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代码:0039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21世纪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定位是(A)1-40A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B为幼儿入学做准备C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D促进幼儿智力发育2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正确途径的是(D)3-84A以活动区活动进行数学教育B通过游戏进行数学教育C利用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数学教育D教师灌输数学知识,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3幼儿开始意识到时间具有连续性,能够认识到过去、现在和预计到将来的年龄是(C)5-139A1岁左右B
2、2岁左右C3岁左右D4岁左右4下列关于生物的生命周期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8-168A生物的生命周期指动物和植物经历的出生、生长和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B绿色的开花植物都是从根茎叶繁殖后代的C对动物来讲,不同的动物其生命周期差异很大D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5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能够以数群为单位来进行计数,幼儿表现出这种计数能力的年龄段是(D)4-102A23岁B34岁C45岁D56岁6下列属于56岁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是(D)7-159A能够很好地感知、体验立体知觉B能够较好地判断积木之间的位置与远近关系C已经能够辨别离自身较远的前后D能够较好地感知物体之间的分离关系7运用
3、各种材料(纽扣、小动物等)和对生活中出现的物品进行计数,这属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A)3-90A操作法B比较法C游戏法D启发探索法8对守恒判断理由的解释包括(D)2-63A可逆性,层次性,互补性B同一性,层次性,可逆性C层次性,互补性,同一性D互补性,同一性,可逆性93岁以前儿童几何图形的教育目标不包括(C)6-147A培养和满足儿童对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B引导儿童关注各种形状的物体,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C引导幼儿积极地辨别、感知事物的特征D喜欢玩各种图形或各种形状的物体10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研究认为,儿童探索学习模式的四个层次依次是(D)2-61A描述模式,认识模式,创造模式,扩展
4、模式B认识模式,扩展模式,描述模式,创造模式C扩展模式,描述模式,创造模式,认识模式D认识模式,描述模式,扩展模式,创造模式11幼儿最早能够对平面图形进行配对,具有较好的配对能力的年龄段是(B)6-146A23岁B34岁C45岁D56岁12探究“哪些岩石是硬的,哪些岩石是软的”这一科学活动的核心经验是(B)10-214A岩石的光泽B岩石的硬度C岩石的脆性D岩石的纹理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3-81A对于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实验前儿童都是知道如何进行实验的B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前儿童是知道实验结果的C对于探索性实验,实验前儿童是不知道实验结果的D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是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幼
5、儿14按衣服、学习用具、餐具等进行的分类属于(A)2-48A按物体用途分类B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C按所属关系分类D按物体名称分类15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或位置的数是(C)4-112A计数B基数C序数D自然数16下列属于3岁幼儿时间概念的认知特点的是(A)5-139A能够初步理解早晨、白天、晚上和黑夜的含义B开始对一个星期有所感知C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以前、以后这些词语D能够区分出较小的时间单位,如一两个小时、半天等17在下列活动区活动中,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数学认知体验,如数数、比较对应、体验角色的活动、角色分配、空间方位、时间感知等多种认知活动的是(C)3-86A音乐表演区B图书区C角色游戏区D
6、沙水区18下列不属于科学知识的特点的是(D)1-30A客观真理性B严密的逻辑性C开放性D固定性19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最高水平是(A)4-120A抽象水平B具体水平C表象水平D表征水平20以“谁的根喝水多”开展的主题科学教育活动属于(A)8-174A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设计B生物变化性与多样性的活动设计C生物生命周期的活动设计D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活动设计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1观察法3-81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22排序5-126答:指将两个以上的物体对其同一属性进行比较,并按这种特征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23形状守恒2-62
7、答:指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不会因颜色、大小、形态以及摆放位置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4数的分解与组成4-116答: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所以数的组成包含着组合和分解两个方面。25空间知觉7-158答: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为实现自然角的功能与价值,在选择动物和植物时应遵循的原则。3-77答:(1)选择多样性的植物或小动物,帮助幼儿理解生命体的多样性与异同。(2)应选择生长变化明显的动、植物,帮助幼儿了解生命体的生命周期。(3)应建立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评分
8、标准】每点2分,答对3点6分。27简述学前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的比较对应能力的发展特点。2-55答:(1)比较认识事物主要通过各种感官(2)利用直接经验比较对应,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3)对应、比较活动离不开动作的参与【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3点6分。28简述对学前儿童进行序数教育的方法。4-113答:(1)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多进行有关序数的活动(2)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感知与运用序数(3)在各种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感知序数的机会(4)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序数的含义(5)在确定序数时,可引导幼儿自己先确定序数方向(6)引导幼儿运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7)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体验序数的含义【评分标
