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525392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45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冷和热课题1.冷热与温度课时1核心 概念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及要求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34年级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探究实践会正确使用酒精灯态度责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

2、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 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开始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引入(一)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认识温度计的作用。1.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3、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温,发现存在误差,从而顺势引出温度计及其作用。二、探索(一)学习并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水温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冷水:_摄氏度 温水:_摄氏度 热水:_摄氏度(二)探究热水降

4、温过程的变化规律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_实验方法:1. 安装好测温装置。2. 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3. 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实验结果:_(三)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1.出示图片: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计2.说说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优点。通过介绍并示范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切实感受到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读数。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每隔2分钟测量

5、并记录一次水温,将测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绘制成曲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绘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三、研讨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四、拓展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五、练一练一、 选择题1. 冰在融化时,水的温度是( )。A.-2B. 2C.0D.102. 测量水温时,观测温度计的正确方法是( )3. 为了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 )。A.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B.一直浸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C.先浸在水里

6、,拿出水面后读数D.碰到水杯底部4. 测量水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碰到容器的底和壁B.用手拿着温度计的玻璃泡C.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再读数D.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由读数5. 当前世界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测量体温是控制疫情最直接有效办法,但在人员密集的车站、学校、超市等地方,你认为在这些地方使用温度计是( ).A.红外线温度计B.水银温度计C.探针式电子温度计D.温湿度计二、判断题1. 实验时没有温度计,可以用体温计代替温度计来测量热水的温度。( )2. 电子体温计是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 所有的温度计都含有液泡。( )4. 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

7、度是不准确的。( )5. 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先快后慢地下降的。( )6. 把温度计放入液体中,就可以直接读数。( )答案1. C 2.A 3.B 4.D 5.A1. 2. 3. 4. 5. 6.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1.冷热与温度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水温变化先快后慢。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八、课堂反思单元冷和热课题2.热涨冷缩课时1核心 概念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及要求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34年级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

8、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温度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9、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 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感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操作:分别将两支温度计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2.提问:观察这两支温度计的变化,想一想温度计是怎么工作的? 通过观察温度计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思考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二、教学过程(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

10、:水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假设: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2. 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3. 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4. 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5. 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三)研究气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 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口。2 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3 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介绍酒精灯的使用

11、。(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4)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2.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 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2) 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3) 铜球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实验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温度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

12、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三、研讨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四、拓展提问: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进行解释说明吗?五、练一练一、 选择题1.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是( )。A.凹陷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重新鼓起来B.摇动汽水瓶会有汽水冒出来C.水沸腾时锅里会冒气泡D.古代人在冬天往岩石缝里灌水,水结冰后膨胀使岩石碎裂2.小华将纸盒牛奶放入热水中加热,过了一会儿牛奶从吸管中流了出来(如下图),这是因为( )。A.牛奶盒体积膨胀。B.牛奶受热体积膨胀。C.热水进入了牛奶盒后变多了。D.牛奶盒坏了3.火车铁轨都有间隙,这是为了( )。A.美观B.

13、节省材料C.考虑热胀冷缩D.降低火车经过铁轨时的噪声4.温度计是利用了( )热胀冷缩原理。A.固体B.液体C.气体D.固液5.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物体的( )性质。A.漂浮与下沉 B.热胀冷缩 C.体积膨胀 D.内部空隙多二、判断题1.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冰受热融化后体积会变小。( )2.为了节约用料,再架设电线时,可以拉的紧绷一些。( )3.夏天温度高,轮胎里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所以打气不宜太满。( )4.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会发现气球会鼓起来。( )参考答案1. A 2.B 3

14、.C 4.B 5.B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2.热胀冷缩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八、课堂反思单元冷和热课题3.水受热以后课时1核心 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34年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在

15、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科学思维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做水沸腾实验,观察并描述水沸腾的过程态度责任安全使用热水加热装置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 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

