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面视其亲疏关系量刑大异。这说明唐律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总结了前代法律的实践经验C深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D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2“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由董仲舒首倡并得到汉武帝肯定,是指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用儒家经典(尤以春秋为多)中的内容作为断案、判案的理论依据。这体现了A儒学成为判定是非公道的唯一标准B西汉法律的儒家化C西汉时期的经学理论得到广泛推广D法家思想被现实摒弃31385年,明政府复位乡饮酒礼,明确要“叙长幼、论贤良、别
2、奸顽、异罪人”,规定“其座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年长者”,“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论”。明政府的做法A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B激化了宗族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农村地区宴饮习俗D背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变化,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科道合一礼法结合台谏合一律例合编ABCD5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是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法律着重财产经济纠纷B法律成为贵族特权工具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
3、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6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B注重家族内部和谐C法律的实用性增强D伦理观念植入律令7“十恶是古代最重的罪名,有“十恶不敏”之说。唐律疏议明确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殴打、谋杀荐亲长辈)、不道(灭绝人道).大不敬、不来、不睦、不义、内乱十罪列为篇前,作为从重从速处罚且绝不敌免的犯罪,并为后世沿袭。这表明“十恶”立法用意是A维护统治秩
4、序B保护贵族利益C凸显皇权独尊D推行礼法结合8秦律十八种是考古学者据云梦出土的秦简所整理出的当时的法律文献摘编。整理出的十八种单行法律以田律为首,其次是厩苑律仓律等;内容方面,金布律司空律中均有对“市”或“市肆”的明确规定。这说明秦朝A法律对经济生活高度关注B农业稳定得到刑法的保障C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控制D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9曹魏时期修律,废除自商鞅变法时确立的以法律形式强制父子兄弟分家析产的规定,鼓励父子兄弟不分家而共享财产;又仿周礼,以“八议”入律,即给“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官僚以法律特权,有罪先请,议而从轻。这些法律规定()A彰显法律与伦理的根本对立B适应了门阀士族的发
5、展壮大C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D维持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10唐律规定,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量刑愈轻,关系愈疏定罪愈重: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量刑愈重:亲属相盗,关系愈亲则处分愈轻,关系愈远则科刑愈重,出五服者同凡人。这反映了,唐律()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B巩固特权等级制度C以宗法为立法宗旨D彰显内儒外法特色11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A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B“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C整顿吏治杜绝了贪腐滋生D“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12清朝规定:死刑复核经
6、地方秋审和京师朝审,再报皇帝批准,原则是“情有可原,即开生路”,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君主随意杀人的现象。这表明,清朝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执法的人情因素增强C用法治约束君主滥刑D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13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决罚不如法者,笞三十,以故致死者,徙一年。即杖麤(同“粗”)细长短不依法者,罪亦如之。”据此可知,唐律疏议()A符合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B规范了唐代法律审判程序C约束司法官员用刑的权力D体现援法定罪的法制原则14如表为中国战国时期法经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内容和结构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标题主要内容盗是指窃取财货贼是指对
7、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捕即“捕亡”,是有关逮捕逃亡的法律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标题主要内容第三表:执行有关判决执行的规定第四表:家长权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第五表:继承和监护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第七表:土地和房屋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第八表:私犯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第十表:宗教法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第十二表:后五表的补充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A两
8、部法典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B两部法典都体现了私法重于公法C十二铜表法是贵族斗争的成果D法经处罚严厉且缺乏合理性15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二1902
9、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按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
10、废止。清末修宪与沈家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清末修律进行简要评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攻入长安,柳砒出逃成都,感到“门第衰落”之势,欲“荷祖先名教之训”,将“基构之重,属于后生”,开始纂修柳氏家训。他写道:“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梯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气义为凶人。”他说:“余家世本以学识礼法称于士林间,比见诸家于吉凶礼制有疑文者,多取正焉。”这些吉凶礼仪既包括基本亲属关系的服纪制度,也包括冠、婚、丧祭等礼的程序器物等,细节琐细。他反反复复告诫子孙,“夫名
11、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大凡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他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摘编自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律疏议量刑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柳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家训侧重以上内容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参考答案:1C2B3A4C5C6D7A8A9B10A11D12D13D14A15A16(1)礼法结合;对后世及世界影响深远。(2)简评:背景、目的:面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的自救运动;影响:客观上有利于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又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和政治动荡,未真正实施。17(1)主要特点:礼法结合:尊卑分明。历史影响: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影响后世法律体系:维护了儒家伦理纲常。(答出两点即可)(2)主要内容:传递儒家家庭伦理;传达家族传统礼仪:告诫子孙需有忧患意识,修身保家。(答出两点即可)背景:唐末农民起义,社会动荡;士族的地位被削弱:儒家思想遭到佛道的冲击;唐政府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答出两点即可)