲秋悲秋 、颂秋?、颂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一曲悲凉的颂歌。讨论交流开头: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14、这故都的秋味。”结尾: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主体:主体:绘秋“清、静、悲凉”,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总写总写12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江南之秋给人的感受江南之秋给人的感受分写分写312秋晨秋晨小院小院秋槐落蕊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秋日胜果人皆感秋人皆感秋总写总写1314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味不永;比不上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国之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念之情。秋的眷念之情。向往向往品味品味赞美赞美眷恋眷恋理
15、清行文理清行文内容和思路内容和思路清、静、悲凉清、静、悲凉慢、润、淡慢、润、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仿照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把诗人瘾!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提示:列锦手法又称“列词”把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意象组合)读一读,看一看,读一读,看一看,故都的秋是什么颜色故都的秋是什么颜色览秋色陶然亭的芦花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钓鱼台的柳影 玉
16、泉的夜月玉泉的夜月 碧绿的天色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秋草 灰沉沉的天底下灰沉沉的天底下 青布单衣青布单衣 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 清 静 悲凉白白 黑黑 白白碧绿碧绿 蓝色蓝色 ,白色白色 黄绿黄绿灰沉沉灰沉沉 青青淡绿微黄淡绿微黄读一读,听一听,读一读,听一听,故都秋天的声音故都秋天的声音聆秋声西山的虫唱西山的虫唱 潭柘寺的钟声潭柘寺的钟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扫街的声音扫街的声音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风声风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长的声调都市闲人缓慢悠长的声调清 静 悲凉闻秋味、触秋形 秋雨话凉秋雨话凉秋雨
17、话凉(清、静、悲凉)(清、静、悲凉)雨声、雨态、雨雨声、雨态、雨感及感及奇奇、有味、有味、更更像样,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闲与清冷像样,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闲与清冷,即即“清清”的特的特点。点。这里的这里的“都市闲人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更能感悟生活能感悟生活的闲适与淡泊的闲适与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情。2、秋天独具魅力,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那一方四合院的天空里,碧绿高远;在那喇叭似朝荣的蓝朵
18、里,闲适雅致;在那铺了满地的槐树落蕊里,轻轻的,软软的;在那灰土上留下的扫帚丝纹里,细细的、密密的;在那息列索落匆匆来去的秋雨里,雨后天晴,凉意渐生;在那老北京人抑扬顿挫的腔调里,平平仄仄,缓慢悠闲;在那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里,咬下一口,齿颊留芳,再咬一口,回味无穷 品秋味秋晨小院图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是如何如何体现故都的秋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的特点的。破破屋屋 破壁腰破壁腰 浓茶浓茶碧绿的天色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驯鸽的飞声细数着细数着 一丝一丝 一一丝的日光丝的日光牵牛花牵牛花的的颜色(蓝色或白色最佳)颜色
19、(蓝色或白色最佳)几根几根 疏疏落落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草 衰败、沧桑苦涩清爽以声衬寂(静)悠闲和淡淡的落寞清、性情低落和凉意萧索,暗示心情的悲凉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宁静、萧瑟、宁静、萧瑟,透露出作者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悲凉落寞、悲凉。从从视觉(观秋色)、听觉(闻秋声)视觉(观秋色)、听觉(闻秋声)等等角度角度,抓住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秋景;同时又写出了作者观赏物的特征描绘秋景;同时又写出了作者观赏景物时的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秋景小
20、院图秋景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槐落蕊图本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分析。本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分析。感官的角度:视觉感官的角度:视觉触觉触觉听觉听觉嗅觉(嗅觉(感觉精细)感觉精细)这从这从视觉的角度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写出了落蕊的多;落蕊的多;从从触觉的角度触觉的角度写出落蕊的细、写出落蕊的细、软;软;从从听觉的角度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写出了环境的静;静;从从嗅觉的角度嗅觉的角度写出空气的写出空气的清新清新,从从视觉的视觉的角度角度令人觉得北平人的令人觉得北平人的细腻、清闲但又落细腻、清闲但又落寞。寞。境的境的宁静宁静心的心的清闲、落寞、清闲、落寞、悲凉悲凉。秋蝉残鸣图秋蝉残鸣图 从听觉的角度
21、 写“衰弱的残声”,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蝉衰弱的蝉衰弱的声音,营造出凄清的声音,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同时烘托了作者心中氛围,同时烘托了作者心中的悲凉的悲凉 秋果奇景图写写秋果秋果-“淡绿微黄淡绿微黄”,即使是写,即使是写“红红”也是也是“红完红完”。(也是一种。(也是一种清、静清、静的淡色。)的淡色。)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结合
22、文本,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示例: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抬头便见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蓝朵栖身的破壁腰中。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小院无声的落蕊里。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寒蝉的衰弱的残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随处可闻的啼唱里。3、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将落脚点放在哪里?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学习了本文后,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收获?学习了本文后,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收获?
23、第一,第一,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心中的寂寞悲凉之清,倾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心中的寂寞悲凉之清,倾注于笔端,融入自然界的落蕊鸣蝉里、风雨草木中。注于笔端,融入自然界的落蕊鸣蝉里、风雨草木中。第二,第二,衬托的手法。衬托的手法。对比反衬的手法主要运用在第对比反衬的手法主要运用在第2段和第段和第13段。写南国之秋,更是为了突出北国之段。写南国之秋,更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秋的感人至深。第三,第三,从特征出发,多角度描写、刻画从特征出发,多角度描写、刻画。用心去感受春天作业作业 1、感受春天感受春天,细腻细腻地写一段春景地写一段春景供选题目:供选题目:校园寻春校园寻春、寻寻春春、校园的春校园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