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影响、作用、意义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一、材料题1、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
2、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材料三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
3、其积极意义。(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语宪问:“一匡天下”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材料二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据阎步
4、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该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实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国的家庭有两种陋俗:一种是倍受华夏文化影响的大家庭,到处都有,贵族亦如此,一些富有的家庭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是久受戎狄文化侵扰的家庭,即男女同室,无长幼之别,更无男女之耻。像这样的家庭,不但是腐败堕落滋生之所,更是游手分子寄生之地。商鞅很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因此,他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
5、为最小单位,重组秦国的家庭制度,彻底改造华夏的传统家庭制度,也彻底纠正戎狄化的家庭结构。郑良树商鞅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改造秦国家庭结构的具体做法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推行家庭结构改革的作用。4、“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
6、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
7、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一带一路”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好处?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沿长江流域带的吴越、荆襄及巴蜀之地,开发较早,经济比较发达,是江南的精华所在。但江南的其他一些地方,如闽越之地,却显得落后,尚处在封闭状态。汉朝虽在一些地方设置郡县,但其地言语各异,“人如禽兽,长幼无别”,交通闭塞,不知牛耕,经济发展程度很差。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内的经济
8、发展层次和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江南地区在汉代虽逐渐得到开发,但这只是在局部地区,整个江南空地仍多,人们改造与利用土地的成就,以及城市的分布密度远远不及中原地区。一般地说,沿长江流城的平原、湖泊地区比山区开发早,江南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南部要高。摘编自黄今言秦汉江南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材料二靖康之变后,江南地区的无政府状态直至宋高宗定都临安后才得到整顿。随着宋金和议划定国境、榷场,各种制度也相应确立,尤其是各地总领所的相继设立,推动地区性组织体系的逐步统一,财政收支和补给的大框架规划得以构建完成。两浙地区也升格为京畿地区,这给长江下游地区地位实质性的上升带来深远的影响。合计为3-4万的文武官员多半集
9、中居住在这一地区,科举应试者、及第者大举集结在杭州周边,宗室以下的高官、富民凭藉权力和携带资产入住,投资和消费质量均有极大潜力,金融、交通及商业组织也集中在杭州。因大运河南北航运的中断,代之而勃兴的是北往河北、山东,南达福建、广东、南海方向的海运,宋朝大规模的水军也组建训练而成。与此同时,市舶互市贸易复兴且日益兴盛。摘编自日斯波义信,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都南迁后是如何实现江南归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
10、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
11、,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宋代以
12、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围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市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茵费尔登城的外来
13、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8、有同学研究清代人口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
14、统计数量年份人口数量(万人)备注康熙二十年左右(1681年)9000一10000推测值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废止人丁编审,进行人口统计乾隆七年(1742年)159801551乾隆八年(1743年)164454416乾隆九年(1744年)16680860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01013344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乾隆下旨严统人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182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7086376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42965618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75042916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77554431乾隆四
15、十六年(1781年)279816070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4据清实录材料二以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摘自【清】洪亮吉治平篇材料三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金闾商贾云集,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
16、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摘自【清】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人口问题的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代人口问题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小说等文艺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注:山东布政司共辖六府,其中青州、莱州、登州三府被称为“东三府”,东昌、济南、兖州三府被称为“西三府”。材料二 国家承平百余年,休养生息,济南、东、兖颇称殷庶,而登、莱二郡,沂、济以南,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落。摘自嘉靖年间山东通志材料三 明朝山东赋税状况分区统计地区亩均/顷均承担
17、税粮(升/亩)马草(束/顷)西三府统计5.027.20东三府统计4.915.97据嘉靖年间山东通志整理材料四 嘉靖十四年(1535年),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献主张续开淤塞的胶莱运河和元代未通的马濠运河。明人崔旦在海运编中总结了续开两运河带来的变化:“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南海胶州有桩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税,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郡邑之民,仰给攸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举措及其作用。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故宫”一是指故宫建筑群,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
18、处理国家政务的场所;二是指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院和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收藏有180余万件(套)珍贵文物,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关于紫禁城的修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朱诚如教授有高度的概括,他认为紫禁城肇建于明朝“永乐之治”,定格于清朝“康乾盛世”。故宫建筑群城墙以内的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近1万间,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三次改名,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楹联和内部陈设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充分体现。摘编自阎崇年故宫六百年材料二 1912年,溥仪退位。将故宫改建为博物院的计划,很快提上了民国
19、政府的议程。两年后,“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紫禁城初次向公众开放,成为一时盛事。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正式向普通百姓开放。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之后第一批被列入这一名录的珍贵遗产。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包括故宫历史、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在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加强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同时,策划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和线上直播等,深受好评。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出了历史性和知识性,还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摘编自
