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D【解析】青蒿素和乙醚为有机物,水为无机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青蒿素更易溶于乙醚,A 项说法 正确;由题干可知,水煎提取的青蒿药物抗疟效果不佳,其原因为高温破坏了青蒿素的化学活性,B 项说 法正确;分离提纯“青蒿素”晶体的过程依次为乙醚萃取分液、有机层提取物进行蒸馏得粗品、粗品重结晶 得到纯品,C 项说法正确;燃烧法只能确定青蒿素分子的最简式(即实验式) ,要确定分子式,还需知道 其相对分子质量,D 项说法错误。 8B【解析】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2H2OSO2。A 为发生装置, B 为水的检验装置,C 为干燥装置,D、E 分别为 H2和 SO2的检验
2、装置,F 为尾气吸收装置。尾气中含有 的 SO2有还原性,可以用酸性 KMnO4溶液吸收,A 项说法正确;反应后 A 中还剩余大量酸,因此为确认 有硫酸铜生成,应将 A 中的溶液倒入水中,然后再观察溶液的颜色,B 项说法错误;浓硫酸中含水,反应 过程中也会生成水,两者存在同一体系中,因此不能排除浓硫酸中的水是否影响 B 装置现象的判断,C 项 说法正确;若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则生成 SO2,E 中品红溶液褪色,若氢元素的氧化性强,则生 成 H2,D 中黑色物质变红,因此可通过 D、E 中的现象来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和氢元素的氧化性强弱,D 项说法正确。 9C【解析】CO2的结构式为 OCO
3、,1 个 CO2分子含有 4 个共用电子对。8.8 g CO2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 所含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 0.8 NA, A 项说法正确; CO2C 的过程中碳元素化合价改变 4, 标况下 4.48 L CO2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电子的数目为 0.8 NA,B 项说法正确;在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连有 4 个碳 原子, 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共用 1 个共价键, 因此 12 g 金刚石 (1 mol) 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 4 NA 1/2 2 NA, C 项说法错误;MgO 由 Mg2 和 O2构成,阴阳离子最外层均为 8 个电子,共 16 个,因此 0.1 mol MgO 中
4、所有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6 mol,D 项说法正确。 10A【解析】由图可知 Zn/富 Co(III)Co3O4电池放电时 Zn 为负极材料,Co3O4为正极材料,正极 电极反应式为 Co3O4+ Co2+2e=4CoO,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Zn2e=Zn2+;由上可知放电过程中溶 液中 Co2+浓度降低,Zn2+浓度增大,A 项错误;充电时,a 极为阳极,溶液中阴离子(SO42)移向阳极, B 项正确;充电时,外电路通过 2 mol e,理论上电解质溶液中会有 1 mol Co2+替换 1 mol Zn2+,质量减少 66 g59 g=6 g,C 项正确;题干中提到该电池很好地克服了
5、之前碱性锌钴电池的缺陷,从题目中分析可 知该缺陷应该是降低电极的可逆性,D 项正确。 11B【解析】由图可理解该反应机理,箭头指如的为反应物,箭头指出的为生成物,一直在循环的为催 化机理,所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RX+,通过分析可知还应该生成 HX,所以 Heck 反应的总 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A 项正确;中与碳碳双键相连的四个原子(三个氢原子,一个甲基上的碳原子) 再加上碳碳双键上的碳原子,六个原子一定共面,甲基上的三个氢原子可以旋转到该平面上,所以最多有 7 个原子共平面,B 项错误;中存在碳碳双键,可使溴水或酸性 KMnO4溶液褪色,C 项正确;若 RX 为 CH3CH2Br, 则的化学式