16、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比较冰、水、水蒸气的异同1.提问: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2.交流并总结: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交流冰、水、水蒸气之间的异同点。运用多感官,将冰、水、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异同点,同时发现三者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教学过程(一)冰的融化1.揭示: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融化。2.提问: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设计实验探究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问题:假设:实验

17、步骤:(1) 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 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摄氏度时为止。(3) 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曲线图。实验结论:4.提问:(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冰融化时的温度时多少?(3)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冰融化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二)水的沸腾1.提问:你见过水沸腾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步骤:(1) 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 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得数据并绘制温度变化曲

18、线图。(3) 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交流(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3)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否持续上升?(4)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何变化?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建立融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面、温度和气泡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要得出全面的结论,需要学生准确的实验操作和细致地观察。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给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会沸腾,并产

19、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四、拓展水烧开后的现象及原因提问: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会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五、练一练3.水受热以后一、选择题1.水在温度不断升高时可能会发生( )。A.融化 B.凝结 C.沸腾 D.液化2.水结成冰以后( )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了固体。A.物质 B.形态 C.颜色 D.气味3.下列关于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B.在一般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C.水沸腾以后,继续加热,温度会继续上升D.水沸腾后温度会保持不变4.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用

20、酒精灯的内焰加热B.加热完成后,用嘴吹灭再盖上灯帽C.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D.酒精灯中的酒精要保持满瓶才可使用5.兰兰在室温为24的实验室里倒了一杯62的热水,两个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 )。A.82 B.62 C.24 D.0二、 判断题1.水沸腾以后,在停止加热前,水的温度持续上升。( )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4.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5.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参考答案1.C 2.B 3.C 4.C 5.C1. 2. 3. 4. 5.在线练习: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网

21、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3.水受热以后(课题)冰受热后会融化,继续加热水会沸腾八、课堂反思单元冷和热课题4.水遇冷以后课时1核心 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34年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与描述

22、,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态度责任安全使用冷冻装置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 准备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23、一、导入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二、教学过程(一)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设计实验(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

24、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设计实验(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3.交流:(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做水蒸气遇冷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概念。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

25、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四、拓展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凝结和凝固现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五、练一练一、 选择题1.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A.凌晨看到露水 B.装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C.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

26、裂开 D.冬天遇到的雾天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时( )成了水珠。A.融化 B.凝结 C.蒸发 D.升华3.冬天,挂在阳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D.冰和水的体积是不变的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A.100 B.10 C.1 D.05.水结冰时,体积会(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一定二、判断题1.水蒸气遇冷后会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

27、,冰是固态的水。( )3.夏天时,野外草叶上的露水多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 )4.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参考答案1.C 2.B 3.A 4.D 5.A1. 2. 3. 4. 5.在线练习: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网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4.水遇冷以后(课题)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八、课堂反思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课题5.地球课时1核心 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及要求地球是一颗行星34年

28、级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科学思维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地球是球

29、体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教学 准备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学生: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地球。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对,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

30、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二、教学过程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到这里,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地球是平的了。后来随着虽然人们对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变化吗?谁知道?我国汉代的张衡

31、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认为宇宙像个鸡蛋,天体如蛋壳,大地如蛋黄。这种说法被称为“浑天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2.用实验解释观点你们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帮助你解释这些观点?下面老师要抽选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船只进出港。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地球是球体演示仪”。操作中,老师会把小船沿着球体缓慢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选同学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情况

32、和上面一种(第一种情况)是一样的。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人物-麦哲伦,听过的同学举手。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说说看。请大家阅读活动手册上相关内容。然后,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细红线按航行的路线把小旗连接起来。取下这些小旗和细红线组成的图形。观察细红线,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细红线围成了一个圆圈,这说明,麦哲伦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一个伟大的创举也说明了

33、地球是球体。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在认识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没有办法实际进行观察,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从外太空观察到实际的地球了。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观察成了证明地球形状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让我们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样子。照片上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可能是什么?白色的云,蓝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黄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绿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盖的区域。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蓝色

