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一、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官员对商鞅变法评价王安石卫鞅之于孝公,尽取秦法而更为之,尽取秦民而束缚驰骤之。虽甘龙辨说之烦,秦民言令不便者以千数,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0(1069年奏折)苏轼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1071年上神宗皇帝书)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秦用商鞅之令而卒并六国。改法更令,信赏必罚,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李纲全集)摘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
2、宋代商鞅评价研究(1)据材料指出宋代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认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e)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材料二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概括这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坚持推行该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作用。3、“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
4、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结合
5、所学知识,“一带一路”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好处?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
6、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延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
7、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
8、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材料二:项目内容摘编考试科目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应举人资格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考试方法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
9、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材料三: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这一观点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借鉴价值。(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2世纪的前半叶,当(南宋)朝廷刚迁都杭州的时候,该城的规模很
10、可能与中国的其他省城相去无几。11261138年间,北方诸省的移民潮使得居民人数突然猛涨尽管兴建了大量房屋,住房问题还是未能解除。13世纪中叶,城区已布满建筑物,街面和巷道互相接通建筑用地极端缺乏,而人口又在增加,势必要求建筑多层的楼字鲍南丁的笔录有时说到10层的房子,有时每座房子居住10户人家。不管楼房是公产还是私产,租金都是按月交付。那些属于国家的房子由一个特设的机构楼店务管理。我们不了解房租的数额,但既然房屋缺乏,而朝廷又屡屡颁令宽限交租的日期,就可以假定房租是沉重的负担。摘编自(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材料二 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并且这
11、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旧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住宅缺乏现象。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例如曼彻斯特、布拉德福德、巴门就是这样。相反,在伦教、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住房短缺曾经具有急性发作的形式,且现在多半还像慢性病似的继续存在着。摘编自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宋
12、杭州出现住房紧张现象的背景及对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住房缺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雇佣劳动,最早出现于春秋初年,到汉代时,已有很大发展。从战国到西汉,社会经济处在上升期。各部门得以扩大,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在大部门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小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更大了。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地、少地的劳动力增多,加之西汉时期人口较战国时剧增,使得雇佣劳动力相对充足起来。雇佣劳动的普遍又使一些非农业人口也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中来。摘编自孙刚华汉代雇佣劳动研究材料二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将赋役合并征银,使地亩成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轮班制度和匠
13、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力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且清代较之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甚至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政府亦规定:“雇工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乾隆以后,雇工因对工作条件不满等原因在工期未满时就辞工的现象越来越多。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历史上的劳动力市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雇佣劳动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特点及影响。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
14、初中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起肆于门,称王五郎。(南宋)洪迈夷坚志材料二“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粜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材料三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美,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能够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王良佐贩油致富
15、的故事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缩影。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良佐贩油致富的有利条件。(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具有哪些特点?9、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塽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录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16、”,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2)据材料,简析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1)认识:变法彻底;赏罚分明;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重利轻义;严刑峻法(忽视德治);导致秦朝速亡。(2)原因:北宋中期统治危机;为变法造势,实现复国强兵;苏轼反对新法;金军威胁;李纲主张改革,增强军队战斗力。解析:(1)据“而鞅终不
17、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可知,其认为变法彻底;据“秦用商鞅之令而卒并六国。改法更令,信赏必罚”可知,其认为赏罚分明;据“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可知,其认为有助于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据“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可知,其认为重利轻义,忽视德治,严刑峻法,导致秦朝速亡。(2)据“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可知,王安石面对宋朝统治危机,认可商鞅变法,为变法造势,从而实现复国强兵;据“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可知,苏轼不
18、认可商鞅变法,认为不可严刑峻法,主张反对变法;据“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可知,李纲是两宋之际抗金名臣,面临金军威胁,李纲主张改革,增强军队战斗力,也主张效法商鞅变法图强。2、答案:(1)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不同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朝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统治;西周是贵族政治,秦朝是官僚政治。(2)原因:小农经济为郡县制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解析:(1)“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
19、、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分封制。依据材料二信息“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得出:郡县制。“不同点”,依据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是贵族政治;郡县制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西周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统治,西周秦朝是官僚政治等角度比较。(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为郡县制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分析。3、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代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利于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20、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维系了中外交流。(2)现实意义:对中国: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世界: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可引领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好处: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经济上汉代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得出推