6、为 C5H10, 碳原子连接方式有三种, 分别为、, 再加上必须含有碳碳双键,则第一种结构有 2 种双键位置、第二种结构有 3 种双键位置、第三种结构没有 双键位置,所以同类别同分异构体共 5 种,除去本身还有 4 种,D 项正确。 12C【解析】b 点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为(NH4)2SO4溶液,促进水电离,c 点溶液呈中性,盐对水的促 进与氨水对水的抑制恰好抵消,此时不影响水电离,a 点溶液呈酸性,酸的电离为主,抑制水电离,所以 水的电离程度:bca,A 项正确;取 b 点求解,Kh(NH4)= c(H+) c(NH3 H2O) c(NH4)= 105.3 2 0.1 2 3, 可知其的数
7、量级为 1010,B 项正确;根据电荷守恒,c 点满足 c(NH4)c(H)c(OH)2c(SO42),C 项 错误;d 点溶液中存在(NH4)2SO4和 NH3 H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 c(NH4) c(H)c(OH)2c(SO42)和物料守恒 c(NH4)c(NH3 H2O)4c(SO42)叠加消去 c(SO 4 2)可得 c(NH 4 ) 2c(H)c(NH3 H2O)2c(OH),D 项正确。 13D【解析】由价键理论和 a、b 的结构可知,X、Y 均为第A 元素,Z、M 均为第A 元素, ,W 为第 A 元素,根据上述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和原子序数依次
8、增大可知,X 为 H,Y 为 Li,Z 为 C,W 为 Al、 M 为 Si。W、M 和 Z 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lSiC,A 项正确;Z 和 M 的非金属性:CSi,B 项正确;W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 Al(OH)3,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C 项正确;X 与 Z 形成的化 合物为烃,但不能确定烃的分子组成,则不能确定常温常压下的状态,D 项错误。 26 (15 分) (1)Cu+ H2O2=Cu(OH)2(2 分) 收集一试管该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移近试管口,木条复燃(2 分,合理答案也给分) 生成 Cu(OH)2,降低铜的转化率(2 分) (NH4)2SO4固体或
9、NH4Cl 固体(1 分,注必须是铵盐固体) (2)Cu(NH3)42+2RH=CuR2+2NH3+2NH4+(2 分) H2SO4(1 分) (3)B(1 分) (4)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2 分) 7.4(2 分) 【解析】 (1)根据流程图可知,废旧印刷电路板中的单质铜通过“溶解”转化为离子进入铜氨溶液,之后再 经过一系列转化,最终获得胆矾。“溶解过程”中,为选择合适的溶解试剂,先设计了 3 组对比实验,1 号实验为铜片与 H2O2溶液的反应,10h 后,铜片表面附着蓝色沉淀,根据元素守恒可推出蓝色沉淀为 Cu(OH)2,溶液为浅蓝色说明 Cu2+浓度很小,单质铜主要转化为 Cu(OH)2
10、沉淀,则 1 号实验中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Cu+ H2O2=Cu(OH)2。2 号实验为铜片与 H2O2、 H2SO4混合溶液的反应,溶液蓝色明显且 铜片表面光亮, 说明单质铜转化为 Cu2+进入溶液, 而 Cu2+对 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因此产生的气体为 O2, 检验 O2的操作和现象为将带火星的木条移近试管口,木条复燃。对比 2 号和 3 号实验,由实验现象可 知,3 号实验中铜片的表面附着少量蓝色沉淀,说明单质铜有一部分转化为 Cu(OH)2沉淀进入滤渣,造成 了铜元素损失,降低了铜的转化率。为弥补 3 号实验的不足,设计了 4 号实验,对比两个实验可知,4 号实验因加入试剂
11、 X 使得铜片表面的 Cu(OH)2溶解,转化为 Cu(NH3)42+进入溶液。根据反应 Cu(OH)2(s)+4NH3(aq)Cu(NH3)42+(aq)+2OH(aq)可知, 增大溶液中 NH3的浓度, 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促进 Cu(OH)2溶解,再根据平衡 NH3+H2ONH3 H2ONH4+OH分析,加入铵盐可使该平 衡向左移动,从而增大 NH3的浓度,再结合控制变量的思想可知应加入(NH4)2SO4固体。分析流程图可知, “转化”时,Cu(NH3)42+与有机物 RH 发生反应生成 CuR2,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得产物中含有 NH4+, 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NH3)4
