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明清时代的城市概况二、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三、明清北京城的改建与变化四、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小结1 1、明朝初期的、明朝初期的“高筑墙高筑墙”明朝(明朝(13681644年)年)由朱元璋(明太祖)建立由朱元璋(明太祖)建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谋士朱升之的建谋士朱升之的建议议保存今天到的古城墙保存今天到的古城墙、城垣、城垣多为明初所建多为明初所建2 2、明朝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古代明代中叶明代中叶近代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经济江南经济 票号、典当大量出现票号、典当大量出现晋商、徽商等晋商、徽商等 行会、会馆建筑的出现行会、会馆建
2、筑的出现 3 3、明清城市的概况、明清城市的概况 (1)(1)数量的增多数量的增多 (2)(2)类型的增加: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类型的增加: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中心、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政中心、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 (3)(3)规模扩大规模扩大、市政建设加强、市政建设加强 1 1、北京简史:、北京简史: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公元前公元前1111世纪:西周燕国国都世纪:西周燕国国都 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南京)2 2、元朝简史、元朝简史l元大都所在的位置,即现在的
3、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松辽大平原。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为军事要地。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为北方一大都会,也是军事重镇。晚唐以后,也称幽州,由于东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兴起,这里更成为边防中心。l13世纪后,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先后控制了欧、亚两洲广大地区。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国家,并向中原地区扩展。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攻下了在这里建都的金朝都城金中都,将大部宫城建筑烧毁。1260年蒙古统治者忽
4、必烈决定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及建设,于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修建,1271年完工。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元朝以后,明朝利用元大都南半部加以增筑,逐渐发展成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元大都规划的特点:元大都规划的特点:(1)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2)规整的宫殿与自由的苑囿的结合(3)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完善(4)建设管理周密有序(5)周礼考工记的充分体现 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
5、仍是元大都的城垣。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垣。内城京西长约内城京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米,南北长约5700米,周四十米,周四十里,即今北京城的范围。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里,即今北京城的范围。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南面开三门。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严、气势凝重,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型庄严、气势凝重,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l明清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
6、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如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会馆、园林、民间宗教建筑等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l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皇城部分布局按南京的制度,更为宏丽。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
7、(东)、月(西)四坛。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l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永定门两重、正阳门两重、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庑廊,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l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城内主要
8、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玄武门外一段大街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由于出行以步行为主,因此对于大街的布局不要求通畅,上述主要街道基本能够满足要求。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由于地处北方,对日照、防寒要求较高,故胡同多为东西向。l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全区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院子中树木较多,
9、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市民l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唯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l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由于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皇亲贵族为便于上朝,府第多建在西城。这就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l清代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然是全城的商业中心,集中大量的店铺、戏园、会馆、
10、酒楼,六必居、同仁堂、马聚源、全聚德、都一处等闻名遐迩的老字号都分布在这一带。会馆的数量也很多,据宸垣识略记载,在乾隆年间有仅会馆建筑就多达180所左右。此外,清代商品运输主要靠大运河,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东城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因此有“贵西城,富东城”之谚。l清代宠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的雍和宫等。l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100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100万人。l明清北京城,完整的保存到现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传统的集大成。(1)城市从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演变)城市从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演变(2)道路系统由礼制为主转向适应实际需要)道路系统由礼制为主转向适应实际需要(3)城墙等防御设施不断强化)城墙等防御设施不断强化(4)对园林绿化建设高度重视)对园林绿化建设高度重视(5)建设发展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状况)建设发展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状况城市形态特征城市形态特征思考题:思考题:(1)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2)明清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3)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要点(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体上的特点(5)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