21、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一“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得出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材料一“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整体上看,古代丝绸之路维系了中外交流。(2)第一小问现实意义,据材料二“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面,主要是对内深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外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世界方面,促进了区域间合作和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好处,如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海外购物的价格降低等,言之有理即可。4、答案
22、:(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历史背景: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边疆理念的变化;疆域辽阔,各民族的习俗不同;儒学的影响。(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解析:(1)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可推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根据材料一“
23、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可推出先试点后推广;根据材料一“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可推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可推出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根据材料一“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可推出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羁縻制度也具有恩威并施、因俗而
24、治的特点。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羁縻政策推行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朝廷直接下令用武力征服方式迫使少数民族臣服于朝廷;二是派出使者方式进行安抚劝说。在这两个特点中,展现了唐朝羁縻政策的以德服人和恩威并举的核心,故背景一方面是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边疆理念的变化以及现实原因唐朝疆域辽阔,各民族的习俗不同;以及儒学思想的影响。(2)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延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推出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
25、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可推出有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加强对新疆的治理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5、答案:(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统治者为争霸图强、富国强兵亟需实用人才。借鉴价值:选拔人才重视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要注重资历和政绩。(2)特点: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3)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和本国国情相结合,吸收有益的部分。解析:(1)于特定时期战国分析背景,围绕“人才”这一主题作答。(2)信息提取全面、解读准确、客
26、观、组织精当、运用合理。(3)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西方文官制度,既立足国情又借鉴吸收有益成分。6、答案:(1)背景:北方移民潮的猛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坊市制的时空限制;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促使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涌入城市(或经济重心的南移);建筑用地的缺乏;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策:政府鼓励建设高层楼宇;鼓励私人建房租房;政府建立公租房;设立管理机构;适当宽限房租等。(2)特点:其产生是工业化的结果(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政府开始重视不够;政治中心住宅缺乏是普遍现象;住宅缺乏具有地区差异性;工业城市基本无住宅缺乏现象。影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剧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
27、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迫使政府进行相应的改革,有助于西方民主制度的完善;间接促使社会救济、民间慈善的兴起;为后来其他地区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等。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1126-1138年间,北方诸省的移民潮使得居民人数突然猛涨”得出北方移民潮的猛涨;据材料一“建筑用地极端缺乏,而人口又在增加”得出建筑用地缺乏,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据材料一“13世纪中叶,城区已布满建筑物,街面和巷道互相接通”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坊市制的时空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大量农业人口涌人城市。第二小问对策,针对建筑用地缺乏,政府鼓励建设高层楼宇,据材料一“
28、那些属于国家的房子由一个特设的机构楼店务管理。而朝廷又屡屡颁令宽限交租的日期”得出设立管理机构,适当宽限房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鼓励私人建房租房,政府建立公租房。(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得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据材料二“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相反,在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住房短缺曾经具有急性发作的形式”得出,工业城市基本无住宅缺乏现象,政治中心住宅缺乏是普遍现象,住宅缺乏具有地区差异性。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社会问题、劳资矛盾、社会救济等角度作答。7、答案:(1)原因:大一统局面的形
29、成;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口的增加。(2)特点:得益于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以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前提;采用雇佣劳动方式;雇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较强;政府颁行法律进行规范;雇工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影响:有利于农民摆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兴盛;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从战国到西汉,社会经济处在上升期”可归纳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各部门得以扩大,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可归纳出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化;根据材料“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地、少地的劳动力增多”可归纳出土地兼并的影响;根据材料“加之西汉时期人口较战国时剧增”可
30、归纳出人口增长;根据材料“雇佣劳动的普遍又使一些非农业人口也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中来”可归纳出雇佣关系的发展。(2)特点:根据材料“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大的自主权”可归纳出工匠有较大的人身自主权;根据材料“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可归纳出雇佣劳动十分普遍;根据材料“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可归纳出出现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根据材料“甚至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可归纳出行帮的出现;根据材料“雇工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可归纳出受到法律的保护等。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解放生产力及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8、(
31、1)答案:历史信息:史实描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商业繁荣;商业突破空间(市)的限制。解析:根据材料一“居临安观桥下”,结合所学可知,其描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根据材料二“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结合所学可知,商业繁荣;商业突破了空间(市)的限制。(2)答案:有利条件:南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临安市场广阔;政府的政策;地理位置优越个人因素。解析:根据材料一“王良佐初中为细民,负担贩油”,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可知临安市场广阔,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根