12、2+2RH= CuR2+2NH3+2NH4+。 “系列操作”具体指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出 现晶膜后停止加热,冷却、过滤、洗涤、干燥。用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 I2的淀粉溶液,达到滴定到终 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 30 s 内不恢复原色) 。根据原子守恒和电 子守恒可知 Cu(NH3)42+Cu2+eI2S2O32 ,铜元素的含量 =7.4g/L。 27 (14 分) (1)除去炭以减少酸溶时王水的用量(只要答出除去炭即可给分) (2 分) 坩埚(1 分) (2)PdHNO33HClPdCl2NOCl2H2O(2 分) 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慢;温度过高,王水
13、分解挥发(2 分,温度过高和过低各为 1 个给分点) (3)2.8 10 21 mol L1(2 分,数值对单位错误或不写扣 1 分) (4)Pd(NH3)42 2H2ClPd(NH 3)2Cl22NH4 (2 分) (5)Pd2CuCl2PdCl22CuCl(2 分) (6)使用王水腐蚀性强,危险,对设备要求高;产生的 NOCl 会有污染; (1 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 【解析】 (1)废钯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炭,“焚烧”的主要目的为除去炭,以减少后续酸溶时王水的用量,焚 烧是高温操作,实验室中在坩埚中进行。 (2)王水的成分为 HNO3和 HCl,“酸溶”时,Pd 转化为 PdCl2,
14、 流程图提示该过程还生成了 NOCl, 根据氧化还原规律可得化学方程式为 PdHNO33HClPdCl2NOCl 2H2O;该过程需控温 7080,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慢;温度过高,王水分解挥发。 (3)“酸溶”时, 铁元素被氧化为 Fe3 。“络合”时,溶液的 pH 需始终维持 89,则络合后溶液中 Fe3浓度的最大值应以 pH 8 计算,c(Fe3 ) 36 39 3 3sp 10 108 . 2 )OH( Fe(OH) )( c K 2.8 10 21 mol L1。 (4)由流程图可以看出,加入盐酸“酸 析”时生成的沉淀为 Pd(NH3)2Cl2,据元素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 Pd(NH
15、3)42 2H2ClPd(NH 3)2Cl2 2NH4 。 (5)PdCl 2和 CuCl2为反应的催化剂,、叠加可得总反应 2CH2CH2O22CH3CHO。 因此的化学方程式为 Pd2CuCl2PdCl22CuCl。 (6)此方案使用的王水腐蚀性强,危险,对设备要求 高;产生的 NOCl 会污染环境,这些都是该方案的缺点。 28 (14 分) (1)223 kJ mol 1(2 分) (2)0.018 mol L 1 min1(2 分) 2.25(2 分) (1 分) ;反应和均为放热反应,平衡时温度高于 T1 ,H2的转化率减小;升高温度,气体 总压强增大(2 分,平衡移动和压强变化两个
16、给分点各 1 分) (3)不变(1 分) ;随着反应的进行,c(OH )不断减小,但曲线的斜率(代表反应速率)不变(2 分) (4)COS4Br212NaOHNa2CO3Na2SO48NaBr6H2O(2 分) 【解析】 (1)由已知反应:COS(g)H2(g)H2S(g)CO(g) H117 kJ mol1、CH4(g) H2O(g)CO(g)3H2(g) H206 kJmol1,推知得 COS(g)4H2(g)H2S(g) CH4(g)H2O(g) H2223 kJ mol1。 (2)反应是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反应是气体分子总数 减小的反应。平衡时体系压强减小了 20%,即气体总物质的
