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文档编号:541015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7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节翻译和断句第五节翻译和断句答案:B解析:B项中“拔”应作“超脱”讲。“拔”本有“拔除,翦除”之意,需要根据语境“矫然拔俗”,灵活翻译为“超脱”,否则于理不通。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其”与C项中的“其”意义和用法均相同,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表领属性定语,可翻译成“他的”。A项中的“其”作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B项中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D项中的“其”作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答案:A解析:断句应注意文言文句式特点及文意的起承转合,本题中的“感愤郁塞”“触事而发”在文意上既贯通又自成两

2、节,应断开;后面一“故”字领起下文,所以“故”之前亦断开;后面文句意为今人多嘲笑其迂腐,因此在“多”之前要断开。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解析:本题要求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实际是总结严祺先文章的两个特点。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严先生的文章“矫然拔俗”,其次是“文辞之工”“论理论事,明快严峭”。这两点在文中有多处显示。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文公之文,起

3、八代之衰。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关键词:起:振起。八代:八个朝代。)(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首先必须去除它的俗气才行。(关键词:尝:曾经。文章: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3)则余亦迂甚矣哉!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关键词:甚矣:厉害。)答案:C解析:C项,绳:制裁。答案:C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前一个译为“把”,后一个译为“因为”。B项,“为”,前一个是动词,译为“作为”;后一个是介词,与后面的“所”形成固定结构表被动。C项,“而”,连词,都表顺承关系。D项,“者”,前一个是

4、代词,“的人”的意思,后一个是语气助词,不翻译。答案:B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基础是翻译,做题时必须首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最终大获全胜。当初叛军攻略之时,有很多百姓被逼迫跟随了叛军,张咏下达公文把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知他们,让他们各自回到乡里。”同时做题时抓主语“正”“民”“咏”,并找谓语动词来帮助断句。答案:C解析:“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与原文矛盾,原文是“俟秋成,当仍旧法”。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译文: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注意“苟”

5、“自活”“蜂聚”“深”等字的准确翻译。)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译文: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注意第一句为判断句,注意“尚”“名”等字的准确翻译。)(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郡里讨论推荐张咏为进士候选人的第一名,张咏把这个资格让给了夙儒张覃。(“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张咏鼓励蜀中品学兼优的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咏既显,求霖

6、者三十年。”)(找出的两个事例只要能体现张咏“惜才”,即可)湖南考试说明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二是“翻译”,即能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它是文言文阅读考题中的一个考点。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文言文翻译首先要直译,极个别情况下意译。文言翻译文言翻译 2.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信、达、雅是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达

7、,指译文应该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同时也要顾及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雅,是指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文言文翻译,表面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或关键。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考查,能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看出我们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高低。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也应该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翻译。因此,我们在文言翻译时要有语境意识。文言文翻译,考查的知识点还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而试题往往也在这几个方面设关键词得分点。因此,要求

8、我们在文言翻译时要善于辨认出得分点,译出关键采分点,即有赋分意识。翻译题中,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因此翻译句子要想得高分甚至满分,首先要准确翻译关键性的实词。关键实词一般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关键实词关键实词1.(2013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译文: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是谁?”解析:“谘”为本句得分点之一,据“谘”的形旁,以及其后面的“问”字,可推知“谘”同“咨”,是“征询、商议”的意思。“谁可补者”是一个主谓倒装,要译成“合适补任的人是谁

9、”,这是本句的第二个得分点。2.(2012全国大纲)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解析:本句得分点一为关键实词“盗”,侵占;二为古今异义词“设备”,设防。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关键虚词关键虚词1.(2012安徽)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

10、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解析:以为:认为。因:于是。以:来。2.(2011福建)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译文:(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解析:本题翻译时就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是重点的赋分点关注的对象。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2013重庆)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译文: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

11、人不同的地方。解析:本句的得分点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句式:“以为”(把作为),“所动词”,“此也”(判断句),“所以”。典型例题典型例题2.(2012浙江)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译文: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解析:“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在翻译题中,词类活用是一个重点赋分点。要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词类活用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2013安徽)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译文: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

