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九年级化学中考创新实验题热点题型解读例1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例2 U型玻璃管是常见的化学仪器,在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1)借助U型玻璃管探究微粒的性质,如图1所示,打开玻璃旋塞,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从左到右先后变蓝,该实验说明分子_,湿棉花的作用是_。(2)借助U型玻璃管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潮湿的钢丝棉有明显锈迹,干燥的钢丝棉没有锈迹,
2、此现象说明_。实验结束时,细心的同学发现浸没在凉开水中的钢丝棉也有少量锈迹,说明本实验有不完善之处,请利用原有装置提出具体改进方案_。(3)借助U型玻璃管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如图3所示,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的实验现象是_。例3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改进,请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一:仪器a的名称是_;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改进装置的优点是_(写一条即可)。(2)实验二:两套装置中作用相当的仪器:漏斗与_(填“b”、“c”或“d”);装置改进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双选)。A.同样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冰块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C.比原装置得到的蒸馏水更纯D.利用
3、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作替代品可户外自制饮用水例4 某兴趣小组对氨气(NH3)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实验回顾】(1)按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B中盛有少量含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B中溶液变红,原因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溶液中产生了_(填离子符号)。若取少许B中变红后的溶液在试管中加热,你认为溶液颜色会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2)图2是该小组对图1装置的改进,和图1相比,其优点有_(任写一条)。【提出问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图3装置验证。【进行实验】步骤1:按图3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步骤2:在干燥的
4、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把玻璃管插入烧杯的水中。步骤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_(填具体操作),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到的现象是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实验完毕,向烧瓶内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将其转化为可用作氮肥的(NH4)2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反思拓展】实验后请教老师知道,氨水中的NH3大部分与H2O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则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H2O、_、_(都填化学式)。例5 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
5、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s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示数增大不明显。(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_。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_。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_。 例6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
6、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A.水和生石灰B.稀盐酸和碳酸钠C.水和硝酸铵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例7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例8 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_的接触面积。(2
7、)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_。(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例9 如图所示,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例10 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盐酸。(1)实验现象是_。(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例11 “嫦娥飞天”“中国高铁”等“中国制造”,展现了“中国智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嫦娥四号”探测器悬梯等关键部件采用铝合金而不采用纯铝,原因是_。(2)“复兴号”动车高速运行离不开铁轨。建造铁轨需要大量钢铁,钢铁属于_(填
8、“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3)建造铁轨所需要的钢铁通常用还原铁矿石制得,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中,a处看到的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装置中存在明显不足,改进的方法是_。例12 冬季雾霾频发。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某地区雾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及防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启了项目性学习之旅。【信息检索】雾是浮游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霾是可吸人颗粒物浓度较高造成的能见度较低的现象。霾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不溶性有机物、黑碳、金属元素和其它元素。【提出问题】某地霾的成分是什么?【实验准备】选择该地重度雾霾天气,用SDLK
9、C-1000大流量TSP采样器在室外采集大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10g。活动一: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铵盐和硫酸盐。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5g样品,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_含有铵盐方案二取5g样品,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有白色沉淀生成含有硫酸盐【总结反思】工业上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农业上应合理施用化肥。活动二: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黑碳。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创新实验(将活动一得到的残渣,干燥后置于中间凹槽内。【实验步骤】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在导管口接上气球。向右边的凹槽内滴入澄清石灰水。接通电,用红热电阻丝点燃残渣。【实验现象】
10、残渣剧烈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变大。【实验结论】霾中含有黑碳。装置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交流研讨】某同学对“霾中含有黑碳”的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_。活动三:查阅资料,霾中还含有Al、Na、Zn、Pb、Hg、Cd等金属元素,其中的有害元素除Cd外,还有_。【能力发展】请你联系实际填写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表项目雾霾频发的原因控制雾霾频发的做法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能源结构不合理推广太阳能发电人工降雨烧散煤取暖_向空中或地面洒水_推广新能源汽车私家车限号出行【检查进度】小组同学没有进行的探究项目是_。答案和解析例1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