17、量减小了 5 mol 20%1 mol,则体系中气体总 物质的量为 4 mol。平衡时反应生成了 0.5 mol H2S(g)、0.5 mol CH4(g)和 0.5 mol H2O(g),消耗 0.5 mol COS(g)和 2 mol H2(g);由 CO 的体积分数为 10%,推知平衡时反应 生成 CO(g)的物质的量为 0.4 mol、 H2S(g)的物质的量为 0.4 mol, 消耗 COS(g)和 H2(g)的物质的量均为 0.4 mol。 由此计算: 05 min 内, 0 5 min 内,v(COS)0.018 mol L 1 min1。反应的平衡常数 K 2.25。反应和反应
18、均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 平衡逆向移动使 H2的平衡分压增大; 同时温度升高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H2的平衡分压增大。 故 p2p1。 (3) 由反应原理 COS4OHS2CO322H2O 和信息知,随反应进行溶液中 c(OH)不断减小,但图中曲 线的斜率(代表反应速率)不变,故增大 NaOH 溶液的初始浓度,COS 的吸收速率不变。 (4)由信息知, 在NaOH溶液中Br2能将COS中2价S氧化为SO4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S4Br212NaOHNa2CO3 Na2SO48NaBr6H2O。 35 (1)(1 分) 铜失去的是全充满的 3d10电子,镍失去的是 4s1电子(2 分) (2
19、)32(1 分) sp(1 分) CO、N2、CN(合理即可,2 分) (3)N(1 分) NCH(1 分) 乙二胺易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所以溶解度较大(2 分) (4)4(2 分) 310 A 102 2144 )( dN (2 分) 【解析】 (1)第二电离能2(Cu)2(Ni),理由是基态 Cu+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3d10,处于全满状态,再失 去一个电子较为困难,所以第二电离能较大。 (2)C2H2分子中四个原子间形成了三个 键,碳碳三键之 间形成了两个 键,所以 键与 键的数目之比为 32;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常见的,与 C22互 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 CO、N2等,离子有 CN。
20、 (3)乙二胺(H2N-CH2CH2-NH2)易与 Cu2+形成络合物, 用于 Cu2+的定量测定。乙二胺(H2N-CH2CH2-NH2)中只有 N 原子存在孤电子对。乙二胺 (H2N-CH2CH2-NH2)中所含元素有 C、N、H,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NCH;乙二胺中存在的氨基 易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所以乙二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4)由图 a 和图 b 可知氧原子占据了晶胞的 8 个角和晶胞的体心,共含两个氧原子;将晶胞切成 8 个小正方体,铜原子分列晶胞内部 8 个小正方体中的 4 个小体心,共含 4 个铜原子,以体心氧原子为参照物,可知氧原子的配位数为 4,铜原子的最短距离为 晶
21、胞面对角线的一半,即棱长等于d pm,该晶体的密度为 310 A 102 2144 )( dN g cm3。 36.(15 分) (1)苯甲醛(1 分) ;(2 分) ;醚键(1 分) (2)(2 分) (3)取代反应(1 分) ;中和生成的 HCl,增大原料的转化率(1 分) (4)5(2 分) (5)、或(任写两种即可,2 分) (6)CH3CH2OHCH3CHO CH3CH=NCH2CH3(3 分) 【解析】(1)根据信息可知,芳香族化合物 A 为苯甲醛,与反应生成 B 的结构简式为 ;与 D 反应生成,对比结构可知,形成化学键的位置如图 示,根据信息可推出 D 的结构简式为。根据价键理论可知,COCl2的结 构式为, 则 FG 的化学方程式为。(2) 对比 E、 G 和 H 的结构可知,该反应为取代反应;由于该反应生成另一种产物为 HCl,则加入有机碱吡啶可中和生 成的 HCl, 增大原料的转化率。(3) M 中的手性碳原子用“*”标记, 如图示, 共有 5 个。 (4)C 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核磁共振氢谱中有 4 组峰的结构简式为、 或。 (5)用乙醇和乙胺(CH3CH2NH2)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 CH3CH2OHCH3CHOCH3CH=NCH2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