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练习题汇编第 1 页 共 22 页目录: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课外古诗词诵读 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九、十五从军征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四、南安军/文天祥 十五、别云间/夏完淳 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
2、/张养浩 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习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
3、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
4、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答案】1、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2、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3、D分析: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
5、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宋)【习题】1、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
6、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B.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D.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2、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B苏
7、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3、下列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
8、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答案】1、分析: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应以“魏尚”自比。2、分析:D、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3、分析:C、“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除非是对别的王朝。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好意提醒一下: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
9、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习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
10、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2、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D.“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1、)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答案】1、分析:B、“八百里”指牛。2、分析:B、“八百里”是指牛。3、分析:D、引用的典故有“八百里分麾下炙”和“马作的卢飞快”。其余不是。“八百里分麾下炙”:在晋朝,王顗有头犍牛,比一般的牛都要来得大,王顗十分喜欢这头牛,给他取名“八百里驳”,意思是像五色神牛一样健壮
12、的牛,有次和王济比射箭输了,王济把牛心挖出来烤了吃.作者借用了这个典故说明军中分与的牛很珍贵,何其奢豪。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引用“的卢”马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了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习题】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
13、尽致。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答案】1、分析:C满江红是词牌名。2、分析:C 运用了类比手法。五、定风波莫听
14、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习题】1、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首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B.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描绘出雨骤风狂,而且又以“莫听”二字表达了对狂风骤雨的厌恶之情。“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C.“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饱含人
15、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2、根据对本词的理解,完成下列选择题。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
16、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答案】1、分析:B、不要害怕树林里的风雨声。“莫听”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2、分析:C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
17、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3、分析:B 无归隐田园之意。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
18、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习题】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
19、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习题】1、分析:D 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2、分析:
20、 A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习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
21、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习题】1、分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
22、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2、分析:B “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习题】1、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
23、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D、 “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答案】1、分析: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九、十五从军征【习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
24、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C、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
25、上生旅葵。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D、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B、道逢乡里人:
26、“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C、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
27、”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B、“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D、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由宋朝郭茂倩编写。【答案】1、分析:B 无心理描写。2、分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
28、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分析: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4、分析:B “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5、分析:C 这是一首叙事诗。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习题】1、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
29、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2、下列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B.全诗想象奇特,以冬春之际一天之内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C.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3、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 A、叙事诗 自
30、由诗 B、写景诗 叙事诗 C、边塞诗 送别诗D、田园诗 抒情诗4、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答案】1、分析: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应该是:北风吹扯着红旗,红旗被冻住,一动不动。2、分析:B、应该是秋冬之季。3、分析:C 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
31、是一首送别诗。4、分析:A 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这种说法不正确。主要表现诗人对朋友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习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
32、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D“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南乡子” 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
33、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B.对敌人的轻蔑。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答案】1、分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2、分析: 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3、分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
34、、卫国的强烈感情.4、分析: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习题】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5、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4、
3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答案】1、分析: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2、分析:C、没有拟人。3、分析:A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没有大战告捷。4、分
37、析:D 不是拟人手法,而是一语双关。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习题】1、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2、对这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8、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是说从秦汉旧址经过很伤心。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答案】1、分析:A、潼关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2、分析:C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
39、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十四、南安军文天祥 【习题】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
40、故乡而犹如不归。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习题】 1、分析:都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2、分析: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十五、别云间夏完淳 【习题】、对过零丁洋别云间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
41、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答案】、分析:全诗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习题】1、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
42、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B这首散曲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C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答案】1、解析:1、C 此选项有两处不当。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后者的意思是指一切均
43、不存在了。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习题】1、对朝天子咏喇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村,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B、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C、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正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D、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答案】1、分析:C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