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27632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5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议论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四四、传统、传统文文化化(一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古人之古人之“让让”吕雪萱 汉代有一个名叫陈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以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往陈嚣地里移,为的是扩大自家的地块。陈嚣察觉后,非但没有和邻居争执,反而将篱笆再往自己一方移了一丈。纪伯见了非常惭愧,不仅归还所占土地,而且也将篱笆往后移了一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拔藩益地”的故事,它所赞美的,正是古人“让”的精神。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

2、“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等。可以说,“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数和德性的考虑。康熙字典引诸典籍称:“让,礼之主也。”“让,德之基也。”还有“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上述“拔藩益地”的故事,正是体现了“礼”和“德”为“让”之根基的思想:一件原本可能起争端的事,由于陈嚣的先“让”,变成互相谦让,结果是双方都表现出君子的风度,不仅维护了“礼”,也做到了“义”。所以当地太守特意刻“义礼”二字在石上,以表彰陈嚣的高尚品德。古人讲究“让”,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礼数和德性的美好的体现。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能“忍”方

3、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新世说记载,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于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执暴躁,见曾国藩将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曾国藩在对方对他发怒时一忍再忍,并几番让着此人,正显示了“让”所包含的能忍的气度。这种气度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正因为有此气度,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才能够做到“从容”,遇到不利和挫折也没有“太息咨嗟之状”,是能“镇安朝野”之人。由此看来,“和为贵,忍为高”“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大事不成”,这些俗语早已化作中国人行动的

4、指南。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历来都受到推崇。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前述典故中,陈嚣“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是“福”。“让”体现的是大智慧。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

5、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_ _ “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的分论点。3.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_ _ _ _ _ 文章先用“拔蕃益地”的例子和名言引出了论点:“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然后分别从四个角度论证了“让”这种处世方式的思想来源和依靠;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

6、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二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给传统手艺打开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子给传统手艺打开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子王焕 现代技术在传统手艺领域的使用已不罕见,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就,二者结合研发的创意产品也屡见不鲜。但在更广的现实层面,现代技术与传统手艺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是传统手艺人对现代技术的抵制,另一方面是滥用现代技术导致的手艺市场的混乱。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其实并不冲突,它们原本就是伴生于手艺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能传承至今的手艺一定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所以说,创新原本就是传统手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现代技术的参与,更是为传统手艺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

7、子。比如,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使用的工具也升级换代,使得过去几乎无法完成的技术成为可能。当雕刻刀具越来越精细,有些刻刀头甚至细如牙签的时候,木雕大师就可以设计创作出“细如发丝”之类更为精致的雕刻作品。现代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将手艺人从重复的、无意义的、高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银丝工艺中,制银片是很费功夫的:要把银料放到火槽里融为银水,倒入模中变为银条,反复多次用火加热,再用小锤一锤一锤慢慢敲打成银片,要花费很长时间。现在用压银机、绞银丝机就能轻轻松松完成这个任务,而手艺人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设计制作上。如此,既保留了“锤揲与平錾”的核心手工技艺,又在作品

8、艺术性的表达上体现出了手艺人的“心灵手巧”。充分认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艺的跨界融合,探索其可应用范围,将会给许多传统手艺行业带来真正切合实际的帮助。目前,现代技术参与传统手艺创新的最大难题是复合型人才缺乏。掌握现代技术的人员大多不懂传统手工技艺,而传统手艺人又不懂现代科技,导致二者之间难以结合。目前,这一现象已引起关注。一些高等院校开始为手艺人开设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培训,一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学生也开始到大师工作室学习传统手工。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懂得传统手工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形成,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可估量。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手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的创新探索,也是传

9、统手艺在当下的全新演绎。现代技术与中国传统手艺的交叉研究,不仅有利于传统手艺在技术层面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文化创新。传统手艺应大胆地接受和尝试新技术,合理地应用与开发。我们相信,现代技术的参与,不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手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而且能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第段中加点词“这一现象”在文中具体指什么?_ _3.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 _ _ _用现代技术为传统手艺打开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子。现代技术参与传统手艺创新缺乏既懂传统手艺又懂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运用了举例论证和

10、对比论证。举工艺中制银片的例子,并将传统银丝工艺中制银片的费时、费力和现代用机器制银片的方便快捷进行对比,突出体现了现代工艺既保留核心手工技艺,又在作品上体现出了手艺人的“心灵手巧”的优势。(三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李韵苏晓彤 一季、二季、三季谁也没有想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

11、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双重误区,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

12、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由于深埋于历史的泥土中太久,传统文化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经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丁建华时隔40年的再次

13、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某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