11、程中,仅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解析 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A正确;对比,白磷升温至60燃烧而红磷升温至260才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B正确;对比,与空气接触的红磷燃烧而被沙子覆盖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C正确;未燃烧,有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D错误。 答案 D例2 U型玻璃管是常见的化学仪器,在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1)借助U型玻璃管探究微粒的性质,如图1所示,打开玻璃旋塞
12、,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从左到右先后变蓝,该实验说明分子_,湿棉花的作用是_。(2)借助U型玻璃管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潮湿的钢丝棉有明显锈迹,干燥的钢丝棉没有锈迹,此现象说明_。实验结束时,细心的同学发现浸没在凉开水中的钢丝棉也有少量锈迹,说明本实验有不完善之处,请利用原有装置提出具体改进方案_。(3)借助U型玻璃管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如图3所示,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的实验现象是_。解析 (1)图1中,打开玻璃旋塞,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从左到右先后变蓝,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氨气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所以要用湿棉花吸收氨气。(2)由于钢铁
13、锈蚀的条件是钢铁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所以一段时间后潮湿的钢丝棉有明显锈迹,干燥的钢丝棉没有锈迹,此现象说明钢铁锈蚀需要水;浸没在凉开水中的钢丝棉也有少量锈迹,说明有少量氧气进入了凉开水中使钢丝生锈,在盛有凉开水的U型管两端液面上滴加植物油可以防止氧气进入凉开水中。(3)图3中,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的实验现象是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到刻度4处。 答案 (1)不断运动 吸收氨气,减少污染 (2)钢铁锈蚀需要水(或水是钢铁锈蚀的必要条件) 在盛有凉开水的U型管两端液面上滴加植物油(或在凉开水的表面滴加植物油) (3)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到刻度4处例3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改进,请回答有关问题:(
14、1)实验一:仪器a的名称是_;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改进装置的优点是_(写一条即可)。(2)实验二:两套装置中作用相当的仪器:漏斗与_(填“b”、“c”或“d”);装置改进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双选)。A.同样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冰块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C.比原装置得到的蒸馏水更纯D.利用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作替代品可户外自制饮用水解析 (1)仪器a为长颈漏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改进装置用注射器1代替长颈漏斗可起到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作用,用注射器2代
15、替锥形瓶可便于将反应后的液体及时排出等。(2)改进装置中漏斗内装的冰块有冷凝的作用,相当于原装置中c冷凝管的作用。改进后的装置仍然是通过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A正确;冰块与水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存在差异,B错误;原装置有温度计控制的蒸馏效果比改进后的简易装置效果更好,C错误;利用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替代品可制作简易净水器,D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CaCO3+2HCl=CaCl2+H2O+CO2 控制反应速率(节省药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方便及时排出废液等) (2)c A、D 例4 某兴趣小组对氨气(NH3)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实验回顾】(1)按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
16、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B中盛有少量含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B中溶液变红,原因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溶液中产生了_(填离子符号)。若取少许B中变红后的溶液在试管中加热,你认为溶液颜色会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2)图2是该小组对图1装置的改进,和图1相比,其优点有_(任写一条)。【提出问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图3装置验证。【进行实验】步骤1:按图3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步骤2: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把玻璃管插入烧杯的水中。步骤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_(填具体操作),使少
17、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到的现象是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实验完毕,向烧瓶内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将其转化为可用作氮肥的(NH4)2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反思拓展】实验后请教老师知道,氨水中的NH3大部分与H2O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则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H2O、_、_(都填化学式)。解析 【实验回顾】(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碱性溶液中存在OH。氨水易挥发出氨气,随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而挥发率增加,取少许B中变红后的溶液在试管中加热,溶液颜色会变浅。(2)图2装置的优点是可防止氨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即环保。【进行实验】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后,瓶内气
18、压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水会倒流到瓶内,形成喷泉。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帽,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被吸入烧瓶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烧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氨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 H2SO4=(NH4)2SO4+2H2O。【反思拓展】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H2O、NH3H2O、NH3。答案 【实验回顾】(1)OH 变浅 (2)环保(合理即可) 【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帽 烧杯中的水被吸入烧瓶中 氨气溶于水,烧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反思拓展】NH3H2
19、O NH3例5 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s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示数增大不明显。(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
20、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_。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_。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_。 解析 (1)根据实验一可知,A组玻璃罩内高度越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应该是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A组实验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产聚积并逐渐下沉。(2)实验二中温度计的高度不同,可以测出玻璃罩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因此探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3)在B组实验中低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
