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手法从广义上讲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赏析作品使用。赏析作品使用。在写作上叫写作手法。在写作上叫写作手法。阅读阅读+写作的结合写作的结合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手法上看从手法上看:联想、象征、铺垫、:联想、象征、铺垫、烘托烘托、渲染、渲染、衬托衬托、抑扬、对比、抑扬、对比、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景抒情1、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
2、形象的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2、象征:、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象征物,看得见来象征看不见的,如情感,精神,象征物,看得见来象征看不见的,如情感,精神,品质,品德,内在的。品质,品德,内在的。3、铺垫铺垫:在
3、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作用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的艺术效果。作用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和关注。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鲁迅在孔乙己中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写道:“中秋过后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秋风
4、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看看将近初冬;我我整天的靠着火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作了铺垫。4、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5、”,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5、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6、衬托(主角和配角,必须是两
6、个事物):是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用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和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7、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会坏,辨别是非。(主角对主角,身份相等)运用这种手法,有利
7、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8、8、抑扬抑扬,人物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的技巧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欲扬先抑(先贬低外在,后赞扬内在)欲抑先扬(先赞扬外在,后贬低内在)。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抑扬的手法可以
9、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突出喜欢、赞扬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9、托物言志: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作用:使表达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举例:典型的文章有蝉贝壳紫藤萝瀑布金色花荷叶母亲等。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10、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
10、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11、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都写出来):(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都写出来):是指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以实衬虚、以虚衬实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突出主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11、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1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渲染渲染:通过通过(环境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
12、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
13、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对比:对比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
14、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求异。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
15、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一般哪些情况下需要过渡1)、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3)由倒叙转为顺序时需要过渡。结构上:增加文章条理,结构严谨,文章语言流畅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上面内容的总结,下面
16、篇幅的总起作用。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
17、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5、线索: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是将文章的各个事件连接成统一整体的主线。明线:时间,空
18、间,人物,事物、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如何找线索1)看标题 2)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3)开头、结尾、过渡处。4)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6、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7、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的作用。7、描写手法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鮮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抒情方式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借景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