14、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中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_ _ _ 运用比喻论证,把“传统文化”比喻成“宝藏”“矿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经过重新表达,才能焕发光泽的观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2.请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_ _ _ _ 3.结合文本谈谈如何培养文化自信。_ _ _ _ 文章由人气很旺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开篇,提出了本文论点:传统

15、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然后指出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接着论证如何架设桥梁,从而培养国人的文化自信;最后总结全文,指明方向。采用年轻化的表达解读、传播传统文化,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个人要积极主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四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汉字书写之美汉字书写之美祝勇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造型感的文字,而软笔书写,又使汉字呈现出变幻无穷的线条之美。中国人写字,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也是一种美的表达,于是在书写中产生了“书法”。只有中国人,让“书”上升为“法”。西方人据说

16、也有书法,我在欧洲的博物馆里,见到过印刷术传入之前的书籍,全部是“手抄本”,书写工整漂亮,加以若干装饰,色彩艳丽,像“印刷”的一样,可见“工整”是西方人对于美的理想之一,连他们的园林,也要把蓬勃多姿的草木修剪成标准的几何形状,仿佛想用艺术来证明他们的科学理性。周汝昌认为,西方人“最精美的书法可以成为图案画”,但是与中国的书法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这缘于“西洋笔尖是用硬物制造,没有弹力,或有亦不多。中国笔尖是用兽毛制成,第一特点与要求是弹力强”。与西方人以工整为美的“书法”比起来,中国书法更感性,也更自由。尽管秦始皇(通过李斯)缔造了帝国的“标准字体”小篆,但这一“标准”从来不曾限制书体演变的脚

17、步。泰山刻石是小篆的极致,却不是中国书法的极致,中国书法没有极致,因为在一个极致之后,紧跟着另一个极致,任何一个极致都有阶段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使中国书法,从高潮涌向高潮,从胜利走向胜利,自由变化,好戏连台。工具方面的原因,正是在于中国人使用的是一支有弹性的笔,这样的笔让文字有了弹性,点画勾连,浓郁枯淡,变化无尽,在李斯的铁画银钩之后,又有了王羲之的秀美飘逸、张旭的飞舞流动、欧阳询的法度庄严、苏轼的“石压蛤蟆”、黄庭坚的“树梢挂蛇”、宋徽宗“瘦金体”薄刃般的锋芒、徐渭犹如暗夜哭号般的幽咽顿挫同样一支笔,带来的风格流变,几乎是无限的,就像中国人的自然观,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亦

18、如太极功夫,可以在闪展腾挪、无声无息中,产生雷霆万钧的力度。在草木葱茏的古代,竹与木几乎是最容易得到的材料。因而在纸张发明以前,简书也成为最流行的书写方式。汉简是写在竹简、木简上的文字。“把竹子剖开,一片一片的竹子用刀刮去上面的青皮,在火上烤一烤,烤出汗汁,用毛笔直接在上面书写。写错了,用刀削去上面薄薄一层,下面的竹简还可以用。”烤竹子时,里面的水分渗出,好像竹子在出汗,所以叫“汗青”。文天祥说“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源于这一工序,用竹简(“汗青”)比喻史册。竹子原本是青色,烤干后青色消失,这道工序被称为“杀青”。面对这些简册(所谓的“册”,其实就是对一条一条的“简”捆绑串联起来的样子的象形描述

19、),我几乎可以感觉到毛笔在上面点画勾写时的流畅与轻快,没有碑书那样肃括宏深、力敌万钧的气势,却有着轻骑一般的灵动洒脱,让我骤然想起唐代卢纶的那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当笔墨的流动受到竹木纹理的阻遏,便产生了一种滞涩感,更产生一种粗朴的美感。对中国人来说,美,是对生活、生命的升华,但它们从来不曾脱离生活,而是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内心情感相连。从来没有一种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孤悬于生命欲求之外的美。我们看秦碑汉简、晋人残纸,在上面书写的人,许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对美的追求却丝毫没有松懈。时光掩去了他们的脸,他们的毛笔在暗中舞动,在两千年之后,成为被我们伫望的经典。(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1.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 2.第段引用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_ 3.汉字的书写之美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你认为中国人的精神追 求是什么?_ _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中国书法的感性和自由。引用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灵动洒脱,增强了美感。示例:中国人热爱生活,将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紧密相连;中国人具有顺乎自然的美学追求,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五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杨小明任春光 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

21、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认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所以,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

22、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23、。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

24、,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_

25、_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2.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_ _ _ _ 3.简析文章第段的论证思路。_ _ _ _ _ _ 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孟子的话,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并且从“对己”“对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接着引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名言证明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最后总结,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传统文化(共26张PPT)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