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0651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短短盛盛乱乱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1 历代选官制度演变血缘关系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军功战国-秦朝品行学问汉代门第德才魏晋南北朝分科考试隋唐-1905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趋向公开公平。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一、选官制度1.2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高门(上品)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寒门(下品)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最初是家世和才能并重,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释

2、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一、选官制度隋炀帝隋炀帝武则天武则天隋文帝隋文帝唐太宗唐太宗唐玄宗唐玄宗(2)科举制的演变: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1)含义:1.3 科举制一、选官制度1.3 科举制(3)影响补充:进步性: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促进阶层流动;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有助于社会公平公正。局限性:E.考试内容不出儒家经典,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F.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的手段。二、三省六部制(中枢

3、官制)2.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历史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3)完善唐太宗授予品级较低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唐代设置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二、三省六部制2.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4)特点:分工: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分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影响补充: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

4、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二、三省六部制2.2 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应用时代形成与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唐以后沿用丞相地位丞相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最终集权于皇帝作用作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点相同点都是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都对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尚书台东汉中朝外朝制汉武帝三公九卿制秦代三、赋税制

5、度徭役兵役丁税田税三、赋税制度3.1 租庸调制(1)租调制(魏晋时期)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租庸调制(唐初)受田者受田者露田露田死后归还死后归还桑田桑田不再收回不再收回一夫一妇120亩20亩丁男20亩为户主者有20亩男18岁以下均田制示意图对象: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意义: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名称名称物品物品实质实质租粟土地税庸

6、绢或布代役代役税调绢或布财产税租庸调制示意图三、赋税制度3.2 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税收锐降。财政困难(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施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收税流程收税流程 拓展拓展 定总额:定总额: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摊税额:摊税额:当地人和外来户均编人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多少定出户等,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租庸调、杂徭全部废除。

7、纳钱米:纳钱米:户税依户等纳钱纳钱,地税按垦田面积纳米粟纳米粟,无论是夏税还是秋税,都要征收户税和地税。收商税:收商税:无固定居处的商人,要向所在州县缴纳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三、赋税制度3.2 两税法(4)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两税之立,则异于斯(租庸调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唐)陆贽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5)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二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差异三、赋税制度3.2 两税法(5)影响拓展:按户等级纳

8、钱,垦田面积纳米粟。体现社会公平,财产多者多交,少者少交。01“客户”纳入居住地,商人交税,纳税对象扩大,增加政府税收;02税收可以纳钱,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03简化税收名目,纳税时间集中,既便利纳税人,又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04否定以“丁”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开创了封建历史上以土地和财产征税的先例。051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当宰相的极多。在东晋,只要是高门,甚至弱智和低能儿极多。在东晋,只要是高门,甚至弱智和低能儿也可以出仕。这种现象

9、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也可以出仕。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A郡县制的推行郡县制的推行 B B科举制的设置科举制的设置 C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 D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C C2 2据统计,据统计,(唐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29人,其中进人,其中进士出身者士出身者1717人,占总数的人,占总数的58586%6%。在以后的穆宗、敬。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A 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官员队伍

10、日益扩大 B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D 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提高D D3 3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A)A中书省中书省 B B门下省门下省 C C尚书省尚书省 D D六部六部A A4 4史载,唐太宗在位期间,杜淹以吏部尚书身份参议朝史载,唐太宗在位期间,杜淹以吏部尚书身份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政,魏

11、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议得失参知政有参知政有”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据此可知,据此可知,当时()当时()A A三省体制名存实亡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B B相权实际有相权实际有所分化所分化C C朝议制度得到完善朝议制度得到完善 D D冗官现象较为突出冗官现象较为突出B B5 5资治通鉴记载,唐初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门侍郎驳正之”。这一机制。这一机制

12、()A)A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 B防止官员贪污腐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C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完善中央监察制度A A6 6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A完善中央集权完善中央集权 B B防止宰相权重难治防止宰相权重难治C C扩大民主权利扩大民主权利 D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B7 7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以相检察”

13、,使诏敕,使诏敕“务求至当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A A强化君主强化君主专制专制 B B监督宰相执政监督宰相执政 C C明确三省分工明确三省分工 D D完善中枢体制完善中枢体制D D8 8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府赋

14、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一制度是()A)A察举制察举制 B B租调制租调制 C C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D D两税法两税法D D9 9唐朝定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唐朝定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政见不一,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政见不一,相互掣肘,造成扯皮拖拉,于是在门下省内设政事堂,三相互掣肘,造成扯皮拖拉,于是在门下省内设政事堂,三省长官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省长官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

15、是“鲜有败事鲜有败事”。这。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盾 D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B B1010公元公元780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征税标准的变化()A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有 B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实现了一年分夏秋

16、两季纳税C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可耕种 D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D111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全面控制 D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职能C C1 12 2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材材料表明料表明()A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 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D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