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达州中考文言文从题型上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意理解的考查多是选择题,要求选取解释或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还有一种文言文翻译题,选句一般具有句式或者词类活用上的一些特点;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多为有启示意义类的开放性试题。达州市近年来一直采用课内外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达州中考语文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概括古诗文的大意,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及用法;能理解古诗文句子的意思,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翻译文言句子。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解释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解释
2、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
3、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
4、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题型三: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三:内容理解与概括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
5、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题型四: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四: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
6、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题型五:比较探究题型五:比较探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
7、”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
8、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书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注释】子城:城门
9、之外的套城。雉堞(di)圮毁:雉堞,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毁坏。平挹江濑: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阒(q):静。公退:办公归来。第:只。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清澈B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C不可具状状:描述D夏宜急雨宜:合适A【解析】A.日光下澈: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照射。B.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C.不可具状:无法一一描述出来。状,描述。D.夏宜急雨:夏天适合有急雨。宜,合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B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C潭西南而望人不知而不愠D以其
10、境过清不以物喜D【解析】A.代指小石潭/结构助词,的;B.小溪/代指“他”;C.表修饰/表转折;D.因为。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表明了自己在官场上无所依傍的苦闷;“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写出作者在小竹楼上观景的顺序:由远及近。B甲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和环境,寄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自己怨愤抑郁和孤清悲凉的心境;其中虽因景美,获得短暂快乐,但字里行间却深蕴着忧伤。C乙文着意写竹楼之胜,江山烟云之妙,充满诗情画意,反映了贬谪生活中随遇而安、游于物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那种高洁的人生
11、境界,在淡泊的生活情趣中也透露了对仕途坎坷的愤激与不平。D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竹树,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消遣世虑之情”表现了甲、乙两文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情。A【解析】A.“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明了自己在官场上无所依傍的苦闷”的分析有误。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故而心中愤懑难平,而不是“官场上无所依傍的苦闷”。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2)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_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江流山峦之外(或
12、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解析】第(1)句出自课内篇目,难度不大,但需注意:“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要译成“像北斗七星那样”和“像蛇一样”;“而”作连词,在这里表修饰。第(2)句出自课外文言文,稍有难度。“江山”是“大江和高山”之意;“第”在这里是状语,可译为“只”;“而已”为语气词,“罢了”的意思。5拓展探究。请阅读下面两句文字,自选角度,谈谈你对柳宗元、苏轼两位散文大家在描写景物特点时艺术手法运用的理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柳之中正面写了游鱼
13、,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上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前。苏之中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月光的皎洁;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月光的明亮。(从景与情等角度去谈也可)【乙文参考译文】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芜。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连通。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合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纷飞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
14、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相伴。待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15、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为人
16、所弃而死,非其道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D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若见而不收养C【解析】课外文言文对实词、虚词的考查一般都是选取课内出现过的文言词语作为考查对象。本题考查了三个虚词和一个实词。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代词,指马/代词,指自然;C.连词,表转折;D.通假字,同“现”,显现/动词,看见。.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B策之不以其道C腰白玉之环D吾妻之美我者A【解析】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所给例句的词语用法,“夜行”翻译为“在晚上出行”,“夜”是名词作状语。再分析各
17、选项,A.“日再食”应翻译为“每天吃两顿饭”,也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两项加点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加点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 张元见之 即收而养之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2)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_/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解析】这类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翻译题,通常是一句课内,一句课外。第(1)句主要考查两种语气的翻译;第(2)句考查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这是文言文被动句中的常见形式之一
18、。5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_的主旨。托物寓意关爱动物,善有善报【解析】对文意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通常是以选择题或者填空、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文意概括主要体现为句意的理解、段意的理解和文章主题的概括;写法分析通常是对文章整体写法特点的把握。如果是选择题就要将每一个选项与原文的概括点进行比照分析。本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第一问考查的是甲文的写法,第二问考查的是乙文的主旨。甲文是借马说人,从题干中对甲文主旨的概括就可以知道,所以应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乙文是用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做好事总会有回报的。(或托物言志
19、)【乙文参考译文】村中有一条狗被人抛弃了,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他的叔父很生气,说:“要它干什么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对(叔父)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重视生命的。如果上天让它生,上天让它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悖自然规律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收养小狗)了。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跑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张元)马上请来医生医治叔父,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从此
20、以后,叔父就把狗看作亲人一般。一、对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21、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一、对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夜缒而出,见秦伯,
22、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注释】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氾(fn)南:氾水以南。缒(zhu):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怎敢拿
23、这件事来麻烦您。陪:增加。行李:出使的人。设版:修筑防御工事。阙:同“缺”,损害。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B休祲降于天 休:休息C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D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解析】B.休:吉祥。D.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掉。B甲文记叙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说服秦王,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乙文记叙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C甲文唐雎出使秦