32、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地理和个人等方面分析可知,王良佐贩油致富的有利条件还包括政府政策,地理位置优越和个人因素等。(3)答案:特点:讲团结;注意互相帮助;重信义;勤劳节俭。解析:根据材料三“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可知,徽商讲团结,注意互相帮助,重信义;根据“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可知,勤劳节俭。9、答案:(1)有利条件:大陆政局趋于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台湾发生内乱。策略:统一指挥权;军事进攻与和平招抚相结合;设置台湾府。(2)政治智囊:善于抓住机遇;善于用人,用人不疑;目光长远。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
33、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保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中“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可得出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内乱;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代实力强大。策略:根据材料中“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可得出重用人才,授以专征之权;根据材料中“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招抚”可得出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根据材料中“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可得出建制管理。(2)智慧:根据材料中“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可得出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根据材料中“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
34、招抚”可得出因剿寓抚;根据材料中“康服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可得出以国家大义为出发点,维护国家统一。意义:根据材料中“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得出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等方面。 中国近代史一、材料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
35、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训练的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五至二三十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人如法制造”。随着“科学”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36、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影响。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
37、,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
38、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运动“照旧交粮纳税”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3、文明的历史,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继承和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时期孔子遭遇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晚清时期(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尊他为改革先师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认可“天下为公”,提倡共和北洋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
39、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材料三当代北大教授李少军认为,通观海国图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
40、状况来提供“制宜”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是如何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并指出孙中山对孔子所持态度所折射出的真实意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内涵。(3)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历史与当代史的关系”这一主题,辩证扼要地加以论述说明。(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理由充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1月5日,临时政府发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
41、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二、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其前经订借事后过付者亦否认。三、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四、凡各国人民之生命财产,在共和政府法权所及之域内,民国当一律尊重而保护之。摘编自熊志勇等著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材料二毛泽东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通俗语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对外政策问题的三大重要决策。这三大决策回答了新中国一诞生就将面临的三大外交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
42、家,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被压迫民族。“三大决策”中包含的政策思想,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了法律化,成为共同纲领关于对外政策问题的基本规定。摘编自曲星著中国外交5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孙中山的外交思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在外交上提出“三大决策”的意义。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中大多数人出身富室,接受过新式教育,活动区域多集中在城市集镇,不了解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严重地脱离农民群众。因此,他们在反清斗争中非但未与农民融为一体,反而在某些问题上走向了
43、对立。例如在对待新式学校的态度上,两者的对立就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抗活动中常把新式学校当作泄愤的对象,发生许多毁学事件,而当时新式学校又恰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摘编自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大的农村变动”原因剖析材料二 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发展到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党员人数的50.8%,农民占18.7%。据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的统计,1928年6月,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占10.9%,农民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下降为1.6%。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
44、化及发展趋势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例的变化及其原因,并说明此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受气侯、棉花生产特性等自然因素影响,中国棉花主要产区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江苏、陕西等省。民国时期,这些省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1914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4124千亩,1937年增至12760千亩。近代中国棉花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上海、天津、汉口以及华北4省的华商纱厂、日本纱厂以及日本本土纱厂。这一时期新增的棉花种植区城主要分布在毗邻纱厂或近代
45、交通线的地方,如山东棉花种植集中在黄河以北、小清河流城、津浦沿线一带。由此可见,棉花种植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城性的。摘编自王建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材料二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
46、种。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民国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工商界的植棉改良行动进行评价。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专制时代,统治者只要有能力,便无时无刻不在扩张对基层的控制权力;即使基层社会没有官派组织,也有各类代理人在执行皇权意志。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里”的范围与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
47、,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受经济结构基础所限,国家权力的扩张限定在“政治性”一侧,剩余的社会治理往往处于“自发秩序”而非“自治秩序”。摘编自吴晓林等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乡村基层社会,开辟了红色政权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局部执政中进行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探索。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基层社会,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把动员群众和改造社会统一起来,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执政是通过基层社会改造来开展并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政权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创建,也是基层社会改造的重要成果。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改造基层的路径,并说明取得成就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