12、)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解析:本句的三个得分点:“足”(值得)为关键实词,“与语”省略句,“与(之)语”,“日”(每天)为名词作状语。2.(2012天津)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认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解析:此句中两个词类活用都为得分点。一是“活”为使动用法,应译为“使活下来”或“救活”;二是“心”为名词作状语,应译为“从内心”。3.(2011山东)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解析:本句的得分点:一是

13、状语后置,准确译出体现状语后置句式的虚词“以”(用);二是“惧”“止”分别为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应分别译为“使害怕”“使停止”;三是省略句式,省了主语“治理百姓的人”。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步骤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全句。第一步:通读全句。翻译时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第二步:找计分点。第二步:找计分点。突破计分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词是考生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要把这些词圈出来,然后逐个推敲。第三步:理清句式。第三步:理清句式。在很多情况下,考生因为没有看出句

14、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子,导致译出来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第四步:运用第四步:运用“六字译法六字译法”翻译。翻译。1“对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2“换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3“留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4“删删”,就是删除,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

15、中的陪衬。5“补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6“调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1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译文:.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士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解析:采分点:“斯文,金玉也。”判断句式。“见于”表被动。“宝”,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2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

16、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译文: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被当世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解析:采分点:“凡人”,古今异义词,一般的人。“忽”与“贵”相对,译为“轻视”。“近”“远”作“忽”与“贵”的宾语,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近代”“古代”。“屈于”,被压抑,被动。1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颜良可禽也。译文:.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西应,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

17、捉住颜良。解析:得分点有“敌”“乃”“若”“(以)轻兵”,“禽”同“擒”。2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译文: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仅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解析:得分点有“引”“兼”“趣”“逆”句意。3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译文:荀攸说:“这正是用来诱敌的计谋,为什么要走开呢?”解析:“所以”固定句式表凭借,“坏”,古今异义词“去”。4良、醜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译文:颜良、文醜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解析:得分点

18、:“皆”,都是,判断;古今异义词“再”;“悉禽”;句意。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湖南把断句作为必考题,我们对这种题型要重视,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一般说来,断句标点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应讲求一定的方法。文言断句

19、文言断句1名词断句法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与她一起谈论朝臣,要从中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语序、句式断句法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

20、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例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对话标志断句法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例如: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21、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5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6顶真修辞断句法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如: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1.(2013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

22、 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解析:本题通过语法分析有助于断句。“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主语是希宪公,“扶乃能起”是众人,“既葬结庐墓所”主语是希宪公,“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的主语是“诸相”。再从句意确定每处断句的地方,此外“既”一般用在句首。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参考译文】为太夫人服丧,廉希宪率领同族的亲友去举行古时的丧礼,廉希宪三天没有吃一勺东西,痛哭到吐血的地步,众人扶着才能起身。安葬

23、以后,廉希宪在墓边建了房子。朝廷几位相国因这样守丧的没有先例,想极力起用廉希宪。他们一起到墓边的房子,听到廉希宪大声痛哭,他们竟然不忍心说了。2.(2012重庆)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人 之 蕴 蓄 由 学 而 大 在 多 闻 前 古 圣 贤 之 言 与 行 考 迹 以 观 其 用 察 言 以 求 其 心 识 而 得 之 以 蓄 成 其 得 (选自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解析:首先应整体感知句意,解读关键词;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试断,检验句意通畅与否;最后确定断句方案。关键词:“言与行”与下文“考

24、迹”(迹:行迹)“察言”错位照应。句式:“考迹以观其用”和“察言以求其心”为对偶句。1将下句中画线部分用“/”断开并翻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 友 谅 友 多 闻 益 矣 友 便 辟 友 善 柔 友 便 佞 损 矣。断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解析:抓住句首“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利用后文整齐的句式。2用“/”将下段文字断开并翻译。读 书 以 为 学 缵 言 以 为 文 非 以 夸 多 而 斗 靡 也 盖 学 所 以 为 道 文

