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六部,2.设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皇帝为 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加强专制,疑难问答问:明朝废除丞相之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还存在吗?为什么?答:仍然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皇权与其处理政务的助手权力之间的矛盾。明朝废丞相之后,丞相不存在了,但皇帝仍需要处理政务的助手,例如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所以这一矛盾实际仍然存在。,二、军机处的设立1.设立: 年间设立,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特点(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 办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4)政治决策 明显。,雍正,中枢机构,封闭性,皇帝旨意,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
3、(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易错辨析宰相、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1)设 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理藩院,4.作用(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
4、府的统治。(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教材断点补遗,1.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二级。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2.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1)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
5、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2)“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为什么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操纵政府各部。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6、直属六部。在思想上加强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除此之外,还实行特务统治、镇压人民、监视官吏。,(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此外,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这些措施,有的是空前的,有的是非正常的,是畸形和极端的。这说明用正常的手段已不能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7、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2.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
8、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3.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过程中的皇权制约现象,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但其间曾出现与之相悖的现象,如元代的中书省,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都曾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4.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近代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史由证来,要求: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史料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
9、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它们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提示:特点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作用从加强皇权和行政效率方面分析。论证:,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10、。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答案,命题材料源,1.明朝国家体制的独特性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洪武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命题角度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内涵;明朝的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明朝国家体制的特点。,2.军机处的运行机制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
11、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王昶军机处题名记发现问题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命题角度清代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及关系;清朝政治中的决策和行政体制;军机处如何强化君主专制。,考点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1.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发展(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2)发展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
12、,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2.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2)不同:三司制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获取材料信息,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
13、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信息:,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答案,命题材料源,1.广西“改土归流”的后续治理康熙六十年原任两广总督杨琳将思明州题请改土归流,始属太平府管辖。今该署抚奏称,该州地处极边,邻近交趾,吏目一官万难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