34、的面积大于绿色大于咖啡色。接下来,给大家一个挑战,请大家仔细观察地球仪,待会老师发给你们地球上的几大板块贴纸,你们有没有信心把板块贴纸准确贴到相应位置?学生领材料,动手操作。选出全对的小组进行讲解,鼓励大家进行修正。本环节为学生梳理了人们对地球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几种典型观点。把学生课前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了明晰和强化。本环节通过生活中海边生活的人们所熟悉的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这一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课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学生的认知。本环节通过人人参与的动手实验,研究麦哲伦航海路线,从而发现路线的特征,从侧面认识到其中的道理。本环节是介绍现代人观测到的地球。是人类在认识地球的过

35、程中最现代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阶段。本环节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对地球几大板块的特征认识。三、研讨小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今天所讲的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阶段吧。出示课件中的表格。地球附近还有一个小星球,你们知道是谁吗?月球.嗯,说的对,就是我们夜晚看到的月亮。四、拓展课后请大家阅读关于月球的知识,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着你分享哦。五、练一练一、 选择题1.太阳系中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星球是( )。A.月球 B.地球 C.火星 D.水星2.下列说法正确的( )。A.帆船行驶时,能始终看到船帆和船身同时出机B.当帆船回港时,先看到船身,再看

36、到船帆C.当帆船回港时,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D.在不同位置看到船帆和船身先后顺序也不同3.下面最能验证地球是球体的是( )。A.张衡提出的“浑天说”B.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度阴影进行的推测C.卫星拍摄到地球的照片D.自古传说的天似穹庐4.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大部分是蓝色,蓝色部分可能是( )。A.陆地 B.森林 C.冰川 D.海洋5.地球质量足够大,围绕太阳运行,自身不发光,是一颗( )。A.恒星 B.卫星 C.行星 D.彗星二、判断题1.海面上驶来的船只,人们总是先看到船身。( )2.安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球的。( )3.地球仪上蓝色部分代表

37、的是陆地,绿色部分代表的是海洋。( )4.地球仪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 )5.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 )参考答案1. B 2.C 3.C 4.D 5.C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5.地球盖天说(古代中国人)浑天说(张衡)观测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亚里士多德)地球是球体(麦哲伦)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宇航员)八、课堂反思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课题6.月球课时2核心 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及要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4年级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通过望远镜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了解月球表面的概况

38、。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思维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态度责任通过图片欣赏、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 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持续观察记

39、录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 准备教师:手电筒、篮球、铝箔纸包裹的网球。学生: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块、月相记录手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月亮。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月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种形状、不会发光、球体。对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板书课题)出示月亮的图片直接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的认知从原先意识中的“月亮”转变到“月球”。二、教学过程1、月球上的环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从古至今,人类对

40、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4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或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征?外围一圈隆起、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模拟实验: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陨石怎样撞击会形成这些不同特征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问题:环形山的大小、深浅和陨石的什么有关。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器材有沙盘、细沙,它们代表了月球表面;还有石块,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

41、陨石。陨石的质量和撞击速度怎么来表示?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块表示质量不一的陨石,石块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击速度不一样。出示实验步骤:(1)在两个盘子里分别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往其中一个沙盘中丢相同大小的石子。(3)从同一高度往另外一个沙盘中丢不同大小的石子。(4)轻轻将石块取出,观察被石块砸过的坑。同学们已经有了实验思路,接下来请大家讨论小组分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A负责将细沙铺在沙盘里;B负责挑选大小相同的石块,使其从不同高度坠落;C负责挑选大小不同的石块,使其从相同高度坠落;D负责将石块取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问题操作过程要严密、实验器材轻拿轻放、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手松开时让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开始动手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看到的实验现象。石块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块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师还给每组同学准备了手电筒,请把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全部教案(共17课).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