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儿童发展理论试题课程代码:123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发展理论中,认为心理发展是量变的心理学家是(D)教材无准确答案A、格塞尔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华生2、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都是起步于(A)A、假设B、实验C、分析D、调查3、“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不包括(C)A、适应作用B、准备作用C、加速作用D、可塑作用4、儿童起先使用一只手,然后两只手一起使用,接着更喜欢使用另一只手,然后又一起使用,最后形成固定的优势手,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发展的(B)A、发
2、展方向原则B、相互交织原则C、机能不对称原则D、个体成熟原则5、格塞尔认为,正常儿童的行为发展是(A)A、高度模式化的B、受外部调节的C、后天决定的D、由心理成熟决定的6、以下不属于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的是(B)A、小步前进B、难度递减C、主动参加D、及时反馈7、认为人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环境的心理学家是(B)A、华生B、班杜拉C、巴甫洛夫D、斯金纳8、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的人格结构部分是(B)A、自我B、超我C、本能D、本我9、弗洛伊德将儿童的焦虑分为真实性焦虑、道德焦虑和(A)A、神经病焦虑B、投射性焦虑C、防御性焦虑D、压抑性焦虑10、力比多的非常态发展形态是(C)A、停滞B、压抑C、退化
3、和停滞D、发泄11、学前期的发展任务是(D)A、获得亲密感B、获得信任感C、获得自主感D、获得主动感12、从意识与无意识的角度看,同一性可分为自身同一性与(B)A、同一性混乱B、自我同一性C、个人同一性D、集体同一性13、把当前的动作、经验资料或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整体结构之中的心理过程是(A)A、同化B、顺化C、适应D、平衡14、内化的可逆的动作是(D)A、平衡化B、组织C、相互作用D、运算15、以下表述中不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特性的是(C)A、随意B、概括C、直接D、主动1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D)A、儿童现实发展水平B、儿童独立达到的水平C、儿童发展的可能性D、儿童现实发展水平与可能
4、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17、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心理工具是(A)A、语言B、动作C、情感D、思维18、爱因斯沃斯认为,抗拒型依恋儿童的母亲具有的特点是(D)A、拒绝B、敏感C、合作D、冷漠19、根据依恋理论,在熟悉的环境里,陌生人的出现可能激活的行为系统是(B)A、陌生焦虑B、交往C、依恋D、警觉恐惧20、习性学的核心是(D)A、敏感期B、关键期C、依恋D、适应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21、心理实质答: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
5、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3分)22、准备答: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3分)23、低级心理机能答: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24、联结答:指婴儿与稳定的养育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很早就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结。这种情感上的联结的质量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3分)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者打“”,错误者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
6、给分。25、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答:(1分)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分)26、霍妮认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是一切神经症的根源,而一切神经症的核心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困扰。答:(1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是一切神经症的根源,而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霍妮则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2分)27、维果茨基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彼此之间没有交织与融合。答:(1分)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虽然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但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机能却是相互交织、相互
7、融合的。(2分)28、儿童在关键期的学习一定能达到相对应的效应。答:(1分)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在学习和心理发展中一定有对应的效应。(2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29、简述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答:(1)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2)儿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性质);(3)发展的原则;(4)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5)育儿观念。【赋分说明】答对1个要点得1分,答对任意4点给满分。30、简述弗洛伊德对
8、精神分析学说的贡献。答:(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强调潜意识在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1分)(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1分)认为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阶段;个体的发展包含在性欲心理的阶段之中。(1分)(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如自由联想、精神分析的暗示法和移情法。(1分)31、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答:(1)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经验对今后人格发展和情绪健康的重要性。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我的重要机能,具有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功
9、能。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强调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方式,遵循快乐原则,自由选择、自愿参与,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儿童在游戏中能感受不同内容、规则、体验游戏的自然结果,从而帮助儿童控制情绪、疏导压力,积累互动经验,不断平衡内心欲望和外部规则。(2分)(2)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不能忽视儿童的生理需要,并强调在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1分)(3)精神分析学说重视经验和体验,生动快乐,快乐充实而有安全感的童年对人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1分)32、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工作的启示。教材中无完整答案答:(1)教学的可能性决定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1分)(2)教师应该清楚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