25、所 以 为 理 耳。断句: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译文:读书多了就是学习,语言累积就成了文章,可是不是说多了就是好的。学习和写文章是为了了解道理。解析:抓住前两句和后两句整齐的句式,“盖”字多位于句首。3将下句中画线部分用“/”断开并翻译。太史公曰:知 死 必 勇 非 死 者 难 也 处 死 者 难 方 蔺 相 如 持 璧 睨 柱 及 叱 秦 王 左 右 势 不 过 诛 然 士 或 怯 懦 而 不 敢 发 相 如 一 奋 其 气 威 信 敌 国 退 而 让 颇 名 重 泰 山 其 处 智 勇,可谓兼之矣!断句: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

26、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译文: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是兼而有之啊!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朕惟帝王为政,贤哲修身,莫不本于德而成于学。如 大 匠 以 规 矩 而 成 方 圆 乐 师 以

27、六 律 而 正 五 音 凡 古 人 嘉 言 善 行 载 于 古 籍 者 皆 修 己 治 人 之 方 可 施 于 今 者 也。(选自资政要览自序)答案:如大匠以规矩而成方圆/乐师以六律而正五音/凡古人嘉言善行(/)载于古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于今者也答案中“(/)”处是否加斜线不影响得分【参考译文】我认为无论是帝王治理国家,还是贤能智者提高修养陶冶性情,没有一个不以德行为基础然后由于学习而成功的。正如技艺高超的木工依靠规和矩画成圆形和方形,乐师依靠六律来正定五音。大凡记载在重要文献当中的前人的美好言行,都是自身修养的准则和治理国家的方法,在当今是可以施行的啊。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

28、的部分断句。(限6处)炎武所著日知录,因友人多欲钞写,患不能给,遂于上章阉茂之岁(上章阉茂之岁:指康熙九年)刻此八卷。历今六七年,老而益进,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其中疏漏往往而有。而 其 书 已 行 于 世 不 可 掩 渐 次 增 改 得 二 十 余 卷 欲 更 刻 之 而 犹 未 敢 自 以 为 定 故 先 以 旧 本 质 之 同 志。选自初刻(日知录)自序答案:而其书已行于世/不可掩/渐次增改/得二十余卷/欲更刻之/而犹未敢自以为定/故先以旧本质之同志【参考译文】我写的日知录,由于友人大都想要传抄,我担心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于是在康熙九年雕版印制日知录共八卷。到现在已有六七年了,随着

29、年岁的增加,我对事物有了更深的领会,才后悔从前学识不渊博,见解不高明,所刻录的书卷中多有疏漏之处。但刻录的书已经传到世上,疏漏之处不可以遮掩,(于是我就)逐渐增补修改,共有二十几卷,想要重新印制这本书,自己却不敢把这件事情确定下来,所以先拿原来的版本向志趣相同的人征求意见。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30、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 不 能 以 喻 臣 之 子 臣 之子 亦 不 能 受之 于 臣 是 以 行 年 七 十 而 老 斫 轮 古 之 人 与 其 不 可 传也 死 矣 然 则 君之 所 读 者 古 人 之 糟 粕 已 夫!”答案: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参考译文】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轮扁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

31、?”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

32、了!”7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 而 诸 侯 惧 安 居 而 天 下 熄 孟 子 曰 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乎 子 未 学 礼 乎 丈 夫 之 冠 也 父 命 也;女子之嫁也,母命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选自孟子)答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也【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33、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8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 于 仁 必 也 圣 乎 尧 舜 其 犹 病 诸 夫 仁 者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能 近 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答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参考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

34、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但是很多同学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却很难得分,为此,本文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涉及的误区,并逐一指出走出误区的对策,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35、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

36、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

37、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

38、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说明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误译: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正译: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

39、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就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

40、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41、。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

42、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

43、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一)单句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

44、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二二)复句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

45、去。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

46、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义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

47、手法,恰当翻译。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

48、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

49、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进入课时达标十课时达标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湘教考苑《专题六之翻译和断句》.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