24、国的原因是秦王攻打安陵,乙文烛之武拜见秦伯的原因是晋侯、秦伯围郑。D甲文中的唐雎是一个不卑不亢、有勇有谋、不畏强权、能言善辩、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人,乙文中的烛之武是一个富有才干、声名远播、深明大义、勇于担当、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人。【解析】A.介词,表方位,从/介词,增进;B.连词,表顺接/连词,表递进;C.介词,把/介词,凭借,依靠;D.于是。C【解析】C.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秦王骗他。【乙文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在与晋国交好的同时,又私下对(晋国的敌人)楚国表示友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
25、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这是我的罪过啊。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深夜,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他见到了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当作边邑,您也知道这有多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也就越薄弱。如果放弃了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边道路
26、上(招待之客)的【乙文参考译文】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少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什么。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恩惠,他曾经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吧。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考虑这件事吧。”秦穆公很高兴,便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27、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这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还是回去吧。”也离开了郑国。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
28、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然,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
29、颇应。(选自陆游入蜀记过巫山)【注释】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进见神灵。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祝史:祠中主持祭祀者。纤翳(y):一丝一毫的云彩。翳,遮盖,这里指云。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B属引凄异 属:同“嘱”,嘱咐C山猿皆鸣 鸣:鸣叫D四顾无纤翳 顾:看B【解析】B.属:连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解析】A.助词。的/代词。代安陵国土;B.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介词,在;D.语气词,老肯定/语气词。表反问。3下列对甲
30、、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B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突出山之高,乙文中突出山之高的句子是“峰峦上入霄汉”。C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乙文中“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甲文引用渔者歌谣,赋予自然景物以感情色彩,表现对渔夫悲惨生活的同情;乙文引用夏禹见神女的传说,增加了神女峰的神秘色彩,突出了神女峰的神奇秀美。C【解析】C.“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的是夺张的修辞手法。【乙文参考译文】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
31、,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徘徊萦绕,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半山腰处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很长
32、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啊。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船只。在唐代夔州刺史李贻诗中就已经说过“群乌幸胙余”。快到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现在一只也找不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把船停在清水洞,洞很深,后洞在山的那一边,只是洞内很昏暗,水在中间流过,很少有人能进去。天旱时求雨,相当灵验。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乙
3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B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樊於期:秦国
35、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少:通“稍”。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发:打开。揕(zhn):用刀剑等刺。绝:挣断。环:绕。卒:同“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长跪而谢之谢:感谢B请广于君 广:扩充C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完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解析】A.谢:道歉。B【解析】A.表承接/表修饰;B.结构助词,的;C.介词,到/介词,从;D.介词,用/企调,把。.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
36、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手法,其中乙文用秦舞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B【解析】B.“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的说法不正确,臣子们不是旁观,而是无能为力。从文中可看出,所有上殿的臣子手中是无任何武器的。【乙文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
37、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取来舞阳所拿的地图!”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选自出师表)【乙】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38、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释】高祖:指汉高祖刘邦。高起:高祖臣子。略:攻占。降:投降。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子房:西汉名将张良。连:率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皆良实良实:忠良诚实的人B先帝称之曰能 能:有才能C高起等对曰 对:面对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下:攻克2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解析】C.对:回答。B【解析】A.连词,来/介词,把;B.人称代词,他们;C.介词,被/动词,制造;D.连讯,表转折/连训,表顺承。.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进行对比,突出高祖的爱护人才、重用人才。C【解析】C.义正辞严的
40、说法不妥。【乙文参考译文】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则妒贤嫉能,谁有功他妒忌谁,谁有本事他怀疑谁,(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最后被我擒拿。”
41、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
42、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梃(tng):木棒。政:施行仁政。庖(po):厨房。饿莩(pio):饿死的人。率:带领。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 私:私心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C寡人愿安承教 承:接受D厩有肥马 厩:马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解析】A.私:偏爱。D【解析】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普相食”;B.动词,以为,认为/介词
43、,用;C.介词,在/词报,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D.连词。表修饰。.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中邹忌委婉劝谏,齐威王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B甲文中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C乙文中梁惠王表示愿意安心地接受孟子的教导。D乙文中孟子劝说梁惠王要施行仁政。B【解析】B.甲文中邹忌主要是为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更治,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乙文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
44、,(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后面题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45、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高兴B思而不学则殆 殆:懈怠C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实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后面题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
46、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B【解析】B.殆:疑惑,有害。.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的修养。4历经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_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
47、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忠信习品德略。(言之有理即可)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节选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8、,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阡陌交通 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3)无论魏晋 _(4)处处志之 _(5)未果,寻病终 _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田间小路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要说,(更)不必说做标记随即,不久【解析】注意本题考查的词语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几个双音节词
49、语,如“阡陌”可以先分开理解:“阡是指南北方向的小路,”用“是指东西方向的小路,同义连用。“阡陌”就泛指田间小路;“绝境“是一个古字异文调:再如“志”。本又指记住,这里指做标记。.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_。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50、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日常生活和乐。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