21、,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答案 (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产聚积并逐渐下沉 (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例6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A.水和生石灰B.稀盐酸和碳酸钠C.水和硝酸铵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解析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
22、生,A错误。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B错误。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试管中温度降低,试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C正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试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D错误。答案 C 例7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解析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集气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
23、会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烧杯底部,逐渐上升,因此低处的蜡烛先熄灭,A错误;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二氧化碳就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B错误;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与氧气的接触,而蜡烛的着火点不会改变,C错误;由题干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D正确。答案 D 例8 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_的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_。(3)蜡烛熄
24、灭的原因是_。解析 (1)面粉爆炸是由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引起的,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答案 (1)面粉与空气(或面粉与氧气) (2)机械能 (3)氧气不足(合理即可)例9 如图所示,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
25、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答案 2H2O22H2O+O2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例10 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盐酸。(1)实验现象是_。(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解析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中的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可以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2)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答案 (1)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2)分子在不断运动例11 “嫦娥飞天”“中国高铁”等“中国制造”,展现了“中国智慧”,增强了
26、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嫦娥四号”探测器悬梯等关键部件采用铝合金而不采用纯铝,原因是_。(2)“复兴号”动车高速运行离不开铁轨。建造铁轨需要大量钢铁,钢铁属于_(填“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3)建造铁轨所需要的钢铁通常用还原铁矿石制得,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中,a处看到的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装置中存在明显不足,改进的方法是_。解析 (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其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所以“嫦娥四号”探测器悬梯等关键部件采用铝合金而不采用纯铝。(2)铁和铁的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所以钢铁属于金属材料。(3)一氧化碳
27、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a处看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装置中存在明显不足,改进的方法是将尾气点燃等。答案 (1)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硬度大(合理即可) (2)金属材料 (3)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或有黑色物质生成)(合理即可) 3CO+Fe2O32Fe+3CO2 在导管口系一个气球(或将尾气点燃;在导管口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将尾气点燃再利用等)(合理即可)例12 冬季雾霾频发。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某地区雾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及防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启了项目性学习
28、之旅。【信息检索】雾是浮游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霾是可吸人颗粒物浓度较高造成的能见度较低的现象。霾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不溶性有机物、黑碳、金属元素和其它元素。【提出问题】某地霾的成分是什么?【实验准备】选择该地重度雾霾天气,用SDLKC-1000大流量TSP采样器在室外采集大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10g。活动一: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铵盐和硫酸盐。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5g样品,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_含有铵盐方案二取5g样品,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有白色沉淀生成含有硫酸盐【总结反思】工业上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农业上应合理施用
29、化肥。活动二: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黑碳。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创新实验(将活动一得到的残渣,干燥后置于中间凹槽内。【实验步骤】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在导管口接上气球。向右边的凹槽内滴入澄清石灰水。接通电,用红热电阻丝点燃残渣。【实验现象】残渣剧烈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变大。【实验结论】霾中含有黑碳。装置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交流研讨】某同学对“霾中含有黑碳”的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_。活动三:查阅资料,霾中还含有Al、Na、Zn、Pb、Hg、Cd等金属元素,其中的有害元素除Cd外,还有_。【能力发展】请你联系实际填写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表项目雾霾频发的
30、原因控制雾霾频发的做法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能源结构不合理推广太阳能发电人工降雨烧散煤取暖_向空中或地面洒水_推广新能源汽车私家车限号出行【检查进度】小组同学没有进行的探究项目是_。解析 活动一:铵盐遇碱能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NH3,有刺激性气味;SO42能与Ba2+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由此判断加入的溶液。活动二:【实验结论】CO2能与C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由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交流研讨】由【信息检索】知,霾中可能含有不溶性有机物,有机物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仅根据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不能确定霾中含有黑碳。【检查进度】由【信息检索】知,霾中可能含有可溶性硫
31、酸盐、硝酸盐、铵盐、不溶性有机物、黑碳、金属元素和其他元素。活动一探究了含硫酸盐、铵盐,活动二探究了含黑碳,活动三探究了含金属元素,还没有探究霾中是否含有硝酸盐、不溶性有机物、其他元素等。 答案 活动一: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BaCl2溶液或BaCl2溶液和稀HCl(合理即可) 活动二:【实验结论】Ca(OH)2 +CO2=CaCO3+H2O 【交流研讨】可能含有不溶性有机物,它燃烧也会生成CO2(合理即可)活动三:Hg、Pb(或汞、铅) 【能力发展】集中供暖(或煤改电/煤改气)(合理即可) 汽车尾气 【检查进度】霾中是否含有硝酸盐(或是否含有不溶性有机物或是否含有其它元素或雾霾的危害)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