9、准】每点1分,任意答对6点即可29简述45岁儿童的几何形体发展目标。6-148答:(1)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各种形状的物体,在感知观察活动中获得快乐。(2)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和半圆形等图形的基本特征。(3)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周围的环境寻找出与图形相似的物体。(4)能够通过感知与观察正确辨认和命名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和半圆形等图形。(5)初步感知、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对5点6分。30简述量的基本特征。5-126答:(1)量是对事物的具体属性的描述,不存在脱离属性的抽象的量(2)量是对事物同一种属性的描述,不同的属性具有不同的量(3)量是事物质的属性及其
10、差别的反映(4)量的大小来自于事物之间的比较(5)量的大小通常用数字和单位来表示【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对5点6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1结合学前儿童测量能力的发展,论述如何对学前儿童测量进行教育。5-137答:(1)游戏阶段。(1分)这个阶段的测量行为主要表现为模仿,即模仿较大的孩子或成人的测量活动。(1分)(2)比较阶段。(1分)这个阶段的幼儿,对比较非常感兴趣,经常会进行一些比较,如大与小、冷与热、长与短、轻与重等。(1分)(3)使用任意单位阶段。(1分)这个阶段的幼儿表现为用任何工具都能去量,用杯量、用碗量、用绳子量,也用尺子量。(1分)(4)需要使用
11、标准单位阶段。(1分)这一阶段主要在小学阶段,学生意识到要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和处理问题。(1分)(5)开始自主使用标准单位阶段。(1分)这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儿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1分)32论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方法,并联系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举例说明。4-121答:(1)先从小的数量或数目开始。(2)引导幼儿通过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获得对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3)运用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4)运用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5)引导幼儿认识加减等符号,初步理解算式。(6)利用日常生活学习加减法。(7)对
12、于一些特定的数量关系,可以尝试运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法。(8)在游戏活动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8分。示例1:如教师出示直观教具时可以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朵小红花,又做了一朵小黄花,那小朋友猜猜老师给小朋友一共做了几朵花?对了,一共有2朵花。”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编出小朋友自己的事情来。(2分)示例2:教师准备小锁若干把,并配以相应的钥匙。将数字10以内的加法(减法)题写在小纸上,每个小锁上写一道题,贴在小锁上。另外在钥匙上贴上对应的得数(写上1-10的号码)。然后,把所有写有加减运算题的小锁锁上,放在一个小盒子里,或把锁锁在一些柜子上。教师再把所有写有数字得数
13、号码的钥匙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这样,幼儿就可以通过锁上算式题的得数去寻找钥匙上的号码来玩这个游戏了。(2分)【评分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共2分五、活动设计题:本题15分。33请你围绕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生物基本需求”核心经验进行一次活动设计(包括适宜时间、适宜年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并进行活动分析。8-173答:【活动名称】蚕豆种在哪里能发芽(1分)【适宜时间】春季(4月、5月)(1分)【适宜年龄】中班以上幼儿(1分)【活动目标/关键经验】(1)观察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空气。(1分)(2)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生长条件的兴趣。(1分)【活动准备】(1)教师平时要注意
14、和幼儿共同照顾自然角,和幼儿一起给种植的植物浇水,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的生长,激发幼儿的种植兴趣。(1分)(2)幼儿有种植植物的经验。(1分)【活动过程】一、它们都能发芽吗?1、把绑有3颗蚕豆的玻璃片放入瓶中,在瓶中放上水,使下面一颗蚕豆浸没在水中,中间一颗蚕豆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上面一颗蚕豆在空气中。(1分)2、引导幼儿猜想:“它们都能发芽吗?”将幼儿的猜想结果以记录幼儿名字的方式记录。(1分)【活动延伸】幼儿还可以通过活动中的方法种植其他豆子,进一步验证活动的结果。(1分)【活动分析】(1)本活动是利用自然角探究种子发芽的基本需求,其核心经验是蚕豆(植物)发芽需要水分和空气,适合中班以上的
15、幼儿进行。(1分)(2)本活动目标点出了三个方面,目标1包括方法和知识经验两个部分,方法是观察法,知识经验是种子发芽需要水分和空气,目标2是情感态度的目标。(1分)(3)教师的引导分为以下几步:出示材料,明确问题;请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猜想后进行个别观察并记录;观察一段时间后,请幼儿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1分)(4)在此活动中,实验的3颗蚕豆是教师设置好直接呈现给幼儿的,如果可以,可尝试与幼儿讨论、猜想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实验进行验证,请幼儿自行动手布置实验环境,进而观察。(1分)(5)延伸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将种植蚕豆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种植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并激发幼儿对种植与植物的喜爱。(1分)【评分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