20、彭勇故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故宫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1)国家变化: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加速分封、宗法制瓦解和中央集权制形成。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2)措施:移民、筑城、设县(设立管理机构)。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民族矛盾。解析:(1)根据材料“在
21、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的新型国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意义:根据材料“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2)根据材料“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可概括出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
22、同观念;华夏族发展壮大。(3)根据材料“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概括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民族矛盾。2、答案:(1)共同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背景: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活动;士阶层的壮大、私学兴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以及兼并战争的出现。(2)制度:军功授爵制。意义:打击了旧贵族特权;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1)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论语宪问主张“一匡天下”,即统一天下
23、;墨子主张“一同天下”,是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以建立安定的秩序;孟子中的(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指的是社会的安定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荀子中的“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指的是天下统一,诸侯做了天子的臣属,凡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由此可知,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实现国家统一”。背景: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活动;士阶层的壮大、私学兴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以及兼并战争的出现等方面分析材料中“实现国家统一”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2)制度:根据材料二“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
24、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制度是“军功授爵制”。意义:根据材料二“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根据材料二“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根据材料二“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打击了旧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军功授爵制的历史意义还有:促进了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
25、,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等。3、答案:(1)具体做法:实行分户令,实行小家庭制。 原因:秦国家庭存在陋俗;大家庭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受李悝改革的影响;促进秦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交融的需要。(2)刺激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促进了秦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利于革新风气的形成。解析:(1)具体做法:根据“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重组秦国的家庭制度”得出实行分户令,实行小家庭制。原因:根据“秦国的家庭有两种陋俗”得出秦国家庭存在陋俗;而且大家庭影响国家赋税收入;根据“商鞅很受李悝尽地力之
26、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得出是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受李悝改革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秦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交融的需要。(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商鞅推行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刺激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还能够促进秦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和利于革新风气的形成。 4、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代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利于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
27、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维系了中外交流。(2)现实意义:对中国: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世界: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可引领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好处: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经济上汉代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一“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得出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28、;材料一“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整体上看,古代丝绸之路维系了中外交流。(2)第一小问现实意义,据材料二“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面,主要是对内深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外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世界方面,促进了区域间合作和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好处,如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海外购物的价格降低等,言之有理即可。5、答案:(1)状况:总体落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原因: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人口少,历史开发相对滞后;政府的管理开发局限于局
29、部地区。(2)实现路径:确定都城,稳定江南政局;宋金和议,缓和外部环境;设立总领所,重建财政体系;安定移民,释放商贸潜力;组建水军,复兴海上贸易。影响:政治中心南移,江南政治地位提升;人口、财富大量南迁,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延续了政权对立的政治格局;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解析:(1)根据材料“江南的其他一些地方,如闽越之地,却显得落后,尚处在封闭状态。”、“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内的经济和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可推出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总体落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整个江南空地们改造与利用土地的成就,以及城市的分布密度远远不及中原地区。”、“江南地区在汉代虽逐渐得到开发,但这只是在局部
30、地区”、“一般地说,沿长江流域的平原、湖泊地区比山区开发早,江南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南部要高。”可推出江南状况落后的原因是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人口少,历史开发相对滞后、政府的管理开发局限于局部地区。(2)分析宋都南迁后实现江南归治的路径和影响。根据材料“随着宋金和议划定国境、榷场,各种制度也相应确立,尤其是各地总领所的相继设立,推动地区性组织体系的逐步统一”可知确定了都城,稳定了江南政局以及宋金和议,缓和外部环境;根据材料“财政收支和补给的大框架规划得以构建完成”可推出财政体系进行重建;根据材料“宋朝大规模的水军也组建训练而成。与此同时,市舶互市贸易复兴且日益兴盛”可推出组建了水军,复兴
31、了海上贸易;根据材料“投资和消费质量均有极大潜力,金融、交通及商业组织也集中在杭州。”可推出推动商业潜力得到释放。影响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回答,人口、财富大量南迁,促进了经济中心的南移;政治上,政治中心南移,江南政治地位提升,延续了政权对立的局;思想文化上,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6、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32、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解析:(1)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一“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一“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依据材料二可知,当时看,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长远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控实权、军事上收精兵、经济上制钱谷等方面,归纳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7、答案