10、对的各类问题,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学生发展并引导发展。(2分)(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该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指导运用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儿童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1分)33、简述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的阶段。答:(1)“不分依恋对象导向和信息”阶段(无分化阶段)。(1分)(2)“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阶段(低分化阶段)。(1分)(3)“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依恋形成阶段)。(1分)(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
11、点回答不完整,但所回答要点论述较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4、运用观察学习理论,论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教材无具体答案答:(1)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1分)(2)社会学习理论家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是观察学习理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亲社会行为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能够施加影响。(3分)(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1分)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影响;(1分)创设
12、良好的环境进行移情训练;(1分)对幼儿的积极行为及时鼓励与肯定。(1分)35、试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答:(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获得秩序是连续的、恒定的。(2分)(2)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整合性和双重性。(2分)(3)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即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平衡化。而平衡化是影响儿童发展的真正原因。(2分)(4)平衡化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即对更好的平衡的追求,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积极反应的集合,最高的平衡状态不是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主体最高程度的活动。它既是对现实干扰进行补偿,又是对可能干扰的补偿,它是平衡过程的结果。(2分
13、)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但所回答要点论述较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思明是个比较好动的小男孩,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但他常常不按老师的“规矩”行事,他的评比栏上没有一颗星星。这天,老师上课的内容是童谣西游记,思明听得特别认真,边学童谣边做里边角色的动作。当张老师邀请小朋友来表演这首童谣时,思
14、明立即跑上来,说:“老师,我来,我来!”张老师示意大家坐端正,说:“谁坐好了就请谁来。”思明立马坐正举手,他的身子有些前倾,手举得比别人都高,眼神急切。他获得了张老师的允许,表演得很生动。张老师立即表扬他:“今天思明小朋友学得可认真啦,他的表演也很生动,还学会了举手示意,真棒!我要奖励他一颗学习之星,大家为他鼓掌!”思明从张老师手中接过星星,小心地贴在评比栏上自己的名字后面。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学习之星”。一直到该活动结束,他都积极地参与表演,并遵守了规则。结合强化原理,分析上述案例中张老师如何塑造思明的良好行为习惯。答:(1)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15、。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3分)(2)基于该原理的表扬或奖励,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有人认为,奖励是教给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什么是适宜行为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法。而行为代币法则则是塑造孩子行为的重要方法。(3分)(3)上述案例中的幼儿平常不易遵守班级活动规则,在偶然活动中,受兴趣的驱使而主动参与活动,在老师的提示下遵守了活动的规则,并即刻获得了代币“学习之星”。这是一次有效的运用代币的及时强化。(2分)(4)当幼儿表现出所要强化的行为之后,教师立即给予代币,
16、并向幼儿陈述给予代币的理由,让这名幼儿清楚地看到了代币与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同时,教师对该幼儿的评价是具体的,包括“学得认真、表演生动、举手示意”三个方面的内容,这让幼儿清楚地理解了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坚持的良好行为。(2分)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乒乓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幼儿区分弹性材料。幼儿甲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幼儿乙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乒乓球到底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道,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形状,所以乒乓球没
17、有弹性,可幼儿甲坚持说乒乓球能弹那么高,肯定有弹性。请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提出建议。答:(1)案例中呈现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据此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儿童体验,以期望儿童能在探索过程中了解弹性的特征,在活动中幼儿对“乒乓球是否有弹性”展开了激励的讨论,表现出幼儿对弹性概念的不理解,这表明该概念已超越了幼儿的认识水平,因此效果不佳。(2分)(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学习应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3分)(3)教师应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2分)(4)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儿童通过“做中学”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科学活动应以探究有趣的现象和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目标和内容,儿童掌握的是前科学概念,而该案例中的“弹性特征”需要儿童了解球的材质、硬度、重量和击球时的用力程度、不同的击球点、空气湿度等,然而这对于幼儿而言显得过于复杂,远远超越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这可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和影响其后继性学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