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第一章 导论(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论述)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劳动率资源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的配置又离不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个人的劳动供给行为。(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
2、面上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3)劳动力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4)社会性。劳动力的配置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地区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5)经济性。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各类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力资源时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各经济单位应可能地节约使用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最大的经济收益。(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尽管劳动者在不同的产业间、地区间、行
3、业间的流动日趋频繁,但是,产业的变化、地区生产资料的总量和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配置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动就会改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矿业的劳动力数量就会多。(名)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多)系统的特点: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单)规范
4、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第二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多)劳动力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劳动力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名)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选)劳动力资源包括:(1)现实劳动力资源;(2)潜在劳动力资源。(多)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1)物质资源的配置;(2)劳动力的配置。(简)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能动性;(2)具有资
5、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名)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名)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次序决定着生产次序,进而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层次和次序。为什么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重要原因?答:(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
6、观作用。(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答: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一、物质技术因素。物质技术因素是与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和利用情况有关的各种因素。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2)能源;(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生产力布局。二、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力要素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革命的要素,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其他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程度。(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三、自然条件和社会
7、条件。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选)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产权结构的三个基本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简)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有哪些?答: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
8、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选)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主要包括两个制度:(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二)统包统配制度。(名)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名)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选)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
9、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改革开放前,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2)劳动工资由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3)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政治动员的方式将部分城镇过剩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的变化趋势)?答:改革开放前,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2)劳动工资由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3)城
10、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政治动员的方式将城镇部分剩余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也在不断发生渐进性的变化。第一,我国城镇非国有经济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讯速壮大起来;第二,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摆脱了传统制度的约束,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寻求就业;第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涌入对国有经济和原国有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者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多层次的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格局得以形成。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劳动力配置的二元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
11、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答:(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1)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但职工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来自连续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指标;(2)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3)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
12、现为职工对企业依附的加深过程和对市场风险厌恶的累积过程。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品质特征:(1)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及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并且弹性较大;(2)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及分配过程的结束而终止;(3)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名)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多)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1)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
13、2)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3)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刘易斯模型主要内容是: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是部门之间生产力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无视城市失业或隐性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
14、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要求理解)乔根森认为,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避免陷入低水平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但是,其先决条件是存在正的农业剩余。(论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答:劳动力流动最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地域转移流向上看,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
15、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从迁移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劳动力资源的流向来看,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迁移的流向和迁移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迁移。(二)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跨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倾向强于省内流动人口。(三)以非农产业为主。从省内与省外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来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年龄特征。跨省流动人口在各职业中的平均年龄都较省内流动人口和未流动人口的高。在流动就业人口中,年龄越轻,流动性越强。(五)受教育水平。流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未出现流动性越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情况,但流动就业
16、人口明显高于未流动就业人口。第五章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3)1979年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城乡间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距越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动机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消除城乡差距是减缓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措施。具体来看,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4)劳
17、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第六章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名)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反映就业结构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数量指标;二是质量指标。(多,练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答:(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 (2)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 (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流动性加强。 (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 (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多)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及其
18、他政治因素等。具体包括:工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选择)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规律: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既受劳动力资源自然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从劳动力派生需求的性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原则上是由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应当是:(1)非农业的发展;(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生产方式的制约;(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论)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答:(一)农业劳
19、动生产率 (二)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 (三)工资及收入水平 (四)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 (五)工业化进程 (六)农产品贸易 (七)农业政策 (八)社会因素第八章 工业劳动力配置 (论述)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答: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配置受到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技术构成、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影响。(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由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资本构成提高,资本构成提高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系列现象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是客观存在的,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竞争和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第一,竞
20、争导致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第二,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3)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异是吸引追求利益最大化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工资率的高低也反映了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对该产品的需求量越大,相应地要求更多的劳动力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反之,则会减少该行业和部门的劳动力数量。(4)工业产品的贸易政策。与农业贸易对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影响相似,工业产品的贸易数量与结构直接决定着工业部门劳动力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了上千万的就业岗位。(简)工业部门就业量下降的原因?答:
21、(一)发展战略的影响;(二)技术因素;(三)结构调整因素;(四)劳动力素质。(名)资本有机构成: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第九章 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选)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蒸气、热水 、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第三层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选)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人们消费构成的变化所决定。(选)1980
22、年以来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看:(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迅速下降; (2)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这一期间不高,但整体稳定且略有增加;(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高,但增长最快。(选)一般而言,决定就业增长的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率,二是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就业吸纳弹性: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系数大,说明吸纳就业能力强;系数小,则说明吸纳就业能力弱。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一)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二)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三)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答:第一,加强第三产业设施建设。第二,增加第三产业投资;第三,深化第三产业价格与
23、服务收费改革;第四,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第五,搞好城镇规划建设。第六,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答: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产业。把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推进住房、信息、咨询、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化步伐,进行有条件的第三产业单位从福利型、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企业型。加强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选)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领域包括:(1)商贸餐饮业;(2)社区服务业;(3)公用服务业。(4)住宅服务业;(5)信息服务业;(6)中介服务业;(7)运输服务业;(8)旅游业;(9)文化、体育产业。(10)科技教育业。(11)农业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答:(1)加强第三产业设施建设;(2)增加第三产业投资;(3)深化第三产业价格与服务收费改革;(4)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5)搞好城镇规划建设;(6)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中国作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从“亚太自由贸易区”到“亚投行”、“一带一路”,再到G20峰会,都体现出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