33、:(1)特点: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监控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2)不同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作用: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商业经济中心”“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等内容可归纳出特点。第二小
34、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稳定、经济政策等方面总结答案。(2)第一小问不同点,通过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作用、影响、商品化趋势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从生产关系、生产结构、思想观念、社会转型等角度作答。8、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清代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材料二描述的是生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对生存资源带来的挑战;材料三呈现的是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的影响。(2)原因: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赋税政策的调整,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高产作物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35、。(任答三点即可)(3)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应注意其主观性和艺术描写的夸张性。解析:(1)根据材料“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可分析出材料一体现的是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清代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根据材料“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可分析出材料二描述的是生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对生存资源带来的挑战;根据材料“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可分析出材料三呈现的是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的影响。(2)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结合摊丁入亩可分析出赋税政策的调整,
36、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结合玉米、红薯的传入可分析出高产作物的推广;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3)根据材料“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可分析出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应注意其主观性和艺术描写的夸张性。9、答案:(1)明朝山东地区东西部呈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从自然条件上,东三府濒临大海,境内多是丘陵和山地,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西三府大部分地处平原,土地相对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另外,大运河穿过山东西部地区,有力促进了商贸流通。因此明朝东三府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于西三府。(2)东三府税粮负担相对西三府较轻,加上东部地区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
37、济的繁荣。但该政策的实施在明中后期也限制了西部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国家承平百余年,休养生息,济南、东、充颇称殷庶,而登、菜二郡,沂、济以南,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落”得出明朝山东地区东西部呈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自然条件上,东三府瀕临大海,境内多是丘陵和山地,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西三府大部分地处平原,土地相对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且大运河穿过山东西部地区,有力促进了商贸流通。(2)举措:根据材料“明朝山东赋税状况分区统计和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献主张续开淤塞的胶莱运河和元代未通的马濠运河”可知,东三府税粮负担相对西三府较轻,加上东部地区
38、运河的开凿。作用:根据材料“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南海胶州有桩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税,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郡邑之民,仰给攸赖”可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该政策的实施在明中后期也限制了西部发展。10、答案:(1)特点:兼具政治和文化功能(功能多样);修建时间长;规模大;布局规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明清前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变化:从政治功能为主到文化功能为主;由皇家宫殿到向公众开放;体现专制到民主的转变。影响:有利于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百
39、姓的生活。解析:(1)特点:根据“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处理国家政务的场所”得出兼具政治和文化功能;根据“紫禁城肇建于明朝永乐之治,定格于清朝康乾盛世。故宫建筑群城墙以内的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近1万间,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得出修建时间长,规模大;根据“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楹联和内部陈设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充分体现”得出布局规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明清前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变化:根据“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作为明清皇宫
40、的紫禁城正式向普通百姓开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故宫从政治功能为主到文化功能为主;由皇家宫殿到向公众开放;体现专制到民主的转变。影响:根据“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包括故宫历史、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在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加强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同时,策划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出了历史性和知识性,还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等信息得出有利于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百姓的生活。 中国近代史一、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
41、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常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动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策略。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息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材料二 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
42、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社会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评其影响。(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社会教化观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2、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朝处
43、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摘编自李鸿章全集第三册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摘编自虞和平等招商局与
44、中国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眼中的“奇局”指的是什么。为应对这一“奇局”,他创建了哪些“数千年未有之奇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按,即5月2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在条约上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
45、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材料三 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
46、革。第二,习惯势力。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摘编自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和茅海建对“公车上书”叙述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车上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3)材料三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47、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占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游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消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